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新闻:让受众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然而,由于此理念过于超前,苏泽兰的这番预见并未在当时获得足够重视。而在十几年后,有“VR之父”之称的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出“虚拟现实”这一概念,正式标志着VR技术进入主流科技的话语体系,自此之后,大量科学家投入VR技术的开发之中,并将其应用到诸如军事、医疗、艺术等的尖端领域。由此看来,VR其实并非新近研毕的技术手段,相反,其已有了近半个世纪的研发与应用历史,只不过长期以来,其媒介潜力却始终隐而不露:一方面是囿于有限的技术发展水平,致使其传受双方的硬件起点都居高不下,难以广泛普及;另一方面则是因VR被大量用以模拟与辅助尖端作业,而相较之下,其独特而强大的新闻叙事能力并未被充分开掘,故而纵然其在几十年间于诸多行业风生水起,但在新闻领域却始终无所拓展,且一直都不被人们视作理想的“未来媒介”。
而2012年,美国前《新闻周刊》记者诺尼·德拉佩纳(Nonny de la Pena)却开创性地运用VR技术制作了深度报道纪录片《饥饿洛杉矶》(Hunger In Los Angles),并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Film Festival)上一炮打响。这部影片直接将观众带入了洛杉矶的食品救济站,人们可以近距离看到烈日下排队的贫民、痛苦倒地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其周围惊愕无助的围观群众,这种身临其境的浸入感使观众更为加深了对“饥饿”主题的感知与认识,也让VR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其强大的新闻叙事潜力。
有趣的是,当时纪录片的VR技术顾问帕尔默·洛基(Palmer Luckey),也在其后声名鹊起,以辍学生的身份获得25万美元的众筹投资,并于一年后推出了革命性的VR头显(Oculus Rift),其本人也成为硅谷最为年轻的亿万富翁。随后的几年间,随着“360度全景式立体照/摄像机”的普及和价格低廉的新一代头显(三星Gear VR、HTC Vive等)的出现,以致VR接入门槛大为降低,其也得以从高高在上的实验室中被“解放”而出,日渐平民化与大众化,这就为新闻媒体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由此,从2014年开始,诸多媒体都开始初探VR技术的新闻应用,《德梅因记事报》、《华尔街日报》、BBC、PBS等机构都是这一时期VR新闻的先行者,其作品内容涵盖了诸如埃博拉疫情、叙利亚内战、民主党总统侯选人辩论等各大热点话题。而2015年末,《纽约时报》则更为激进地向订户分发130万份VR终端(谷歌纸板)以大力传播其VR内容,直接将这波全行业用VR的风气推向高潮。当下,无论是国外媒体亦或国内媒体,VR都成为其新闻报道中可选的新兴载体,虽然其现在距离成为真正意义上大众的传播媒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多技术与推广上的难题亟待解决,但这些仍不影响其成为未来新闻的全新路径:在第22“世界编辑论坛”(World Editors Forum)发布的《2015
全球新闻编辑部趋势》报告中,VR高列九大趋势之榜首。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费尔南德斯(Robert Hernandez)所预见的那样,现在“虚拟现实”正在成为我们“真正”的现实。
——2017年第5期《新华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