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报告
(2019-07-14 21:07:02)《农村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报告
康宿中学
摘
关键词:语文
一、研究背景
邯郸市教育局多次提出要减轻中小学作业负担, 我们所处的学校是农村初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很多农村初中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一下子投入到高强度的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对语文学习兴趣减退、对外面了解得太少、知识层次脱节、学习行为紊乱等等,这样的教学环境一定程度上督促了教师对于作业布置的研究,提高作业布置的科学性。为了进一步规范作业布置,结合学生学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申请了“农村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我力求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农村初中语文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作业内容的重复机械性、作业完成的封闭性等问题。研究如何根据农村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及个性特点,遵循教学规律来设计语文作业,使语文作业趣味化、个性化、科学化,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意义:科学合理有效的作业是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可以把知识的联系、巩固、深化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作业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结合起来。
(二)实践意义:通过优化作业设计,能转变过去那种机械、枯燥、重复的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作业的乐趣,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我虽然重视作业的布置,但有时布置作业却较为随意,所以作业布置的有效性有待提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我对布置作业的研究,以期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这一课题的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而促我的进一步成长。鉴于这种背景之下,优化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显得特别重要。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课题名称的界定
作业,是指教师在新课讲授之后布置的需要学生完成的练习任务。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的完成情况是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直接反映。
作业有效性,是指教师布置的作业确实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运用,做到学以致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题名称的解读
四、理论依据
(一)本课题的研究,使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本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在新课标中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保持对语文知识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只有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业设计有效性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通过探索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可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经过做作业“学生要相信自己有做语文的能力,而不是害怕或厌恶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研究目标
(一)研究目标
1.发展目标:通过课题研究,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的学习机会。重点研究语文课堂作业亟需提升的以下三个方面:
(1)把课内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语文作业。
(2)把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联合起来,加强语文作业的综合性。
(3)语文作业设计向生活开放,设计出具有开放性、人文性的语文作业。
在此,本课题研究中,笔者将不断地从“把课内与课外知识结合”、“ 把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联合起来”和“语文作业设计向生活开放”三方面进行提升,从而研究出一种高效的、多样性的农村中学语文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作业的乐趣,使作业同样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着力解决教学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引导学生由“要我做作业”向“我要做作业”、“我爱做作业”转变。
2.理论目标: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加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作业设计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教学模式。
六、研究内容
(一)农村初中语文作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调查学生对语文作业的态度、完成情况、反馈情况。
(二)农村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设计研究
本课题研究重点是以语文作业作为任务驱动,来引导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改变,以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随着高考、中考的改革语文学科的作用至关重要,这给语文课堂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开展研究中,我将研究内容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1.研究如何用好语文作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研究如何用好语文作业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作业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能,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3.研究如何用好语文作业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产生诸如“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研究如何用好语文作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都想体验成功。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来完成的语文作业,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还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七、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真正了解学生对于语文作业的态度和要求,结合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任务和减负目标,认真分析研究,设计研究方案。
(二)文献研究法。认真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总结,积累第一手资料,丰富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内容,筛选出最有效的适应农村初中语文作业设计。
(四)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经验教训,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加以推广。
八、研究步骤和过程
本课题拟用一年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学习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
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作业现状,进行课题选题并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第一阶段:申报阶段(2018年9月)
第二阶段:方案研究实施阶段:(2019年1月——2019年5月)
1.2019年1月,建立课题研究的个人博客。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摸底,并写出分析报告。设计学生的问卷,侧重于调查学校作业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体验及态度。(2019年1月)
3.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上好课题研究课,完成相应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学随笔。(2019年3、4月)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和结题阶段:(2019年7、8月)
1.搜集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整理研究成果,形成优秀案例集、“我最满意的作业设计”。
2.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反思。
3.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九、研究结果
这次扎实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的教学观念和技能得到了提升,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了关注,学生能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形成良好的自主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
