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耀工作室成员培养方案(2022——2024)
(2022-12-18 10:15:45)分类: 培养激励 |
一、
指导思想
二、
培养目标
三、
培养内容
2.孵化未来名师。通过《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整本书阅读的进阶策略研究》相关课题的探索与实验以及每期两次的公开活动,促使工作室成员快速成长,成为具有较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名师,使工作室成为名师辐射的发源地、未来名师的聚集场、优秀老师的孵化器。
3.探索有效模式。寻找出“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渗透”的有效操作模式,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和实践,注重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构建高效课堂,起到示范与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校与老师积极参与“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渗透”的改革洪流中来。
4.推出研究成果。使工作室成员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以行动引领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工作室成员在省级以上公开学术期刊或具有省内部资料准印证号的省级学术期刊上累计至少发表专题学术论文或教学研究论文12篇,完成至少一个市级以上课题,出版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专著一部,高屋建瓴地体会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在全市发挥更大的课改传导作用。
内,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学术品质、学术地位、
学术能力,并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成功体验。
等形式,进一步提高认识、
6.组织反思总结,促进专业成长
定期组织成员进行阶段反思与总结,要求成员有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养成慎思笃行的习惯。建立工作室博客,督促成员养成及时反思、及时总结的习惯,早日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术型、专家型教师。
7.加强课题研究,凝聚教研成果
以课题引领课堂教学结构性变化,以课题实现课堂教学突破性提升。课题研究的主题及内容紧密结合工作室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成员在教学中的实际需要,让课题聚焦大家的注意力,提升教学的研究力,发展课堂的执行力。让团队成为教育科研领跑者,辐射一批锐意改革的教师。
第一阶段(2022年3月——2022年5月)
1、制定三年总体规划。
2、招募工作室学员,完成工作室的组建。
3、开通网络交流平台(博客、QQ、微信),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4、召开成立大会,举行第一次集体研讨。
5、申报教研课题,启动课题研究。
6、全校公开课8节(有研讨记录)。
第二阶段(2022年6月——2022年12月)
1、在群内开展一次“如何搞好课题研究”专题研讨。
2、筹办电子期刊,成立期刊编委会,召开编委会工作会议。
3、举办网络研讨4次,集中活动6次。
4、全校公开课24节(有研讨记录),教师培训讲座2次。
5、沙龙活动2次,教育热点、难点论坛讲座2次。
6、启动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发。
7、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性任务。
第三阶段(2023年1月——2023年12月)
1、教师培训讲座,沙龙活动,教育热点、难点论坛讲座各2次。
2、公开课32节,网络研讨12次,集中活动6次。
3、开发校本课程。
4、送课下乡,全年不少于2次。
5、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第四阶段(2024年1月——2024年12月)
1、教师培训讲座,沙龙活动,教育热点、难点论坛讲座各2次。
2、公开课32节,网络研讨12次,集中活动6次。
3、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展。
4、送课下乡,全年不少于2次。
5、课题研究结题。
6、三年规划成果验收和总结;
7、制定新的教研规划。
六、考核评价
考核满分100,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85分以上的为优秀等次,70-84分为合格等次,7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等次。未参加或未通过年度考核的,其市级名师工作室成员称号自动取消。
4.一般教师攀升为校级骨于教师(2分),校级骨千教师攀升为上一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千教师攀升为市学科带头人,或荣获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以上、市级表彰等(5分),市学科带头人攀升为省学科带头人(5分)。
5.荣获市优质课大賽二等奖以上或受到县级以上表彰等(2分),获得省级表彰、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以上等(5分)。
6.参加县级以上教师培训讲座至少1次(5分),参加面向全市不少于50人参加的沙龙活动1次(5分);积极承担校本培训课程的研发、讲授和指导工作(5分)。
9.开设校级教育热点、难点论坛讲座1次(5分),设计制作微课2节以上(5分)。
10.在工作室博客每月发表日志1篇以上,且有一定的访问量和相关评论(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