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史料为初中历史课堂添彩——《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读后

(2019-09-12 09:07:11)
这个暑假阅读了何成刚、彭禹、夏辉辉、沈为慧等著的《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一书,收益良多。
这本书介绍的是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的实施策略。该书介绍了史料的运用策略,还给出了多个案例分析,指出现在史料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史料命题的常见误区。最后给出了不少借鉴意义的教学法和试题。可以说,这是一本史料教学的策略大全,干货满满。
通过阅读同时思考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教法,发现何老师等人提出的问题都是很实在的,比如通过阅读,我发现书中所说的一些问题也正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书中提到选取史料的方法这一方面我本身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1)史料要精选。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史料,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这些精选的史料学习方法。(2)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形式的史料。
书中提到的一点说史料在课堂中是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用处的。教师不但可以对史料的内涵加以挖掘,而且也可以用史料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尤为重要的是,用历史的方法处理史料,用史料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理解有相当程度的深入,正是历史课程在中学立足的根本所在,是历史教师的只能不能够为其他什么非专业教师随意取代的价值所在。这就需要中学教师常常深思、审思、慎思。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而历史老师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运用史料,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出彩,更加有意义。初中历史教学该如何更好的运用史料呢,相对高中来说,初中学生的理性认识没那么强,对史料的理解需要老师的帮助,但随着部编版教材的出台,实际上初中课堂对史料的要求也是提高了,如何让史料促进初中课堂的高效,结合此书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不要让史料成为摆设。初中历史教学中最普遍的问题,教师顺应课改大潮,在课堂教学中大摆史料阵,一节课出示几十张PPT,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史料,但对所出示的史料几乎不做任何解读,让学生过过目就完事。这种所谓的史料教学使历史课枯燥无味,缺乏思维含量,就连专业的历史老师都看的厌烦,更不必说初中学生了,这样的课一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是文字史料,字数要少,一节课有两三则足矣。解读史料要透,围绕主题解读史料,同时解读史料要有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有种“拍脑门” 的感觉。
二、作为一线教师,要尊重教材,教材的编写集中了众多专家与学者的智慧,每一则史料都是经过专家学者们的精心选编,含金量十足。特别是部编教材,每一则史料都在都经过层层把关,称得上是精品中的精品,所以教学中要深度解析教材,揣摩每一则史料背后隐藏的编写者的意图。比如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教材中有“金缕玉衣”图片,在金缕玉衣的介绍中特别提到了出土于汉代诸侯王墓,可以看出教材中选择这一则史料的用意在于突出诸侯王的势力强大。
三、教学中利用史料不等于史料教学,在课堂上展现几则材料,引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这其实并不是史料教学。所谓史料教学,是指师生将搜集的史料引入学习,通过探究史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并在对史料的分析归纳过程中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史料教学就是探究教学,需要学生深入历史情境,运用历史思维的方法,积极思考。我们对史料应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例如讲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时有一段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我给这段材料设计了一个问题:(1)土地政策同中共以往的土地政策有何不同?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学生通过对这问题的思考,不仅掌握了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同时又复习了以往各个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并不难,难的是精选史料、用好史料、解读透史料,而这一切的根本前提在于提高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学习,我想这才是根本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