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孙权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而司马炎却追封司马师为皇帝?

标签:
文化 |
孙策生于公元175年,亡于公元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的大哥。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孙吴的奠基者之一。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孙策的父亲孙坚被朱儁推荐为左军司马攻打黄巾军,孙策与家人留在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居住。孙策十几岁时就在寿春结交名士,名声渐渐传播开了,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周瑜倾慕孙策的名声,专程到寿春拜访。周、孙两人同岁,都是少年胸怀大志,一代英杰。因而一见如故,推诚相待。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孙坚前去讨伐董卓。孙策和母亲弟弟移居到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在舒县,孙策结交了很多社会上流人物,江、淮一带的名士都来投奔他。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孙坚因攻打荆州而被荆州牧刘表的部下黄祖所杀。孙策当时十七岁,将父亲孙坚葬在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后,孙策一家举家迁到江都(今属江苏省扬州市)。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守孝结束后,孙策到寿春找袁术准备讨回之前他父亲孙坚的原有军队,准备创立功业并为父报仇。袁术不想给他军队,就找个理由把他打发走。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带着数百人又去找袁术。袁术这才将孙坚的原有军队中的一千多人交还给了孙策统领。同年,汉献帝派刘繇担任扬州刺史,扬州过去的治所是寿春,而寿春已经被袁术所占领,刘繇便在孙策的舅舅吴景和堂兄孙贲的协助下南渡长江,在曲阿设立了治所。刘繇担心吴景、孙贲会和袁术、孙策联合联手吞并自己,就用武力把吴景、孙贲赶走。吴景和孙贲只好退到历阳(今安徽和县)。刘繇派部下樊能、于麋驻扎在横江郡,让张英驻扎在当利口,来与袁术对抗。袁术命吴景和孙贲一起率兵进攻张英。吴郡都尉朱治是孙坚的老部下,他发现袁术政德不立,就劝说孙策趁机收取江东。于是孙策就去见袁术,表示愿意带兵攻打横江郡,并且招募士兵,帮助袁术平定天下。袁术同意了,只给他配备一千多的士卒以及相应的军需品,战马只有几十匹。孙策军赶往历阳时,一路上不断有人来投奔孙策,等到了吴景的驻地历阳时,孙策的兵众已经发展到五、六千人。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从历阳渡江,打败了刘繇。刘繇放弃丹徒向西逃跑。于是孙策令朱治从钱塘进攻吴郡,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抵抗朱治,朱治大败许贡,许贡逃走依附山贼严白虎,朱治于是代理吴郡太守的职责。袁术在寿春得知孙策击败刘繇,并将刘繇赶走后,上表奏请孙策为殄寇将军,把周尚召回寿春,并派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孙策进攻会稽。王朗战败后投降,于是会稽平定。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占有传国玉玺正式僭越称帝,孙策给袁术写信,劝他不能这么做,袁术不听,两人于是绝交不再有往来。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孙策派徐琨赶走袁术所派的丹阳太守袁胤,平定宣城以东各地,迎接刚从袁术处回来的吴景担任丹阳太守,之后孙策亲自进攻丹阳泾县以西。他先进攻陵阳(今安徽青阳县东南),擒获祖郎,又进攻勇里(今安徽泾县西北),擒获自封丹阳太守的太史慈。孙策平定丹阳回师吴郡后,拜太史慈为折冲中郎将,授予祖郎为门下贼曹。这时,袁术之前任命的周瑜为居巢长,鲁肃为东郡长,但二人知道袁术难成大器,在孙策平定丹阳时相继弃官渡江来投奔孙策,孙策亲往迎接周瑜,拜建威中郎将,当即给周瑜增兵二千人,马五十匹。又给周瑜鼓吹等军用乐队,兴建府院住处,所赠赐的东西在军中无人能比。同年,汉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正准备与曹操、董承、刘璋并立讨伐刘表和袁术,军队已经整装待发,但是袁术却得病而死。同年,孙策用计骗取庐江太守刘勋带兵攻取上缭,孙策趁机率军绕袭刘勋的大本营皖城,一举攻破。又在随后打败了救援刘勋的黄射(黄祖的儿子)。十二月八日,孙策进兵到黄祖屯兵的沙羡(今湖北嘉鱼县北)。刘表派侄子刘虎和南阳人韩晞带领长矛队伍五千人赶来支援黄祖。十一日,孙策率领周瑜、吕范、程普、孙权、韩当、黄盖等同时进攻黄祖军,最后黄祖只身逃走,刘表援军死伤不计其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初,孙策大败黄祖后向东进军豫章,在椒丘驻军(江西新建县北),让虞翻劝降豫章太守华歆。虞翻见到华歆,陈明利害,华歆举城投降。同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垒相持,孙策暗中盘算袭击许昌,迎娶汉献帝,便秘密整顿军队、部署将领。同年四月四日,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他骑得是一匹快马,扈从骑兵被远远地甩到后面。这时他遇到了三名刺客,他们是被孙策所杀的吴郡太守的许贡的小儿子与门客,三名刺客要向孙策行刺,孙策面颊中箭。这时,后面的扈从骑兵寻找到孙策,将刺客全部杀死。孙策伤势很重,自知不久于人世,就请张昭等人,托以后事。到夜间孙策便去世了,时年二十六岁。孙权登基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那为什么孙权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呢?
