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语文组朱荷叶老师开课
| 分类: 校本培训 |
宋埠小学教研活动记录表
|
科目 |
语文 |
年级 |
六年级 |
周次 |
第8周 |
日期 |
04月19日 |
|
参加人 |
全校语文教师 |
||||||
|
中 发言人 |
朱荷叶、陈星星 |
||||||
|
教研主要内容记录
学习内容
教研决议
建议等 |
一、开课进程:
板块一
1、同学们,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能从石缝中长出来,还有什么植物从石缝中长出来?
指名一个生回答
老师点出是石缝中的竹子,并出示图片。 2、引出课题《竹石》。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竹石》。(课件出示诗歌)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诗很火,火到上了热搜呢,火到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开播。肖战演唱了《竹石》,那高音势如破竹,唱出了竹的坚忍挺拔,表达了如竹一样的人生。课件出示) 可见,文字背后见人心,古诗背后见人格(课件出示)。这么火的诗,我们一定要细细品味这背后的韵味。 4、(课件出示题画诗)孩子们,你们看,《竹石》是一首题画诗,写在这幅画的旁边,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会发现竹子生长什么地方呢? 指生回答。 对,竹石就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课件出示)
5、诗人介绍
请认真默读这段话,你获得了那些信息?师简介。
板块二
学习活动一 1、正音 “劲”后鼻音,课件出示字音,并标红。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劲”读后鼻音。 2、自由读,指名读,师生齐读。 3、过渡:读着读着,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竹子。诗中竹,眼中竹,见竹是竹。
学习活动二 1、这首诗中,哪个词最能写出竹子的特点呢?快速默读,找一找。
2、变红“坚劲”
出示劲在字典的解释。劲,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力气 力量,第二种坚强有力。想一想,到底选哪一种?
师:在这里选第二种,(第二种变红)意思是力气,力量 的时候读前鼻音,意思是坚强有力的时候读后鼻音。齐读“坚劲” 3、那些词让你感受到竹子的坚强有力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圈出词语。课件出示问题。 生默读思考,并圈画。 课件出示变红字体。咬定、不放松、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 4、学习第一句诗。出示第一句诗。 师:让我们走进这些词。孩子们,“咬定”让你想象到什么画面?指名说。 “咬”如人的牙齿一样,你觉得会是一种怎样的咬呢? 预设:青筋暴出、咬紧牙关、使出吃奶的劲儿、攥紧拳头 我们可以联系“不放松”一词。这是怎么样的咬呢? 那就是说竹子的根如牙齿一样死死地咬住,不放松。 那偶尔放松一下,会怎样呢?长久的坚持下去呢? 同学们,竹子得要有一股狠劲,一股迎难而上的劲,才能把竹子深深地扎根在石缝中。 师:咬定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此时,诗人把自己的情感都投射到了竹子的身上,这就是诗中竹,眼中竹,移情于竹。 师:(齐读)我们来感受下竹子的咬定不放松的劲。 5、学习第二句诗。出示第二句诗。变红“破岩”一词。 师:我们再来看“立根原在破岩中”,下面哪一幅画能解释“破岩”这个词呢?是的,第一幅图。 解释“破岩”,是指破裂的石缝。这就说明竹子的生长环境----预设:(生)非常的恶劣。 师:可是竹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示这两句诗。齐读。
师:同学们,这表达了竹子的什么精神呢?预设:刚毅的性格
师:同学们,竹子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将根牢牢扎在裂了缝的、破碎的岩石中啊!让我们一起把竹子的这种勇气和决心读出来吧。 6、学习第三、四句诗,课件出示。 变红“千磨万击”,师说,磨是磨难的意思,击是打击的意思,请问,千磨万击是什么意思呢?出示:千磨万击指生活中的许多磨难和打击。 想象:竹子可能遇到哪些磨难和打击呢?指名说。 课件出示三幅图:竹子会被大风吹击,竹子会被大雨捶打,竹子会被大雪挤压。在这些困难下,竹子会怕吗?指名说。
师:不怕,竹子什么都不怕。出示第三、四句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请你们关注“任尔”这个词,出示注释中的意思,那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 (师: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竹子都不怕。竹子不怕东西南北风,竹子不怕风吹雨打,竹子更不怕有天寒地冻。) 齐读。同学们,竹子面对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多么令人佩服啊! 7、对比阅读,出示《题画竹》 老师朗诵。 出示两首诗,孩子们,请仔细观察,这两首诗的哪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指名说,变红第三、四句诗。 师:是的,这两句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困难的态度。齐读这两句变红的诗。 师:这是一种坚忍不拔,这是一种坚贞不屈,这更是一种人格的投射。 8、学会古诗用一用。 面对学习中的挫折,我们要对着困难呐喊: 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我们要对着困难呼喊: 师:你会填什么?
