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曲青春的悼歌
(2024-06-03 08:08:08)分类: 示范课例 |
同学们:
下午好!
最初徐主任跟我说,让我给大家搞个有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微讲座,我着实吓了一跳。因为,讲座这种东西在我的认知里一直是个比较高级的东西。我一直觉得,能坐在台上面对众人滔滔不绝的人一定是个学识渊博或在某一方面钻研精进的人。而我,还差得远。但是徐主任却鼓励我说,没关系,就是个微讲座。徐主任的话确实让我鼓起了一丁点儿勇气,但随即我一想到这个讲座是关于《红楼梦》的,立刻我就又怂了。因为《红楼梦》可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古典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经典中的经典,自其诞生以来,一直被一代又一代无数的读者所喜爱,更有一代又一代无数的红学研究者在对其进行研究。而我,何德何能,敢开讲座来谈它?但是最终——长话短说吧——赶鸭子上架,我还是硬着头皮接了这个任务。
好,闲话少叙,接下来,我们就书归正传。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font>红楼梦>——一曲青春的悼歌》。
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来看这题目中的“青春”二字。不知道同学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这部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年龄?都不大,对不对?最大的二十来岁,小的才几岁。比如在《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年龄都有较明确地介绍。这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在小说中的初次亮相。林黛玉这时大约六岁,贾宝玉七八岁。也就是这一年,黛玉来到外祖母家,也就是贾府,宝黛相会。同时出场的还有王熙凤、李纨、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等一众姐妹。其中年龄最大的应该是李纨,也就二十来岁;其次是王熙凤,应该只有十七八岁;最小的是惜春,大约才四岁。当然,随着情节发展,时间推移,人物也在长大,年龄也在变化,但是直到小说完结,贾宝玉的年龄也才长到十九岁,而林黛玉则是在十七岁就病逝了。所以《红楼梦》写的就是发生在这样一群几岁到二十来岁的青少年身上的故事,《红楼梦》就是一本写青少年的书。
这是我今天最想跟同学们交流和强调的。因为,对于和书中人年龄相仿、也才十几岁的同学们来说,从这个视角切入,我们才更容易接受《红楼梦》,才更容易读懂《红楼梦》。我们千万不要被《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中国近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类的话吓倒。我相信,从这个视角切人,同学们一定会读出共鸣,读得津津有味,进而有所感悟。
试举一例。《红楼梦》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写道,一向不喜读书的贾宝玉这一天居然早早地就要去上学,不是他忽然间转了性,而是他刚认识的好朋友秦钟今天也要到学堂上学,他是着急要去学堂找秦钟玩罢了。接下来作者便用生花妙笔给我们活画了一幅古今一如的学堂图。在这个学堂里,有经常旷课逃学的薛蟠同学,有喜欢欺负其他同学的金荣同学,有不喜读书只喜交朋友的贾宝玉同学,当然也有认真学习的贾兰同学;这个学堂里的同学喜欢给人起外号,有些人喜欢搞小团体,什么你之前跟我玩不跟他玩,如今跟却他玩不跟我玩了,所以现在我也就不跟你玩了,等等。怎么样,这些事情同学们听着是不是觉得很熟悉,甚至有些都曾经还经历过?
我们接着回到这个学堂。这一天,学堂的贾代儒贾老师有事离开了学堂,他在离开学堂前给学生们留了作业,让学生自习。你们觉得学堂里的学生会安安静静地自习吗?对,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你们想啊,在这个学堂里上学的都是什么人?一群十岁上下的男孩子。十岁左右,这是个俗称“狗都嫌”的年纪。所以,他们怎么可能会老老实实在那里自习?果然,不一会儿秦钟同学就和另一个男同学假装上厕所,跑出去玩去了。金荣同学看见他们出去,哪还坐得住?立即就尾随而至,吓唬两人。两人不喜,于是金荣回到教室就开始造起两人的谣来。贾蔷同学看不惯金荣欺负秦钟二人,但他又不敢直接得罪金荣,就偷跑到教室外,找到宝玉的跟班茗烟,添油加醋地教唆茗烟,说金荣欺负了秦钟和宝玉。作为宝玉忠实小跟班的茗烟,一听就炸了,立刻就闯进教室把金荣给打了。这一打,更了不得了,我们看书中的描写:“众顽童也有趁势帮着打太平拳助乐的,也有胆小藏过一边的,也有直立在桌上拍着手儿乱笑,喝着声儿叫打的。登时间鼎沸起来。”怎么样,和你们的初中生活是不是很像?不过,这写的可是两百多年前的学堂。你可能会说,两百多年前的学堂景象怎么会和我们现在的学校生活这么像?我告诉你,时间虽然隔了两百多年,学生自然也不再是同一群学生,但是不变的是人性,所以我们读小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读人性。我们通过读小说了解不同的人性,然后把它当作镜子来反观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提升自己。
我们都知道贾宝玉不喜欢读书。其实这种观点不全面,贾宝玉只是不喜欢读“四书五经”等这些中高考考纲规定的教材,而这些考纲规定的教材之外的所谓“闲书”,贾宝玉还是很喜欢读的。不仅喜欢读,还从中受益颇多。不然,你们想,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时候,宝玉如何能在老父亲的亲自考问下,随机应变,立时就能吟诗作对,而且对答如流,让贾政都颇为满意的?要知道,此时的宝玉约才十二岁。