1.孙策英年早逝,死得太早,才二十六岁就去世了,打下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只是展现了孙策的军事才能,但没有来得及展现孙策的治国才能、政治才能。
2.由于孙策死得太早,孙策打下的江东六郡八十一州非常不稳固,人心很浮动。孙权继位后,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安抚人心,巩固地盘,才把江东稳固下来,也就是说,孙策没有创业完成,就去世了。
3.孙策被追谥为“长沙桓王”是最合适的封号,因为“长沙”二字,代表他们的父亲孙坚是从长沙开始起兵的;“桓”字代表孙策勇猛,用武力打下了江东。但是,孙策创业没有完成,没有展现他的其他才能,所以只能封“王”。
司马师出生于公元208年,亡于公元255年3月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的奠基者之一。
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齐名。虽言齐名,但司马师不论带兵作战或政治能力都远胜上述二人。一开始,司马师迎娶夏侯尚的女儿夏侯徽,两人生了五个女儿。夏侯徽知道司马师不是曹魏的忠臣,司马师也对出生夏侯家族的妻子非常顾忌。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司马师毒杀夏侯徽。
魏景初年间,司马师担任散骑常侍,多次升迁后担任中护军。他设置选用人才的法规,推举人才不超越其功劳,官吏无从徇私。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师亲自率兵占据司马门,控制京都。事变成功后,论功封为长平乡侯,升迁到卫将军之职。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成为抚军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司马师升为大将军。同年,司马师想要攻取东吴新建的堤坝。十二月,发兵攻打东兴,并听取了诸葛诞的作战方案。可是,东兴之战却被东吴诸葛恪所击败,司马师把战败归咎于自己,其他武将都没有过大的惩罚,只是将防区对调而已。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五月,吴国太傅诸葛恪派遣二十万大军包围合肥新城,司马师料到诸葛恪会把兵力全都集中在合肥新城,就派司马孚督率二十万军队前去防御,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等请战。司马师没有允许,命令各将领深沟高垒,与诸葛恪相持。几个月后,诸葛恪的军队开始疲惫,攻城的部队死伤过半。这时,司马师命文钦率领精锐部队,切断诸葛恪的退路,让毋丘俭等将领做掩护。诸葛恪很害怕就迅速撤退,文钦立刻带兵上前大败敌军,斩首万余人。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二月,曹芳打算令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路大夫张缉等人发动政变。废除司马师,想要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但是计划泄露,三人被司马师所杀,夷灭三族,废掉张皇后,魏国一时很混乱。同年,司马师废曹芳为齐王,立曹髦为帝,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继续掌握大权。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司马师,并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当成人质送到东吴,向孙亮示好,但是并没有得到东吴的大力支援。正月,毋丘俭、文钦渡过淮河从寿春向西进发,没有办法进攻洛阳和占领许昌,大军走到了项县就停住了。司马师吩咐监军王基带领前锋部队驻扎在“南顿”,对毋丘俭、文钦监视,另派诸葛诞带领豫州兵,进攻寿春;派胡遵带领青州、徐州兵,斜插谯县和今日的商丘之间的路线,断绝毋丘俭、文钦从项县回归寿春的路。司马师自己亲率主力部队,屯聚在汝阳。另外又叫邓艾带领一万多名“泰山诸军”部队到乐嘉县,做出不堪一击的样子,引诱毋丘俭、文钦出击。毋丘俭果然就叫文钦来打邓艾,司马师就指挥大股骑兵,从后面袭击文钦,文钦大败。毋丘俭在项县城里听到消息,慌忙弃城而走。毋丘俭走到慎县以后,躲在河旁的草丛里被老百姓射死。文钦一口气逃往了东吴。毋丘氏与文氏两家的人,凡是留在魏国的,都一起被斩杀。
在这次平叛中,文钦之子文鸯曾经带兵袭击司马师的营地,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经常流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于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二十八日(公元255年3月23日)痛死于许昌,终年四十八岁。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公元266年2月8日),司马炎称帝,尊司马师为景帝,庙号世宗。
那么为什么司马炎追封司马师为皇帝呢?
1.司马师掌权后,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自职掌,朝野肃然。
2.军事上,司马师也有卓越的才能,他曾用计在新城之战击败吴国诸葛恪的大军。并指挥平定毋丘俭、文钦之乱。
3.司马师为人沉稳,司马懿将“高平陵之变”计划告诉司马师与司马昭后,司马昭担心的整晚都睡不着,而司马师却像平常一样安睡。拥有处变不惊的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