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一点感悟(二)
(2022-11-28 17:30:41)分类: 教学日志 |
潘蜜蜜
阅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对语文选修课有了一点感悟。选修课的设计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它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的原则和理念,而且拓展了新课程的发展空间,是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体系。因此,研究和探索选修课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依据要求,选择教法
高中选修课分别侧重于应用、审美、探究三个目标,目标不同,要求不同,教法自然也不同。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寻找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例如“诗歌和散文系列”的教学,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进行鉴赏阅读。阅读鉴赏的途径很多,教师还应根据阅读鉴赏理论、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经验特长,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鉴赏的方法。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再如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的材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网络中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等等。
同时,在“诗歌和散文系列”教学中还需注意纠正传统教学的偏颇。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和创造潜能,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做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教师切忌系统地讲授文学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用作支撑的阅读鉴赏知识应该巧妙地渗透在阅读实践过程中。笔者曾听过几节选修课的教学,认为在教法上颇有待商榷。有位教师在教学宋词两大流派的产生时,只是对诗词的流变和作家创作风格形成的种种原因泛泛而谈,而关于代表词人的作品赏析则少之又少;还有位教师在教学《项脊轩志》时,通篇解讲系统的古汉语知识,基本上忽视了对文章情感内容的赏读;甚至有的教师打着所谓研究性学习的旗号,任意加深难度、拓宽广度,把选修课的教学变为了架空的人文口号课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完全背离了高中语文学习的基本理念和根本任务的教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使学生陷入了无休止的僵死的知识和概念之中,从而对语文失去了原有的感受和兴趣,其消极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各个系列选修课的教学都要注重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当然也需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