(一)教师方面:我在实验中,积极阅读教育专著,注意对各种关于自主学习方面的资料收集,实现资源共享,使自己对教育科研工作充满浓厚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促进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学生方面:从学生的身上能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课后在组长的组织下积极主动表现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通过合作增强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课堂表现较积极发挥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能够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能主动去选择一些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积极地投入,丰富了自身知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初步总结了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遵循“设想——尝试——反思——提升”的研究思路,力图在尝试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一年来对于作业设计进行研究并使之有效,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操作的:策略一:加强课内与课外的整合。策略二:加强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姻,与多种学科整合。策略三:促进作业内容向生活开放,丰富内容,重视素质。
策略一:加强课内与课外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阅读是学生信息的主要来源。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信息的习惯。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教材,而且还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应当尝试着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并进而推广到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自觉的养成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的习惯。
语文教学能否较好地展现学科的人文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应该重视用学科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去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面对生活时却时常显得不太成熟,甚至对生活缺乏应有的辩证认识、分析能力。比如布置他们写一篇文章评论网络流行游戏“偷菜”,他们要不就是把这个游戏贬得一文不值,要不就是把游戏的乐趣捧上了天;让他们评价一下“快女快男”选秀节目,他们要不就把快男快女“一棒子打死”,要不就把快男快女奉成“伟大的成功者”……生活在部分认识能力不高的学生的眼中似乎只有单纯的黑色或白色之分,没有丝毫中间色彩,学生看问题呈现出单一化、绝对化的毛病。对此,本人曾引导认识能力不足的学生阅读了大量介绍和评论时事热点的文章,如有关“凤姐征婚”、“犀利哥走秀”、“矿难”、“湖北孙氏兄弟”、“奥巴马改革”、“房价”等大多数人关注的话题,还曾给学生征订过《广州日报》、《南方日报》、《杂文报》等报刊杂志,引导学生关注每天的生活。再有,大多数学生家里有条件上网,本人指导他们在网上搜索关于同一社会热点的不同评论,归纳总结优秀评论的写作角度,并且利用语文课组织学生针对同一社会问题开展辩论和写作训练。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的作文观点不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表达,而更多体现出对生活、社会深层次的认识、思考。同时,对社会热点相关文章的阅读,也不知不觉让学生形成了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习惯。
当指导学习《苏州园林》(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时,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学了会阅读说明文的基本常识,更知道了苏州的园林的自然美、人文美,但是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中国,还有许多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人文景点,去查查资料吧,看谁知道的最多,下节课告诉大家好吗?”短短的几句话,明确了查找资料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去查找有关信息。课后,他们通过多种途径的阅读(从教材中捕捉信息;到校图书馆或班图书角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在家庭藏书中寻找;到书店查阅;上互联网查找等。),不仅了解到中国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还了解到了中国有哪些世界自然遗产,还有学生说像西安碑林、古城墙和秦始皇兵马俑、福建客家土楼、江南水乡城镇(苏州周庄、同里)、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等也已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这样既让学生提高了信息意识,更拓展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视野。
在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我布置作业了这样的作业:课后查找反映的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学生们课下有的从网上查相关成语、谚语;有的问长辈农谚知识。他们搜集了很多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搜集农谚,课内分析其中的物候现象,把知识的联系、巩固、深化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作业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把语文与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实现了学生由“要我做作业”向“我要做作业”、“我爱做作业”转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作业的乐趣,使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学生走进了生活、家庭,融入社会,组成互助小组,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去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在教学作文写作《放飞思维的双翼》时,为了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向课外延伸,使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是语文的大语文观。既发挥个人的想象,又使学生真实地做到说真话、抒真情。我先在课上布置了:联想小训练
1.下列事物你能联想到什么?
2.运用联想,由“幸福”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有关幸福的种种镜头或画面)
幸福的颜色
蓝天说:幸福是蓝色的。当你心情烦躁时,想想幸福,你会平静下来,带着舒畅的心情去体验生活之美妙
花儿说:幸福是……
小草说:幸福是……
稻谷说:幸福是……
白云说:幸福是……
2011新课标要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进而我优化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思考问题。接着让学生课下写作训练:
1.我可以写一篇想象作文;
如:“记忆城堡” 或 “ 幻想之旅”
“假如回到从前”
本次写作训练在“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学会了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口了头表达能力,使文章更生动丰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向课外延伸,使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是语文的大语文观。
策略二:加强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姻,与多种学科整合。
语文,包罗万象;语文,博大精深。语文,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把握语文课个性的基础上,以课文的语言为凭借的课文,适当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使各科相互渗透、相互提高,发挥整体协同提高的作用。
课题实施过程中,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赏析歌词,欣赏旋律。让学生去认识、采集各种树叶,自己创意制作一幅树叶画,再叙述图意或讲讲画里的故事。有的课文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算一算,运用自然常识动手做一做实验。把阅读同科技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写观察日记同航模、饲养、天文、地理、劳动等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克隆》时组成一个生物繁殖探究小组自主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无性繁殖的生物实验,组内合作探究。在学习《长江三峡》时,放歌曲《长江之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长江一泻千里、万马奔腾的气势;教《雪》时,让学生描画“江南的雪景图”与“朔方的雪景图”。这两幅雪景,包含诸多因素的对比,虽然并无什么褒贬,但是对比之下,南北雪花的独特个性就显得格外鲜明而突出了,这其中的想象空间足够我们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发挥想象!我们甚至还可以通过这些假设性问题的讨论。 例如:在学杜甫《赤壁》诗时可以这样假设“东风真的不与周郎方便,曹操所造的铜雀台真能深锁‘二乔’吗?”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同时又锻炼他们的想象能力。
例如《三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写景散文。本文先写山势,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峡山势的高耸挺拔,给人以雄壮之感。次写水势,三峡夏季水势之盛,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胜过乘风御马。其水声之急响,如闻于耳;其水势之浩荡,如临其境。再写春冬景,此处仍旧写水,“回清倒影”,但与夏季相比平静了许多。最后写“晴初霜旦”的秋景则通过“高猿长啸”的“哀转久绝”,再现三峡秋季寂静、凄凉的气氛。全文气势跌宕起伏,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这种气势,我在范读课文的时候,配上了旋律同样跌宕起伏的古典音乐《高山流水》。伴随着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的音乐旋律,我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毕课文音乐停止,我再让学生谈谈听后对三峡景物的看法。学生发言积极,而且能谈到点子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的风景画,唱了一曲春的赞歌。文章以盼春——画春——赞春的顺序安排全文,给我们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我们一贯的做法是深入分析语文的语言特色,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我突破常规,将美术绘画渗透其中。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之美,写景之妙,然后对内容只作简单的点拨。最后布置学生选择一幅画,思考怎样用图画表现出来,并让他们评议谁画得最符合文意。有个学生画的是春风图。风是无影无踪的,怎么画呢?他很聪明。他根据文意画了一个小鸟站立柳梢,柳条都向一个方向微微倾斜。有学生问他:“柳条为什么是一个方向微微倾斜呢?”他回答说:“因为有风吹来,所以柳条会是这个样子的。”他的回答不正是对文中“春风图”的独到理解吗?
