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VR新闻:让受众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2022-03-30 15:58:55)
     VR新闻:让受众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VR新闻:让受众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史安斌张耀钟虚拟现实新闻:理念透析与现实批判

 

 

  


    半个多世纪前,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开创性地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重要论断,其一反传播学研究初期重内容、轻载体的“媒介工具论”取向,转而以现象学式的“本质直观”思维,强调媒介本身在宏观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虽然严格来说,麦氏的理论不免带有明显的“技术决定论”色彩,但从传播史的宏观维度看,确实每次人类传播结构的调整与重组,都率先由传播媒介的变动所引发,而其中,技术作为催生媒介革新的核心变量,其跨越的意义也早就不再局限于其本身,更是意味着整个传播理念、范式、机制、实践的“连结型转向”。

  2015年末到2016年初,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业都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科技风暴”: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如狂潮一般席卷了国内外各大媒体,并深度渗透进其内容创作、生产和分销的各个环节,对传统的新闻理念、运营模式、叙事机制造成巨大冲击。相较于各大传统媒介,VR新闻具有“沉浸”与“临场”这两项无可比拟的叙事优势,其不仅可以轻松跨越时空边界,近乎完美地“再现”新闻现场,更可让受众主动“浸入”故事中,任由其探索与互动,并从中配合人的感官系统制造出虚拟的“在场”效应。因而2014年起,VR技术便开始在美国新闻业中缓慢扩散,随着其应用的逐步深入,其相对优势也不断显现,知晓和使用VR的媒体与受众也越来越多,以《纽约时报》、BBC为首的十数家西方媒体都主动进行了VR新闻的制作,而在国内,“财新传媒”、新华社等媒体也不甘落后,也分别尝试以VR为媒开展报道。当下,VR已成为全球新闻业的一大关键词,不过其究竟是“昙花一现”的流星、亦或是“未来媒介”的标杆,还仍有待进一步的测试与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其确实为新闻叙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全新的可能。

 

   虚拟现实新闻:缘起与演进

 

  虚拟现实新闻(Virtual Reality Journalism),又名VR新闻,顾名思义,即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承载媒介制作与呈现的新闻,其既可“复现”真实场景,亦可建构想象空间,且辅以VR终端中的各类视觉、听觉、触觉传感系统模拟受众反应,营造出“恍若在场”的浸入效果。

  严格来说,VR的理念缘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1965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d)首次提出了有关VR的原初构想,其认为,计算机可以创造出常人于物理现实中无法体验的虚拟世界,人们可以通过与主机相连的显示器充分感知这一“数位奇景”,并获得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一般的魔幻效果。

然而,由于此理念过于超前,苏泽兰的这番预见并未在当时获得足够重视。而在十几年后,有VR之父”之称的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出“虚拟现实”这一概念,正式标志着VR技术进入主流科技的话语体系,自此之后,大量科学家投入VR技术的开发之中,并将其应用到诸如军事、医疗、艺术等的尖端领域。由此看来,VR其实并非新近研毕的技术手段,相反,其已有了近半个世纪的研发与应用历史,只不过长期以来,其媒介潜力却始终隐而不露:一方面是囿于有限的技术发展水平,致使其传受双方的硬件起点都居高不下,难以广泛普及;另一方面则是因VR被大量用以模拟与辅助尖端作业,而相较之下,其独特而强大的新闻叙事能力并未被充分开掘,故而纵然其在几十年间于诸多行业风生水起,但在新闻领域却始终无所拓展,且一直都不被人们视作理想的“未来媒介”。

2012年,美国前《新闻周刊》记者诺尼·德拉佩纳(Nonny de la Pena)却开创性地运用VR技术制作了深度报道纪录片《饥饿洛杉矶》(Hunger In Los Angles),并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Film Festival)上一炮打响。这部影片直接将观众带入了洛杉矶的食品救济站,人们可以近距离看到烈日下排队的贫民、痛苦倒地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其周围惊愕无助的围观群众,这种身临其境的浸入感使观众更为加深了对“饥饿”主题的感知与认识,也让VR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其强大的新闻叙事潜力。

有趣的是,当时纪录片的VR技术顾问帕尔默·洛基(Palmer Luckey),也在其后声名鹊起,以辍学生的身份获得25万美元的众筹投资,并于一年后推出了革命性的VR头显(Oculus Rift),其本人也成为硅谷最为年轻的亿万富翁。随后的几年间,随着“360度全景式立体照/摄像机”的普及和价格低廉的新一代头显(三星Gear VRHTC Vive等)的出现,以致VR接入门槛大为降低,其也得以从高高在上的实验室中被“解放”而出,日渐平民化与大众化,这就为新闻媒体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由此,从2014年开始,诸多媒体都开始初探VR技术的新闻应用,《德梅因记事报》、《华尔街日报》、BBCPBS等机构都是这一时期VR新闻的先行者,其作品内容涵盖了诸如埃博拉疫情、叙利亚内战、民主党总统侯选人辩论等各大热点话题。而2015年末,《纽约时报》则更为激进地向订户分发130万份VR终端(谷歌纸板)以大力传播其VR内容,直接将这波全行业用VR的风气推向高潮。当下,无论是国外媒体亦或国内媒体,VR都成为其新闻报道中可选的新兴载体,虽然其现在距离成为真正意义上大众的传播媒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多技术与推广上的难题亟待解决,但这些仍不影响其成为未来新闻的全新路径:在第22“世界编辑论坛”(World Editors Forum)发布的《2015

全球新闻编辑部趋势》报告中,VR高列九大趋势之榜首。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费尔南德斯(Robert Hernandez)所预见的那样,现在“虚拟现实”正在成为我们“真正”的现实。


 

 

——2017年第5期《新华文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