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读后感

(2019-07-12 16:51:49)

《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读后感

实验小学   靳娟娟

我担任低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已有8个年头,深刻地感受到低年级的课不好上,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在课堂上不会听讲,不会看书和写作业。上课刚一会儿,就开始说话、玩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前后左右来回动,老师们往往是按了葫芦又起瓢,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不尽人意,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部分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我面对这些问题,就在一直思考自己的教学:该如何最大程度的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兴趣集中起来,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主动积极地学习?

读了冯卫东老师这本书,我加深了对情境教学的理解,知道了什么是情境教学,就是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去创设具体的生活场景,把学生引入生动的情景之中,从心理学讲,这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最终目的使学生在认知方面、态度方面、智力方面得到发展。

他在书中对情境教学进行了全面地探讨,并总结了教师教学实践中会用到的有关情境教学的各种具体方法,还甄选与分析了名师运用相应方法进行教学的经典实录,并在实录后提出了有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建议与策略。同时,针对实践中使用各种具体情境教学的方法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语言通俗易懂,分析深入浅出,对于提高一线教师对情境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全面了解与实施有很大的帮助。这本书指导了我的教学,现结合我的课堂教学谈及创设有效情境的收获:

一、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情境教学通过所创设的“美、趣、智”的学习情境,这一氛围的形成,不仅缩短了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让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使师生都获得了充分的自我发展。

1.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在二年级数学《搭配》这一课,我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今天是明

明的生日,他邀请大家去参加他的生日聚会,聪聪可犯愁了,他穿什么去呢?你愿意帮助他吗?(出示聪聪的衣橱)同桌合作,尝试搭配,一件上衣只能搭配一条裤子或者裙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呢?学生在交流中探索搭配的方法,激发学生求解的欲望,从而在快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

2.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

在《有余数的除法》例6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猜谜语引入新课:红的瓜绿的瓜,一条细藤牵着它,藤儿断了瓜不落,飞上蓝天不回家。学生猜出是气球。接着教师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好多漂亮的气球,你喜欢吗?”出示有规律的气球摆放图片(一蓝二黄一蓝二黄),并相继标出1号,2号……,“孩子们,现在你们来考考老师,你们说数字,看老师能不能说对相应气球的颜色,好吗?孩子们踊跃举手,14号?21号?56号……,每次都能说对,这怎么回事?激起孩子求知的欲望,你们也想来试一试吗?其实这里面是有奥秘的,像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就是按规律排列,只有我们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知道数字相对应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了。(揭示课题)这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情境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桥梁

情境教学通过再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尝

试、去发现,缩短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强化了感受,从而引起共鸣,使学生有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首先联系生活,情境引入。1、师生谈话,引出游乐场。师:一些小朋友在游乐场里玩得可开心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2、参观过山车:过山车上每两个小朋友做一个车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呢?用加法算式怎么表示呢?2+2+2+2+2+2=12(边板书边问:几个2相加?)3、参观摩天轮:每四个小朋友做一个车厢,提示用红笔把摩天轮上的小朋友4个4个圈起来。用加法算式表示:4+4+4+4+4=20(边板书边问:几个4相加?)4、参观玩小火车的小朋友:每三个人坐一个车厢,3个3个地圈起来,用加法算式表示:3+3+3+3=12(边板书边问:几个3相加?)

接着自主探究,认识乘法。观察写出所有的算式,启发学生发现相同加数算式的特点。

小结:像这样的算式,每个加数都一样,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加数叫做“相同加数”。

    从冯老师的书中,我收获了许多许多,也认识到了很多自身的缺点,以后我会树立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学习实践,不断的落实情境教学,用情激情,用心感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