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塞》教学设计(刘格)

(2019-12-12 21:23:41)
分类: 设计反思

 

《出塞》教学设计

中华路小学  

教学目标:

1.学习3个生字“塞、秦、征”,会认、会写,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理解“飞将”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3.借助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4.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    背诵王之涣的《凉州词》,谈体会。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师:是啊,边塞只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

2.介绍背景,引出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3.介绍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出示课题《出塞》,学生齐读课题。)

二、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要求:仔细地读四遍,前两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生字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2.朗读交流。

读正确。“秦”:前鼻音;“征”后鼻音;多音字“将”读jiàng,“教”读jiào.

读出节奏。

读出诗的味道来。

3.想象诗中画面。

师配乐范读。(配乐《凉州曲》)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

4.    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

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明月意象

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ppt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引读。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保家卫国)

5.学习“万里长征人未还”

导: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         公元前202            公元618

认识“战争”

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仍然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  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

ppt出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指名读。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使的痛苦)

“人未还”

师: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引出“人未还”)

师: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辛酸。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总结: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面对边关,面对着常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怀念故乡,怎能不思念亲人?

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

ppt出示:

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                            

(师指名说)

师: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兄…未还)

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

6.认识李广,感受期盼

师: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们在盼望谁呢?

ppt出示李广的资料: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卢纶《塞下曲》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开,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查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

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指名读。

师: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

师引: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让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阴山入侵汉朝的边疆,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就能回家乡

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也会更太平

师: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同学们,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虽然他们生活艰苦,九死一生,虽然他们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

你又想到了什么?(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板书:壮)

三、总结诵读,拓展延伸

1.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现在,想象你们自己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伫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去搜集,读一读。

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明月      边关     

思良将    建工业   

教会反思:

边塞诗是唐诗中一座巍峨的高峰,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是边塞诗中的翘楚。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于古诗的常规学习不成问题,本节课重在让学生通过一首诗学习一类诗,感受守边将士的浓浓思乡之情和拳拳报国之志,感受边塞诗的悲壮之美,进而喜欢诗词、热爱诗词。

一、诗词归纳,感受文化

在中国的文化中,柳不仅仅是柳,折柳表示惜别,明月也不仅仅是明月,它寄托着相思。课堂中将学生耳熟能详的明月诗集中在一起,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学生品读,望月思乡的情感尽在其中。同样,战争的残酷学生读了不同诗人的描述自热深有感触,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了解中国文化。

二、多种方式,学习诗歌

诗歌语言凝练,含义丰富,音韵优美,学习诗歌不仅要读,更要品、要悟。本课学习中,我引导学生诵读王翰的《凉州词》想象边塞的荒凉孤寂,听老师范读《出塞》想象画面,角色互换体会守边将士的亲人对他们的思念,补充资料充实学生对“飞将军”李广的认识,声情并茂的诵读表达守边将士的柔情和豪情……多种学习方式的穿插,让学生与诗人同歌同唱。

当然,边塞诗毕竟离学生生活较远,课堂中学生情感深处的共鸣仍需寻求更多更好方法,未来仍需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