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学习更高效、快乐。
策略三:促进作业内容向生活开放,丰富内容,重视素质。
苏霍姆林斯曾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课题组老师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开放教材,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处生活,在大自然中学语文,感受生活中的红、绿、蓝……这些只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五月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母亲节,这一个星期的星期五,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设定了一个主题为“感动母亲”。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最终确定了“感动母亲”三部曲:1.把自己对母亲真诚的感谢写在卡片上送给她;2.为母亲梳头发;3.为母亲唱一首赞美之歌。三件事做完后,请母亲把她心中的话写在卡片反面带回学校交给我。
星期一,我的手上满是真诚的祝福和感谢,他们写道:“妈妈,这几年的养育之恩,我这辈子都还不清,现在,我长大了,今天,你就痛痛快快地过你的节日,其它的事就交给我来做吧!”
“妈妈,您就像一朵云,
我就是您怀抱中的一颗小水滴,
妈妈,您就像一朵花,
我就是花中的那细细的花蕊,
妈妈,今天是您的节日,
我大声地告诉您:
妈妈,我爱您!”
……
而学生与母亲的话,读来更令人幸福。“感谢女儿对我亲切的问候,下班回家,她已经为我洗好了衣服,烧好了饭……女儿长大了……”
“听着儿子为我唱歌,趴在我耳边听他的心里话,让我禁不住直掉眼泪。”
“我以为孩子没长大,今天,惊喜地发现他长大了,梳的头发虽然很像一堆茅草,我还是顶着自豪地上班去……”
例如:《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联系自己实际生活:
1.从王选的这篇演讲稿中,你能看出王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你从他身上能学到些什么?
2.想一想自己曾经做过哪些重要的抉择,改变了自己或提高了自己或者其他,试着写出来,200字左右。
同学们兴趣浓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性都很高。在积累文中基础字词、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体会该演讲词的语言特色,掌握演讲的一些技巧。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篇课文教学中,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分析王选此次抉择的主客观条件和思考过程,同学们从王选教授身上学习到,要把个人的兴趣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活用课文,使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使学生将教室里学到的,向家庭迁移,向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
(四)研究成果:
1.初步形成语文课堂作业引领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新的语文课堂模式及流程如下:
(1)精彩导入,目标解读
运用语文课堂作业,精彩导入本节教学,并对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解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进而产生强烈探索的欲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语文课堂作业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
(3)激情展示,高效点评
由教师或学生本人来展示优秀的语文课堂作业,教师和学生共同来点评作业的优缺点。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修正、补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4)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知识点,通过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课堂作业,适当补充有关的课外资料,或课内巩固,或课外延伸,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2其他成果如下:
(1)有关农村初中语文作业现状研究调查报告及分析报告1篇。
(2)反思式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15篇。
(3)研究课课堂视频录像,课件及教学设计2篇。
(4)搜集优秀的作业设计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语文作业设计3篇。
(5)反思及研究心得: 在研究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下来的感受与体会5篇。
(6)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十、研究反思及今后设想
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到了结题的时候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通过书籍,报刊,网上资料等多种渠道来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掌握了大量教育新理念:语文教师应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和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得以张扬,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体验。教师应该承担起发现、探索、改变的责任,完成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工作。多多地接触学生,蹲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才有可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因为教师的敬业,我们才可能实现美好的理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为一线科任教师,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缺少专家的长期有效指导,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
2.多样化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其结果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的作业结果,并及时给予肯定。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时间和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对于许多好的作业没时间去展示和推广。
3.学生在做题时存在快慢、理解偏差的现象,久之就形成了两极分化。
(二)改进措施
1.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加强和家长、学生的思想沟通工作,做到人文关怀。
2. 应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特性,以生动和有趣的作业形式取代重复和呆板的作业形式。
通过我近一年时间的研究探索,觉得自己设置作业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能力也大大提高。尽管如此,我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肤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继续探究更加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以后我的研究工作会在内容上丰富,在范围上扩大,争取将优化语文作业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让研究更有普遍意义,在工作中应用,向更多的同行推广,让研究更有实际的价值。力求幸福而快乐地做一个平凡而不简单的教育工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一)《语文作业系统的设计原则》
(二)《新课标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实例》
(三)《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实践和研究》
(四)《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五)《初中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