十二岁,也就是现在初一学生的年纪,天天要他学习背诵“四书五经”这些“克己复礼、修齐治平”的儒家经典,他能喜欢吗?你们呢?我不说初中,就说高一入校到现在,语文课本上要求大家背诵的文言文两只手就可以数过来,你们是不是都背掉了?背熟了?你们是不是都喜欢读教材?有没有同学敢举手告诉我,老师我就喜欢读教材,一天不读都浑身不舒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没有人这样吧?没有人敢举手吧?当然,我不是说教材不好,教材不该学。教材肯定好,教材肯定要学,而且要吃透,最好背下来。在贾宝玉那个时代,熟读“四书五经”才能科考有望;在现在,同样我们只有吃透教材才能高考考出好成绩。你们说是不是?
作者写贾宝玉厌烦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只是一种牢骚,不能当真的,当真你就输了。《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中写到,宝玉第一次参加科考就“中了第七名举人”。你们想,当真平时一点不学,考前临时抱佛脚,就能考中?还是第七名?那样的话,科举考试也太简单了。贾兰倒是一直懂事、认真读书的,也才中了个一百三十名。
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再举其他例子。总之,同学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把它当作一本写青少年的书去看就行了。从这个视角切入,你才能理解贾宝玉日常时而如傻似痴,时而疯魔狂躁的举动,不过是每个十几岁小男孩都有都干过的,只是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罢了。从这个视角切入,你才能理解林黛玉为什么动不动就闹情绪、哭鼻子,这也是每个十几岁的少女再正常不过的举动,只是作者把它集中放大了。从这个视角切入,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和林黛玉比,薛宝钗可以后来居上,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心。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切入视角只是一个我觉得会让你更容易读进去的视角,绝不是唯一视角。《红楼梦》是一本适合任何年龄读的书。而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你每一次重读都一定会对其有新的思考。这也是经典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题目中的“悼歌”二字。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作者这样写到“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其中“悼红轩”是作者曹雪芹的书房名。曹雪芹在悼红轩里写就《红楼梦》,所以这“悼红轩”就有意思了,那是什么意思呢?
书名《红楼梦》,书房名“悼红轩”,两个名字里都有个“红”字,可见深意就在这个“红”字中。我们知道书中所写的通灵宝玉、神瑛侍者和贾宝玉实为一人。在第一回里,通灵宝玉央求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它入“红尘”,去“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赤瑕宫神瑛侍者,也因凡心偶炽,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个号,下凡也就是红尘中造历幻缘去了。所以这“红”字应有“红尘”这一层意思。所以“红楼梦”即“红尘如梦”,“悼红轩”即哀悼曾经如梦幻一般的一段生活。而这一段生活,恰巧是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这是“悼红轩”的第一层意思。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先领他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副册,后又用“千红一窟(哭)”茶和“万艳同杯(悲)”酒来招待他。饮酒间,又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叫人演给贾宝玉看。这《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上有画有字,以谜语的形式概括描绘了小说中几十位重要的青少年女性的形象,并暗示了她们的结局。当然,都不好。《金陵十二钗》也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别名。而且作者在开篇第一回里又写道:“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可见,这“悼红轩”也应有悼念那些“闺阁中人”这一层意思。
是悼念那些逝去的红颜也好,还是追怀自己逝去的青春也罢,这并不矛盾。因为,这些闺阁红颜都集中在贾府里,集中在贾宝玉的身边,和贾宝玉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牵扯,她们伴随了贾宝玉由少年而青年的成长过程。反之亦然,贾宝玉也见证了她们的悲欢。入册的女子命运都不好,结局大都凄凉。宝玉呢?何尝不是。结婚对宝玉来说就是一道分水岭:结婚前他可以是个孩子,无忧无虑;结婚后他就是个成年人,他一言一行就必须依照社会对于一个成年男人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就必须烧掉那些考试大纲规定的教材之外的所谓闲书,只把“四书五经”以及应时的文章拿来读,来苦读,进而要考中功名。
所以一句话总结,《红楼梦》写的其实就是一曲青春的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