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
摘要: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古诗词这颗璀璨的明珠往往让学生无从下手,本文将从三类文言现象出发,拨开诗词表面的雾纱。
关键字:高考
古诗词
文言规律
省略
倒装
词类活用
引言:本文作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若干篇诗词为例,从文言文中汲取营养,把握诗词里的文言规律,突破古诗词难点,以期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一、学生古诗词鉴赏与答题能力的现状分析
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并非是夸大之词。诗词鉴赏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值是9分,分值虽然不多,但是区分度不亚于其他任何题型。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答卷中有关此类题目的答案总是流于表面,“蜻蜓点水”“惜字如金”。为此笔者以班级为单位,做了一项以《中学生古诗词赏析调查问卷》为标题的问卷调查。设置十道选择题,最后发现学生之所以对诗词不感兴趣,考试得不到高分的最大原因在于根本读不懂诗词,不知所云。
二、古诗词答题能力提高的方法与技巧
1、提出问题
诗歌表达的载体是语言,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我们要善于通过诗歌的表层语言去体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和意蕴。
为什么诗歌难懂?其实诗歌难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诗歌也存在和文言文一样的文言现象。
如:(1)想当年,(挥)金戈(弛)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在这三首古诗词里面,依次出现了三种文言现象:省略、倒装、词类活用。其中第一句省略了动词:挥、驰,第二句“英雄”前置,第三句“雨”字活用成动词“下雨”。
既然诗词里也存在文言现象,而很多时候也的确是因为这些文言现象的存在,才导致学生们“一头雾水”,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就在于:如何突破文言现象,读懂诗词。
2、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本文将从前文所提出的三种文言现象出发,各个击破,解决问题。
(1)针对省略——联想想象补空白
文言问中存在着大量的省略现象,如省略主语、宾语、谓语动词、介词等等,而这类省略现象在诗词中同样存在。我们以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句为例。要想准确地理解这句诗需要补充动词和介词才能明白:(乘)楼船(战舰)
(在)夜雪(中
)(
在)瓜洲渡(击退金兵)
(骑)铁马
(在)秋风(中
)(收复)大散关”
,最后我们看到的画面是:在夜雪中,乘着楼船战舰在瓜洲渡击退金兵,在秋风中,骑着铁马收复大散关”。我们再以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为例,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同样需要补充动词和介词以及主语才能明白:(游子)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听到)鸡声(看到)茅店月,人迹(留在)板桥(上的)霜(上)。槲叶落(在
)山路(上),枳花明(照亮了)驿墙。(我)因思杜陵梦,凫雁满(挤满了)回塘。
电影里有一种叫蒙太奇的艺术手法,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这就需要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从而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诗歌也是一样。
(2)针对倒装----对颠倒的语序进行还原从而把握诗人的真实的情感与意图
我们以李珣的《定风波》为例。
定风波
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
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
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这首诗歌选作了我校某次月考中的一道试题,
其中设置了一道这样的考题:全词抒发了主人公长夜难眠之愁,说说引发主人公愁绪的原因有哪些?
很多学生都能在“往事岂堪容易想”,“故人迢递在潇湘”两句中得出答案:美好往事不堪回首;与故人天涯相隔。但参考答案中却多了一点:对故人的心意无法传递。许多学生并没有答出来这一点
,究其原因其实就在于学生并没有发现这里有一句是倒装句,即“谁寄”,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其实是说“寄谁”,即寄给谁,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得出答案中的“对故人的心意无法传递”这一要点,举一反三,其实在文言文中我们一直发现到一种现象,那就是代词作宾语前置,或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而彼且奚适也?”等等,那么我们在鉴赏诗歌时不如也将这种文言现象适时地迁移,定会在关键时刻取得不一样的阅读效果。
再比如:杜牧的《金谷园》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仔细阅读,发现本诗第三句有倒装现象的存在。“日暮东风怨啼鸟”一句中谓语动词“怨”前置。真实的意思是“落日时分,啼鸣的鸟儿在东风里哀怨”。西晋时期有一位叫石崇的文学家和富豪,他有一位爱妾叫绿珠,相传她为了石崇在金谷园坠楼而亡,多少年后,杜牧来到金谷园,写下了这首吊古之诗。春日里鸟儿的鸣叫本该让人心旷神怡,但是此时日暮已临,东风之中的鸟鸣因为作者本身自带的物是人非,抚今追昔之感而显得格外的凄切哀怨;如果我们在解读诗歌时直接把第三句理解成“日暮东风怨恨啼鸟”的话,那么我们就根本读不懂诗歌的深层内涵和情感。试想如果就这首诗设置一道题目:请找出本首诗的诗眼。可能很多同学都能将“怨”字找出来。但是如多不能把“怨”做倒装理解,任凭所答的答案语言多么华丽,思路多么清晰,也不能得到高分。
文言文中的倒装有它本身的规律所在,而不是任意而为,既然如此,不如适当地花点时间去钻研一下,从而更好地理解词句真正的意义,再灵活处理自己的知识储存,将此迁移到诗歌鉴赏之中。
(3)针对词类活用——把握活用规律
,识别活用词汇。
针对文言文教学时,我们都会反复向学生教授词类活用这一知识点,只不过很多学生在针对诗歌鉴赏时却忽视了这些规律,其实诗歌中这些词类活用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有时对这些现象的准确把握甚至直接关乎了我们对诗歌的正确理解。下面我们就以四首诗中的有关诗句来说明这一点。(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这一句中方位名词“下”做动词“落下”解释,“落木下”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名词活用成动词。(2)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此句中“东风”作动词“吹起东风”。名词前出现副词时,名词一般活用成动词。(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句中
“饭”活用成动词“吃饭”,这是因为“
饭”前有一个能愿动词“能”,在这种情况下,
后面接的名词一般作动词讲。
当然这样的活用规律不是简单几句就能理清的,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善于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迁移,从而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问题,避免思维定式,
思想僵化。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以2017年全国一卷的诗歌鉴赏题来说明这一点。
本年高考诗歌题选的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首七言律诗《礼部贡院阅进士试》,诗歌内容如下“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欧阳修的这首诗中出现了不少的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形容词“轻”活用成动词“轻轻地吹”,名词“席”活用成动词“列席”,形容词“勇”活用成名词“勇士”,形容词“贤”活用成名词“贤人”,形容词“先”作意动用法,即“以某某为先”,形容词“精”活用成名词“精英”,这些词的活用都有其特别的规律,在此不做赘述,当我们能准确地把这些活用的规律从文言文的阅读中转移到诗歌鉴赏中,相信一定能取到意外的阅读效果。
2017年全国一卷语文试题针对这首诗设置了一项主观题——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既然是赏析精妙之处那么我们得出本题其实主要是考察表达技巧
,但仔细一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春蚕食叶声”作动词性短语“像春蚕食叶声”。这样本题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以上就是本人对“把握文言规律,突破古诗词难点”的几点看法,要想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并非一件易事,本文主要是从“读懂诗词”这一最基础的要求入手,希望学生能揭开诗词表面的雾纱,一探诗词究竟,从而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