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测验试卷材料题分析及教学反思(胡马依风)

分类: 双周记 |
日期 2019.3.15
附测验卷材料题图片
从材料题的学生答案分析可知:
第16大题,第一小题,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到隋朝的建立,而不能答出是隋灭陈统一天下。
第2小题,为了改变,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采取什么措施?部分学生混淆了,隋文帝和隋炀帝在科举方面的贡献,误认为是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及隋炀帝完善科举制。
第3小题,要写出大运河的起止点。只有极少数学生写不出。
第4小题,指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加强南北交通,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答出另外一点加强国家的统治。
第17大题,第1小题,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这里的考察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接近半数学生能理解而解读出来。
第2小题,考查学生认知科举制和科举制的影响。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判断出这是科举制度,但是对于科举制的影响的解答,就分两类,大部分学生能够按老师上课时口语化简化观点作答,在踩点评分的标准下不能拿齐分数。只有少数学生明显是有进行系统复习和记忆的,能完整的把复习提纲中源于课本的书面语言观点一一列出。
第3小题,考察科举选官制度的根本目的,并要求用材料二中的一句话加以印证。绝大部分学生都无法答出,加强地主阶级统治者的统治。因为现在的课本上已经没有列出这样的观点,所以答案都超出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至于援引材料加以印证这一问,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找到。
第18大题的第1小题,这里的是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的辨别。有近1/3的学生,张冠李戴。
第2小题考查这两位帝王在位时采取了哪些相同的措施促进了盛世局面的形成。学生大部分都能答出了轻徭薄赋和科举选拔人才这两点。
第3小题主要是考察文成公主、鉴真和尚、玄奘和尚及其历史贡献。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知识的混淆,例如要把文成公主误认为是唐太宗,这里主要是审题不清。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把鉴真和尚和玄奘和尚张冠李戴了。
第4小题,考查学生对曲辕犁筒车和唐三彩的认图。虽然基本能判断出是什么名称,但是错别字很多。例如辕写成猿,犁写成梨,筒写成简,彩写成藏。
我的反思:
存在问题:1、这是在没有进行单元复习课的前提下进行的随堂测验(上周五所有教学班完成第5课学习后,才通知学生下一周的周一周二随堂测验,并发放一张单元知识复习提纲让学生周末自觉复习),从总体成绩来看,让学生凭自觉进行复习的情况堪忧。2、知识混淆,张冠李戴的情况堪忧。
比上学期进步的地方:普遍学生的材料题答题文字量在增加,虽然答题的口语化比较严重,但是从另一侧面来看,证明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程度在不断提升。
日后教学对策:1、设计知识点配对题的课前小测,反复训练,加强学生对易混淆知识点的区分能力。2、单元测验前,还是要上好单元复习课,系统梳理单元知识。3、在日常作业批改中,及时纠正学生口语化答题的习惯,让学生转向书面语言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