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宏观经济平衡的基本恒等式

(2021-02-21 11:22:29)
标签:

财经

福利

加薪

工资

收入

宏观经济平衡的基本恒等式


    加薪是宏观调控之必需

     ——李扬宏观经济平衡的基本恒等式 

 

    

  一、 宏观调控应当有一个科学、统一、稳定的分析框架

  

  现在人人都在谈宏观调控。但是,我们注意到,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部门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概念并不统一。所以,我们应当重申宏观经济平衡的基本恒等式,即:储蓄=投资+净出口。这个恒等式所表达的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关系。大家知道,对于GDP,可以从供应和需求两个侧面来分析。从供应面上说,GDP中未消费部分就是储蓄。从需求面上说,国民经济的储蓄必须被使用,使用的方向只有两个:一是投资,二是出口。根据这个恒等式,在储蓄率保持高水平的条件下,或者等价地说,在消费率保持低水平的条件下,压低投资和减少出口都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定要压,则GDP的增长就要受到损失,或者,国内经济就会感受到通货紧缩的压力。总之,正像一些研究者曾经通俗地描述的那样,从需求角度看,国民经济增长有三个“轮子”:消费、投资、出口。如果GDP即定,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此长彼消的。所以,在宏观调控中,如果要压投资,就必须考虑消费和出口能否增长并填充投资下降让出的空间;如果要压出口,就必须考虑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能否填充出口下降让出的空间。离开宏观经济总平衡这个大前提,单纯地谈投资和出口,都是片面的。忘记这个恒等式,对形势的判断就会出问题,采取的措施就可能会损害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所有问题的根源集中在高储蓄上。概括地说中国的高储蓄取决于一系列重大的长期因素,这些因素都是长期性的实体因素,都与货币因素关系不大,因而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被有效地改变。这意味着,在今后一个不短的时期中,我们的国民经济还将在高储蓄率的环境中运行。在消费需求不能有效提高的条件下,这同时就意味着,相对较高的投资和出口事实上是我国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增加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以此降低储蓄率,才是宏观调控的根本任务。

    

  二、 公平收入分配应当成为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

  

  最近,我们运用资金流量表的数据,完成了一项关于中国储蓄结构的研究。由于资金流量表的数据滞后两年,这项研究只能覆盖19922003年共12年的情况。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三:

其一,19922003年,居民储蓄率从22.6%下降到18.1%

其二,企业的储蓄率稳步上升。国内外有些分析者认为,企业储蓄率提高,反映出中国企业效率近年来有较大的改善。这可能是事实,但并不是全部。我们认为,至少还有三个因素不可忽视:第一,企业的工资成本较低,这与居民收入水平上升较慢的事实相表里。第二,企业的资金成本很低。第三,国有企业的垄断性提高,造成利润高升。

  其三,政府储蓄率急剧上升。19922003年,政府储蓄率从6.55%提高到9.39%2003年,其占总储蓄的比率为21.7%。也就是说,20002003年,我国增加的国民储蓄中有近75%来自于政府部门。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上述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极为深广。举例来说,在目前的储蓄格局下,要想控制投资就无法下手。统计显示,20074月,我国投资的资金来源的55.6%是“自筹资金”,这显然归因于企业和政府储蓄率上升。在这种格局下,通过金融信贷等货币政策手段来控制投资就不会有明显效果,因为政府和很多企业的投资并不依赖贷款。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今后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公平收入分配是一个大题目,应当采取的措施很多。集中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此,尤为重要的是完善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并严格执行之。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适度增加社会福利支出,亦为必须之举。这是因为,在统计分析的时期中,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社会福利支出的占比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下滑之势,构成近年来我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相对下降、收入分配结构恶化和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不快的主要原因。最后,应当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改变银行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状况,为居民获取存款利息之外的更多的财产收入创造条件。 

  其次,财政政策应当在提高国内消费率和公平收入分配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主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提高两个比重”的战略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的背景下,财政部门应加速向公共财政转型。作为这一转型的重要内容,“减税增支”应当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安排财政政策的基础内容之一。就减税而论,降低生产税的税率和降低所得税税率,应属题中应有之意。就增支而言,应当大力增加“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以期同时实现增加居民部门收入和增加政府部门公共消费的目标,为提高国内消费率和公平收入分配做出积极贡献。

  但是,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固然为建设和谐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和提高国民消费率所必须,但是,在实行这一转变时,我们应当十分认真地考虑如下两个可能是同等重要的问题:第一,迄今为止,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工资方面。如果确认今后工资水平逐步提高是一个趋势,那么,我们就应清醒地意识到:这样做,同时就意味着中国今后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开始下降。因此,一个或许更为重要的任务是,我们必须加快重新塑造中国的核心竞争力,要全面转向节约型、技术进步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增长方式上来。笔者认为,目前已经到了严肃地提出并全面落实这个战略转型目标的时候了。第二,当我们提出全面向公共财政转型,财政政策应更加注意公平收入分配和提高全民福利水平的目标时,千万要注意,一是不能体制复归,二是不要走北欧“福利国家”的老路。凡属制度性安排,凡属刚性的支出,均应谨慎从事,从低标准做起。中国改革开放前、北欧及其他很多国家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福利增加是容易的,皆大欢喜;而要减少则是困难的。总之,经济转型势在必行,但我们应瞻前顾后,做好长期安排。

  

                 ——2007年第23期《新华文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