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2023-12-19 08:50:53)分类: 示范课例 |
宿松二中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活》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提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本单元紧扣任务群要求围绕“多样的文化”选编了具有较高文学史地位和思想文化价值的名家小说。
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在节选的这一部分里,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这是他“复活”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刚开始交谈时他在“你”“您”之间的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他流露出的窘态,通过这些细节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在他身上寄予的人性理想。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了解《复活》的主要内容,积累文学常识。
2.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
3.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4.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感受人道主义的人性之美。
四、【教学重难点】
1. 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
2.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体会“复活”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中国的读者尊称为“翁”:一位是莎翁——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另一位是谁呢?
19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托翁。
(ppt展示)别人眼中的列夫·托尔斯泰和《复活》
(二)整体感知(ppt展示)
任务一:知人论世
1.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3.《复活》前情回顾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
|
段落 |
内容概括 |
开端 |
1-26 |
栅栏初见 |
发展 |
27-52 |
长凳交谈 |
高潮 |
53-70 |
讨要卢布 |
结局 |
71-78 |
告别时分 |
(三)研习探究
任务一: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1)选取监狱作为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相认的背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2)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突出了混乱、嘈杂的环境特点。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
(3)以环境的混乱、嘈杂衬托玛丝洛娃精神世界的混乱。
(4)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5)揭示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暗示人物命运的波折。
任务二: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过动摇?
(1)分角色朗诵,并找一找突出表现聂赫留朵夫心理活动激荡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形象的聂赫留朵夫。
(ppt展示相关语句并分析)
(2)明确:庄重、严肃—犹豫、退缩—激动、感动—急切、诚恳—再次退缩、胆怯—
怜悯、羞愧、悔恨—诧异、不知所措—嫌恶—坚定。
(3)总结、引申:综合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之路,他是从否定自我开始,进而否定整个贵族阶层,他否定贵族的特权和世俗观念,弃绝了“那个阶层的生活”。他认为“土地不能成为私有财产,人人都有权享用土地”,所以他把巴诺伏的土地“交给农民,地租也由他们自己支配”,满怀着对农民的同情和爱护,思想探索达到了新高度。所以“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比以往任何形象都要深刻而富有意义。
(四)课堂小结
车尔尼雪夫斯基:人物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流动不息的变化之中。
(五)课后作业
2、玛丝洛娃是怎样一个形象?小说对玛丝洛娃用笔最多的描写是什么,请找出来。并思考作者塑造玛丝洛娃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提示:课文对玛丝洛娃的精神状态也作了很好的刻画,主要是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来加以反映,特别是多次描写了她的笑。
附:板书设计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庄重、严肃—犹豫、退缩—激动、感动—急切、诚恳—再次退缩、胆怯—怜悯、羞愧、悔恨—诧异、不知所措—嫌恶—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