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改革时代的关键: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从世界发展的历史看,一个民族的振兴需要百年历史。如果从1978年算起,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已经经历了32年的历程,但与中华民族振兴的要求相一致,它还要继续进行40年左右。在这里,本文把中国过去32年的改革时期称为“前改革时代”,把未来的改革时期称为“后改革时代”。目前我国正经历着由“前改革时代”向“后改革时代”的过渡。
从前改革时代到后改革时代,可以称为中国改革的转型期。中国改革的转型期要实现四个转变:
第一,改革的主题由“发展”转变为“和谐”。在前改革时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生活困难,当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的主旋律。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其它社会问题。因此在这一阶段“发展是硬道理”。在后改革时代,我国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它问题的解决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太协调的局面。因此在这一阶段“和谐是硬道理”。
第二,改革的性质由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转变为对生产力结构的调整。在前改革时代,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为此改革的性质是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与完善,尤其是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成为最为本质的改革行为。在后改革时代,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与经济结构不合理,为此改革的性质是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结构的优化与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企业家创新以及企业组织创新、生产流程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要强调企业的自主创新,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通过大中型企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的建立,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经济由数量到质量、由速度到效率、由总量到结构、由资源向技术的四大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在制造业方面,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出口方面,实现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在经济拉动方面,实现主要由投资拉动向主要由消费拉动转变。
第三,改革的任务由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分离化”转变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一体化”。“分离化”是指在改革开放初期,有能力的人从一般人群中分离出来,通过勤劳先富起来,由此出现了富人与穷人的分离;具有特殊资源的地区从一般地区中分离出来,通过改革开放的特殊政策先富起来,由此产生了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分离;城市利用自身优势从农村分离出来,先富起来,由此加剧了我国本来就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特征,既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我国前改革时代成功的主要经验。但它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一体化”是指在后改革时代,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和谐发展”的思路,实现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促进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经济社会一体化、国际国内一体化。
第四,改革的途径由差别化与分立化转变为平等化与融合化。“差别化”是指在前改革时代,由于改革刚刚起步,资源与经济实力有限,我国的改革采取了差别化的方针,国家出台的改革政策向部分人、部分地区、部分企业、部分组织机构倾斜。即使国有企业改革当时也采取了有差别的政策,如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改革政策;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方面,采取了“增量改革,存量不动”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改革主体(包括作为改革主体的个人、企业或其它微观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地方政府与区域)必须具有非均衡发展的意识,面对各种差别,承认差别。“分立化”是指在前改革时代,为了鼓励经济发展,政府在产业管制方面采取宽松政策,个体经济、私人经济、集体经济与地方经济各自为阵,盲目发展,企业之间、产业组织之间出现了不断分立,重复分工的现象。“平等化”,是指在后改革时代,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作为改革主体的个人、企业、组织、地方之间的差别会愈来愈小,平等化程度会愈来愈高。“渗透化与融合化”是指在后改革时代,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中,着力推进企业与产业整合,使企业与产业由分立转向融合,尤其是推进产业的互相渗透与相互融合,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的转变说明我国进入了后改革时代,同时也决定了后改革时代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关键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后改革时代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世界经济史既是一部世界城乡分离史,同时也是一部世界城乡一体化(融合)史。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呈现否定之否定规律:先是城乡分离,城市快速扩张,而农村衰落,农村的生产要素流向城市。在这一阶段,城市高度发达,农村相对落后,甚至萧条。后是城市生产要素饱和,“城市病”出现,生产要素的收益下降,而农村的优势逐渐显现,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因此,城市的生产要素反向流向农村,进一步促进农村快速发展,逐渐实现城乡融合,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城乡的关系由非协调发展到协调发展。
三、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城乡建设规划一体化。从内容方面看,主要抓好“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桥梁、道路、村镇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规划;二是统筹城乡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公共设施与公共组织建设的规划;三是统筹城乡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规划。通过“三个统筹”的实施,完善农村公共组织,降低建设成本,促进农村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水平提高,逐渐实现农民生存环境与城市居民生存环境的平等化。
第二,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以健全与完善城乡结合部以及乡(镇)政府所在地、较大规模村庄的市场体系和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为主线,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的进程:一是在原有传统流通方式与业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城乡互动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促进流通方式与业态的创新和转型;二是地方政府从政策与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三是调整与优化市场结构,完善村镇市场体系。
第三,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以巩固第一产业、加快第二产业、积极引导第三产业发展为总战略,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当前要强化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处理好“双富”产业的关系,即“富国产业”与“富民产业”的关系,尤其要积极发展“富民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延长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其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并使生态产业成为三次产业部门之间既分工,又协调发展的平台,改变历史上形成的先进的工业、落后的农业的状况。
第四,城乡经济主体一体化。企业既是市场主体又是经济主体,因此城乡经济主体一体化主要是指城乡企业一体化。要通过三种方式促进城乡企业一体化:一是鼓励城市现有的企业向农村发展,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二是由政府出面引导城乡共办企业,并加快其成长,使其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载体;三是政府鼓励农村依据自有资源创办企业,形成地方特色的产业。通过经济主体的培育与成长,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家庭企业化、农民市民化。
第五,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此,要适当集中教育资源,逐步形成“镇办小学—县办初中—市办高中”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布局,为农村孩子提供一个较好的教育环境。树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实行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的制度。政府投入资金,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组织以及基本设施建设。
第六,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县城—大镇—大村”三位一体的农村城镇化体系为载体,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互补功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与城市有关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第七,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建立与健全农村社会组织以及中介服务组织,推进城乡社会组织、中介服务组织的一体化;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线,推进城乡居民管理的一体化;注重进城农民工的管理工作,解决他们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把他们视为城市人,实行一体化管理;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镇化中,特别要注意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第八,城乡人民生活方式一体化。从目的方面来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生活水平共同提高。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富裕起来的一部分农民带头转变生活方式,实现城乡生活方式的趋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幸福指数的提高。
三、后改革时代的目标:构建“新和谐社会”
第一,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第三,构建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四,构建计划与市场间的和谐关系。
第五,构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六,构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七,构建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八,构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关系。
第九,构建政府、企业、居民间的和谐关系。
第十,构建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