学习活动三
1、出示王松周的视频。 师:接下来,我们走进第三个学习活动 了解背景,体会写法。王松洲老师曾经说过:竹格就是人格,人格就是竹格。郑板桥把竹子的品格活出来了。让我们来听听他的解读。 播放视频。 2、孩子们,听完王老师的解读,郑板桥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指名说。拓展资料 郑板桥的故事1 郑板桥中年得中进士,任过知县。在遇到灾荒时, 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 : “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因为帮助受灾贫民诉说及赈济而得罪上司,干脆辞官不做,应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下海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 预设:他是一个清正廉洁、不媚权贵、刚正不阿的人,如同竹子一样坚忍不拔、不畏艰险。 孩子们,郑板桥写竹子就是在写她自己。此时人就是竹,竹就是人,人与竹化。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生:借物喻人
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子的三个层次:见竹是竹,移情是竹,人与竹化。 2、难怪岁寒三友中有竹,花中四君子也有竹。苏东坡曾经这样刚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爱竹的诗人还有很多:王维、王安石、杜甫……可见,文字背后见人心,古诗背后见人格。 3、播放肖战的《竹石》
教师评课环节 陈星星: 朱老师引导学生由诗及人,借助拓展资料,让学生了解了一个同竹子一样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郑板桥,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同时也点明了本首诗歌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陈燕舞: 1.板书的设计是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些,见竹是,移情与竹,人与竹化是对本首诗的高度评价,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反思:
1.
2. |
||||||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
项目名称 |
语文组开课 |
项目负责人 |
董璋璋 |
|
|
活动时间 |
2020年04月19日 |
活动地点 |
六年3班 |
|
|
活动主题 |
《竹石》 |
主 讲 人 |
朱荷叶 |
|
|
参加对象 |
全体语文组教师 |
申请学时 |
1课时 |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一、开课进程:
板块一
1、同学们,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能从石缝中长出来,还有什么植物从石缝中长出来?
指名一个生回答
老师点出是石缝中的竹子,并出示图片。 2、引出课题《竹石》。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竹石》。(课件出示诗歌)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诗很火,火到上了热搜呢,火到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开播。肖战演唱了《竹石》,那高音势如破竹,唱出了竹的坚忍挺拔,表达了如竹一样的人生。课件出示) 可见,文字背后见人心,古诗背后见人格(课件出示)。这么火的诗,我们一定要细细品味这背后的韵味。 4、(课件出示题画诗)孩子们,你们看,《竹石》是一首题画诗,写在这幅画的旁边,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会发现竹子生长什么地方呢? 指生回答。 对,竹石就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课件出示)
5、诗人介绍
请认真默读这段话,你获得了那些信息?师简介。
板块二
学习活动一 1、正音 “劲”后鼻音,课件出示字音,并标红。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劲”读后鼻音。 2、自由读,指名读,师生齐读。 3、过渡:读着读着,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竹子。诗中竹,眼中竹,见竹是竹。
学习活动二 1、这首诗中,哪个词最能写出竹子的特点呢?快速默读,找一找。
2、变红“坚劲”
出示劲在字典的解释。劲,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力气 力量,第二种坚强有力。想一想,到底选哪一种?
