儿子在第二外国语学校的提前招生中顺利入围,并且幸运地摇号中的,这让全家人高兴不已,也标志着让人焦虑的“小升初”终于结束了。拖着疲惫的步伐,带着满意的收获走上岸来,心情一下放松了许多。当回头再看那些还挣扎在水中的父母们时,我真的感到深深地理解和同情,大家裹挟于混沌凶猛的升学、择校的洪流中,漫天的各种消息,而岸上的各色人等也在不断地吵着、呼喊着,让这些可怜的父母晕头转向。焦虑、抱怨、后悔充斥着他们当前的生活,没有快乐,只有痛苦的焦虑。
事后,当我回头再分析这一事件时,仍觉得头皮发紧,那真的是一种痛苦。我想,个人对孩子的教育目的不明确所产生的不自信、不稳定是这个痛苦的主要根源,其次当前中国的教育不完善、教育质量良莠不齐、教育资源不平衡也是中国教育升学问题原因之一,而一些教育机构、私立学校从中兴风作浪、谋取私利也是一个原因。
从我接受教育开始,我就知道中国的教育目的是以争取高分为目的,无论家长、还是学校,还是国家社会的用人标准都是一个----分数。所以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也自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取高分,而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发展和完善自我。这种唯高分为目标的最终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一群高分低能的人,他们应试技能绝对优秀,而实际运用水平不足,没有创新精神,道德素养低下。这些年来,国家教育部门还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教育应转向素质教育和义务基础教育,但是多年来形成的顽疾岂是一夜之间可以扭转的。尤其是那些深受应试教育毒害的家长们,一直固执地把自己的孩子捆绑在应试教育的路上,这样的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还在一窝蜂地涌进那些高升学率学校,包括那些私立学校。可怜这些父母的用心,又感到他们身上固执思维的可悲。
孩子出生以来,我把做一个善良、快乐、勤奋、独立的目标来培养他,把学习做人放在学习知识的前面,素质积累优先于知识积累,精神成长重于分数的增长。但是在一个大环境的影响下,有时还是会不时地走偏,有时孩子的成绩下降,会不自觉的着急,也会对他发出责怪;当看到周围的孩子每个周末忙碌着补习、报班,也会时不时地问自己是不是没有尽到一个家长的责任;有时看到别人的孩子获得各种荣誉,心里也会时时责怪自己和孩子,为什么我的孩子就没人家孩子优秀呢?好在这些想法也只是一时的念头,冷静下来后,大脑又把我拉回到如何做人比做事更可贵,学会做事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坚定思想上,眼里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忘记了孩子前面长远宽广的道路。孩子还小,所以你对他的态度和希望会影响他对自己一生目标的建立,做好孩子童年时期的主心骨,不要用那些目光短浅的分数、证书蒙蔽了孩子的眺望远方的视线。家长的思想稳定,就不会过度焦虑,随风摇摆,孩子自然不会受到干扰,误入成长的歧途。
当前中国的教育还处在变革转型之中,虽然我们已提出了素质教育、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针。但是多年累积的风气、不平衡的教育资源,薄弱的基础条件都制约了教育的提升。试想,谁不想让自己孩子进入最好的教育机构,接受最好的老师的指点,所以家长们对几大名校趋之若鹜,甚至花高价、走后门把自己的孩子塞进名校,使得名校里生满为患,一个班里五六十名学生,甚至达到八十人的大班,安全隐患丛生,老师不得不又回到大水满贯、使用大量作业的机械训练方式来应付这么多学生。而一些地级学校又因为招不到学生,人心涣散,师资流失,教育投入进一步减少的尴尬局面。面对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体制的问题,我们无力抗争,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尽量远离不良风气,尽量保持自己的理想,适度与现实妥协平衡。
在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教育变革时期,一些私立培训机构、私立学校也混迹于这场小升初的运动之中,妖言惑众、兴风作浪,搅得整个社会、家长人心惶惶、焦虑不安。我们对这种因为语言传播所造成的混乱,可能我们无力制止,也只能给予道德上的谴责。
家长们的焦虑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也有来自自身内部因素。如果真想摆脱这种困扰和焦虑,家长们首先要心存高远,守住初心,自然会顺利迈过眼前这个小水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