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们听懂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读《好教师赢在好口才》有感
(2019-09-25 09:40:29)分类: 书海泛舟 |
从“你们听懂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
礼泉县阡东镇梁家学校
“你们听懂了吗?”是很多教师最常用的一句话,或已成为一些教师的口头禅。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却反映出了中国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并未从“灌输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历史的车轮是无情的,它不会因某些人的留恋而停止不前。很多教育者已从深思中惊醒,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他们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艰难地摸索前进,从素质教育到有效教学,从有效教学的高效课堂,正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尤其是高效课堂,点燃了教育改革的火炬,让国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曙光。
众所周知,教学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的成功与否又取决于课堂效果的高低。高效课堂就是对课堂提出的明确要求。我认为要达到课堂的高效就必须从“四个转换”做起。
转换一:教师从固步自封到革故鼎新完成思想转换。
因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思想的转变就成为高效课堂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所在,之所以难是因为:首先,教师们也是“灌输教育”模式下的“产品”,是在被灌输的培养模式下成长为灌输者的,在这种可悲的教育模式里轮回着、演绎着。这种思想已扎根于教师们的灵魂深处,根深蒂固、固步自封,要想转变谈何容易!其次,“唯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使教师们从思想上失去了对学生的信任,他们不相信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自主探究、与同学合作中获得“标准答案”。
然而高效课堂的开展,又迫使教师们必须摒弃这种思想,在灵魂深处完成蜕变,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强化为思想上革故鼎新的拼劲。
转化二:教师从主角到配角完成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的“唯师独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把自己定为主角,在学生面前显出权威的做派,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了自己“被教育者”的身份,学生主角的身份被剥夺,失去了参与学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处于被动状态,储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释放出来,直接影响了课堂效果的提高。
要达到课堂高效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应明确自己配角的身份,还课堂给学生,是学生们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开掘出每个人本已存在的潜能。
换三:从“一言堂”到“百家争鸣”完成话语权的转换。
提到课堂,很多人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情景:讲台上,一位戴着眼镜、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喋喋不休;讲台下,学生们瞌睡打盹。为什么会这样呢?归根结底,教师的“一言堂”是症结所在。这种课堂模式已影响了几代,甚至十几代人。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能学到什么?难怪我们的教育经费在大幅增加,却没有培养出像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一流人才。
高效课堂教师必须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才是学习的主人,是最有发言权的。现代生理学认为: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有直接关系,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带动语言发展。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就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考环境,以提问为突破口,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激发点”,并及时点燃;要多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努力营造一种百家争鸣的探究氛围,以提高课堂效率。
转换四:学生从“答问”到“质疑”完成学习过程的转换。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校训。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认为:这里面的两个字“学”与“问”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即学问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答问题。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问题的永远是教师,回答问题的永远是学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孩子是聪明的,他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学会了做老师的“应声虫”。这种教育模式结出的苦果像基因一样遗传给了学生、教师。严重限制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观察、思考,需要借助想象力把知识和现象联系起来,更需要不断解放自己的创造力。可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相关内容之后,学生不能提出疑问,说明教师的讲授式失败的。现代教学理念的最大特点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发挥想象力、联想力,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所以,高效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要让学生明白“真正聪明的孩子是会提问题的孩子。”
“你们听懂了吗?”和“我讲清楚了吗?”表面上看是提问方式的不同,但透过表象我们发现,实质是教师思想认识的转变,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更是责任的转变。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是敢于站在浪潮中搏击风雨的人,在求新求变中修正自我、发展自我。高效课堂的开展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