师:在这里选第二种,(第二种变红)意思是力气,力量 的时候读前鼻音,意思是坚强有力的时候读后鼻音。齐读“坚劲” 3、那些词让你感受到竹子的坚强有力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圈出词语。课件出示问题。 生默读思考,并圈画。 课件出示变红字体。咬定、不放松、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 4、学习第一句诗。出示第一句诗。 师:让我们走进这些词。孩子们,“咬定”让你想象到什么画面?指名说。 “咬”如人的牙齿一样,你觉得会是一种怎样的咬呢? 预设:青筋暴出、咬紧牙关、使出吃奶的劲儿、攥紧拳头 我们可以联系“不放松”一词。这是怎么样的咬呢? 那就是说竹子的根如牙齿一样死死地咬住,不放松。 那偶尔放松一下,会怎样呢?长久的坚持下去呢? 同学们,竹子得要有一股狠劲,一股迎难而上的劲,才能把竹子深深地扎根在石缝中。 师:咬定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此时,诗人把自己的情感都投射到了竹子的身上,这就是诗中竹,眼中竹,移情于竹。 师:(齐读)我们来感受下竹子的咬定不放松的劲。 5、学习第二句诗。出示第二句诗。变红“破岩”一词。 师:我们再来看“立根原在破岩中”,下面哪一幅画能解释“破岩”这个词呢?是的,第一幅图。 解释“破岩”,是指破裂的石缝。这就说明竹子的生长环境----预设:(生)非常的恶劣。 师:可是竹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示这两句诗。齐读。
师:同学们,这表达了竹子的什么精神呢?预设:刚毅的性格
师:同学们,竹子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将根牢牢扎在裂了缝的、破碎的岩石中啊!让我们一起把竹子的这种勇气和决心读出来吧。 6、学习第三、四句诗,课件出示。 变红“千磨万击”,师说,磨是磨难的意思,击是打击的意思,请问,千磨万击是什么意思呢?出示:千磨万击指生活中的许多磨难和打击。 想象:竹子可能遇到哪些磨难和打击呢?指名说。 课件出示三幅图:竹子会被大风吹击,竹子会被大雨捶打,竹子会被大雪挤压。在这些困难下,竹子会怕吗?指名说。
师:不怕,竹子什么都不怕。出示第三、四句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请你们关注“任尔”这个词,出示注释中的意思,那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 (师: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竹子都不怕。竹子不怕东西南北风,竹子不怕风吹雨打,竹子更不怕有天寒地冻。) 齐读。同学们,竹子面对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多么令人佩服啊! 7、对比阅读,出示《题画竹》 老师朗诵。 出示两首诗,孩子们,请仔细观察,这两首诗的哪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指名说,变红第三、四句诗。 师:是的,这两句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困难的态度。齐读这两句变红的诗。 师:这是一种坚忍不拔,这是一种坚贞不屈,这更是一种人格的投射。 8、学会古诗用一用。 面对学习中的挫折,我们要对着困难呐喊: 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我们要对着困难呼喊: 师:你会填什么?
学习活动三
1、出示王松周的视频。 师:接下来,我们走进第三个学习活动 了解背景,体会写法。王松洲老师曾经说过:竹格就是人格,人格就是竹格。郑板桥把竹子的品格活出来了。让我们来听听他的解读。 播放视频。 2、孩子们,听完王老师的解读,郑板桥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指名说。拓展资料 郑板桥的故事1 郑板桥中年得中进士,任过知县。在遇到灾荒时, 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 : “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因为帮助受灾贫民诉说及赈济而得罪上司,干脆辞官不做,应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下海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 预设:他是一个清正廉洁、不媚权贵、刚正不阿的人,如同竹子一样坚忍不拔、不畏艰险。 孩子们,郑板桥写竹子就是在写她自己。此时人就是竹,竹就是人,人与竹化。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生:借物喻人
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子的三个层次:见竹是竹,移情是竹,人与竹化。 2、难怪岁寒三友中有竹,花中四君子也有竹。苏东坡曾经这样刚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爱竹的诗人还有很多:王维、王安石、杜甫……可见,文字背后见人心,古诗背后见人格。 3、播放肖战的《竹石》
教师评课环节 教师评课环节 陈星星: 朱老师引导学生由诗及人,借助拓展资料,让学生了解了一个同竹子一样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郑板桥,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同时也点明了本首诗歌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陈燕舞: 1.板书的设计是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些,见竹是,移情与竹,人与竹化是对本首诗的高度评价,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1.
2. |
|||
|
过程确认 |
|
|||
|
|
|
|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前表附后。
《竹石》评课稿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和结合插图等基本能理解古诗的意思,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从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资料、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荷叶老师本节课给我的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符合学情,扎实有效。荷叶老师准备非常充分,从视频都音频的制作,丰富的课堂环节,足以看出老师对本节课的重视程度。本节课从初读古诗、品读古诗、了解背景,体会写法三个板块展开。在初读古诗环节,将古诗和学生喜爱的明星相联系,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品读古诗这个板块,荷叶老师通过借助注释以及抓关键词的方法,对古诗进行品读,特别是对“咬”的解读让人印象深刻,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到读出每句诗的情感,荷叶老师借助了字典、想象画面、对比阅读等方式,让孩子们领略了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第三板块中,荷叶老师引导学生由诗及人,借助拓展资料,让学生了解了一个同竹子一样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郑板桥,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同时也点明了本首诗歌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对于本节课,由以下疑问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1.板书的设计是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些,见竹是,移情与竹,人与竹化是对本首诗的高度评价,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2.抓关键词,品读诗歌老师引导的较多,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是否能够让学生尽量多说。
3.本首古诗较为简单,情感也较好理解,有些学生在不上本节课的情况下就已经理解诗意以及情感,对于这样的课堂,我们怎么做到教学的富有层次性,从而面向全体学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