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札记:《如何为爱立界限》梅洛迪·贝蒂(一)

(2024-06-13 11:57:03)
标签:

依赖共生

心理学

分类: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如何为爱立界限》梅洛迪·贝蒂(一)
如何为爱立界限 The New Codependency  Help and Guidance for Today's Generation  [加] 梅洛迪·贝蒂(Melody Beattie) 著  王若菡 译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1-03-02  品牌方:北京湛庐展读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内容简介
30多年前,在畅销800多万册的《放手》(Codependent No More)一书中,梅洛迪·贝蒂率先提出了 “依赖共生”(Codependency)一词,之后这个问题逐渐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所谓依赖共生,指的是依赖他人对自己的依赖。这类人通常没有自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需要在照顾他人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经过30多年的研究,“依赖共生”概念提出者梅洛迪·贝蒂写出了全新的心理指南,在书中,贝蒂围绕着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境遇,揭示出“依赖共生”的形成与发展。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曾为“依赖共生”“依赖成瘾”的问题所困扰,阅读本书,你将学会如何为爱立界限,帮助自己更好地爱他人、爱自己。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处在依赖共生的关系中,直至形成假性亲密关系。如将自己的生活价值和梦想投射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对爱人百般迁就甚至百依百顺的“付出者”、对朋友的事情无比操心的善于照顾他人的人。在周围人看来,他们可能是更面面俱到的父母、二十四孝伴侣、更富有爱心和乐于助人的朋友,但实际上这只会害人害己。依赖共生者往往扮演了“殉道者”的角色,牺牲自己的幸福去满足那个“需要他”的人,但这其实既束缚了对方,也让自己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如何摆脱假性亲密关系,建立良性亲密关系?梅洛迪·贝蒂告诉我们,重要的就是为爱设立界限,知道与他人,包括与亲密爱人,与父母子女之间保持怎样的距离,知道什么时候说好,什么时候说不。本书就是通过科学的量表和方法,教你如何为爱建立界限,夺回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
梅洛迪·贝蒂(Melody Beattie)
现象级畅销书作家,治愈百万人心灵的心理愈疗师。
依赖共生问题研究专家,“依赖共生”(codependency)概念提出者。
梅洛迪·贝蒂已出版10余部作品,其首部作品《放手》(Codependent No More)全球畅销800多万册,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

章节
测一测 关于设立界限,你了解多少?
PART 1 如何摆脱依赖共生
01 学会为爱立界限,找回自己的人生
我确信自己知道什么是对别人最好的,忙着教导他们,却忘记了自我成长。
把问题归咎于自己是悲痛的一个必经阶段。
责备自己是一项生存技能。在生活蛮不讲理的时候,这样做可以让人感觉生活还是在自己的控制之中。
我们牺牲了自己,成了殉道者,认为关爱他人就是自己应该做的。我觉得,如果我关爱他们,他们也会反过来关爱我。但事与愿违,一旦开启了这种模式,人们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是我来关爱他们。
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关爱自己。书里没有写过,学校也没有教过。再简单的产品都有说明书,生活却没有使用手册。我们只能踉踉跄跄地穿梭于各种复杂的情境之中,自己寻找出路。依赖共生(codependency)表现为照管和掌控他人,这些行为成了一种生存手段,我们以为这样做就能保护自己。然而终有一天,这些行为会反过来伤害我们。亲密关系就此告吹,生活也脱离了常轨,而我们却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但这些行为已经成了习惯,少了它们,我们不知道该如何生存。
我不会让其他人因为我而精疲力竭,也不会让他们耗尽我的全部能量。
02 如何使用这本书 
所谓依赖共生,就是正常的行为走向了极端,跨越了边界。
所谓自我关爱,就是要相信自己,不要按照其他人的规则生活。
有时候,答案并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放手。
改变会让人不舒服,但维持原样同样糟糕。
生命中充满大大小小的时刻,总有一些时刻是痛苦的。
与忽视自我相比,自我关爱终究会让你感觉更好。
03 什么样的行为是依赖共生
想要过得更幸福,靠的不是相互指责,而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我将“依赖共生者”定义为“被另一个人的行为影响,且执迷于掌控那个人的行为的人”。
追根溯源,所有的依赖共生行为都是有理可循的。
与依赖共生相关的行为都是在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能够救我们于水火的行为。如担忧或掌控,是每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反应。但如果这些行为永无休止,那就有麻烦了。
依赖共生是正常行为的升级。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做得过火、担心过度,忘记了划分自己与他人责任的边界,又或者太过忙碌,忽视了关爱自己。
依赖共生是关于越界的。
当我们跨越边界,进入依赖共生区时,往往只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含糊、隐秘的动机。而且,这些行为会伤害到自己,根本于事无补。
看清别人的行为容易,看清自己的行为却很难。这既是人的天性,也是依赖共生的一种表现。依赖共生行为保护着我们,因此一开始,放手会显得很可怕。
04 如何改变依赖共生的习惯
在西方的文化中,大家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看法:如果所爱的人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自己一定也存在问题。
范式转变就是“用另一种方式来看待自己和世界”。
照顾好自己能让我们更好地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并不等于自私,除非这种自我关爱超过了一般的限度,变成了对他人的毫不关心。无论是对他人不屑一顾,还是为他人提供的帮助太多,都是不健康的行为。依赖共生不是一刀切的,每个人都需要找出依赖共生如何影响了自己,找出那些伤害了自己的行为。
05 丢掉耻辱的标签
我们没必要为自身的问题感到窘迫或羞耻,但黏人毕竟不是什么个人亮点。
如果失去的是本应拥有但从未拥有过的东西,那我们也许根本意识不到这种失去。

(2024年6月13日始阅于微信读书AP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