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翻译之实词攻关——以2023届“江淮十校”联考试题为例

(2022-11-22 09:27:53)
分类: 示范课例
文言文翻译之实词攻关——以2023届“江淮十校”联考试题为例

文言文翻译之实词攻关——以2023届“江淮十校”联考试题为例

文言文翻译之实词攻关——以2023届“江淮十校”联考试题为例

学情分析

文言文阅读作为高考语文学科的必考板块,一直是复习的重点与难点,也一直是学生备考的堵点与痛点,尤其是文言语句的翻译。从几次大型联考文言文阅读的失分情况来看,主要还是语句翻译存在诸多问题。随着“三新”背景的不断延展,文言文阅读也拓宽了选材范围,文本体例更加多样化,由延续多年的人物类开始向纪事类转变,如2021年全国卷的《纪事本末》,2022年全国卷的《战国策》、《说苑》等。在某种程度上,选材的变化,带来的是翻译难度的增加。这对于学习能力欠缺、文言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更大的挑战。有鉴于此,本节课以此次“江淮十校”联考为切口,结合文言文复习的总体规划,与学生一道探讨实词翻译的方法与技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习文言实词的考查类型;

2.      掌握文言实词的翻译技法;

3.      提升文言翻译的能力素养;

 

教学任务

1.      分析联考的文言实词翻译情况;

2.      梳理文言实词翻译的考查类型;

3.      探讨文言实词翻译的基本技法;

 

教学重点

1.      厘定文言语句翻译的思考维度;

2.      探讨文言实词翻译的基本技法;

 

教学方法

1.      典例解析法;

2.      合作探究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江淮十校”联考的考后反馈引出文言文阅读,进而转到文言语句的翻译。(学生普遍反映此次联考文言文翻译难度较大,得分不易)

    二、分析:展示班级此次联考文言语句翻译的总体情况(PPT),重点是实词翻译的得分情况。(适时厘定实词的概念)

、梳理:展示文言实词的几种常见考查类型(PPT),以联考选文为例,让学生根据考查类型圈出译句或其他句中相应的实词。

1. 通假字,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乙字代替甲字。

示例:人命所(悬),宜含宥之。

文中:“反”通“返”,“倍”通“背”等。

2 一词多义,文言实词一般义项丰富,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则变为单一义项。

示例:“今亦死,举大计亦死,死,死国可乎?”

文中:“拔”、“语”、“示”等

3.      古今异义,就是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包括意义扩大、

缩小、转移,色彩变化,程度变化等

示例:“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就砺则利”,“学”,“处战国之

之世,选爪牙之士”

文中:“请”、“书”、“郭”、“明日”等

4.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

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作为陪衬。

示例:“我有亲父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语法功能充当其他词,或者功能未变

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示例:“有一老父,褐”,“假舟楫者,非能也”,“乎舞雩”

文中:“鼓”、“下”等;

名词作状语

示例:“吾得事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文中:“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

名词的使动

示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诸侯”,“今令尹辕反旆”

名词的意动

示例:“国家之急而私仇也”,“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的为动                                                                                                                                                                                                                                                                                                                                                                                                                                                                                                                                                                                                                                                                                                                                                                                                                                                                                  

示例:“女死必于崤之岩唫之下,吾将女于是”

说明: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第二节课复习。

四、探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如何准确、合理、快速地翻译文言实词?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以“拔”“反”“语”“鼓”等词为例,师生共同探讨实词翻译之道。

基于文字:字字落实,应译尽译(义项)

基于文本: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语境)

基于文学:字斟句酌,尽善尽美(审美)

基于文化:字有乾坤,汲古惠今(意义)

结论:文言语句(实词)的翻译,不仅考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还考查思维的逻辑、文学的审美、文化的传承等多种素养,因此,发展与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精准翻译的内在要求和基本保证。

五、练习:实词挖空翻译《晋献文子成室》(PPT展示)

晋献文子成室
    
晋献(    )文子成室(    ),晋大夫发(    )焉。张老曰:“美哉,轮(    )焉!美哉,奂(   )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文子名)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从先大夫(先祖、先父)于九京(九原)也!”北(     )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     )颂善颂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