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交媒体依赖的心理成因

(2019-01-01 14:22:27)
标签:

社交

媒体

微信

微博

存在感

社交媒体依赖的心理成因

     社交媒体依赖的心理成因

 

 何秋红  靳言言

 

社交媒体依赖的形成主要基于三种心理:

一是害怕错过。社交媒体依赖患者因害怕错过社交媒体上可能有用的信息,因而不停地关注,不断地刷新。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害怕因没有即时互动,而错过维系人际关系的最佳时机。在媒体依赖者看来,如果不频繁地刷微博、微信,不仅意味着无法及时了解圈里人的动态,还意味着失去了和关系并不太密切的同行、熟人、潜在利益关系对象的“手指互动”的机会,进而渐渐从脆弱的圈子里淡出,与他人越来越疏远。

二是确认自我。人们普遍喜欢将自己与别人进行对比,这是源于人们在某个社会圈子里,渴望了解并确定自身地位及存在价值。每个人现实生活中所见有限,就武断地参照社交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通过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频繁地刷微博、微信,逛QQ空间等社交媒体依赖行为,其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为了实现自我确认。这也是为何社交媒体依赖症患者不一定更新个人动态,但会极力抓住所有时间空隙登录社交媒体,不厌其烦地过目明星、好友甚至是陌生人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并将此视为“行为参考”和“精神食粮”。

三是自我呈现。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容易陷人孤独之中。社交媒体在虚拟空间将个体纳人社会群体之中,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这个舞台上主动展现理想自我,寻找存在感。正是在强烈的存在感意识的推动下,人们才对社交媒体产生依赖,背后的心理原因是期望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与社会保持持久的联系,并找到存在感。

 

——2017年第11期《新华文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