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方特色民居——地坑院、于右任故居、清凉寺、周家大院、文峰木塔游记

(2018-12-04 13:01:39)

2018年12月1日,西安再次被浓重的雾霾笼罩,憋在家里不出门,又觉得太过可惜,再次和顾哥一家约起,一同前往三原县一日游。

按照之前做的功课,我们一行四人上午8:00出发,没有选择高速,而是穿行在国道乡道之间,为的是观赏沿途美景。途中路过三原名胜古迹——唐李靖故居,因为我们四人中只有顾哥没来过这里,所以,我们让他一人进去参观,我们就在周边随便转转。上图就是李靖故居的大门,建筑特色明显。


  上午10点10分来到了第一站——三原县柏社地坑院。

  柏社村地处关中北部黄土台塬区,居于县域最北端,距三原县城25公里,因历史上广植柏树而得名“柏社”。始建于晋代,距今1600多年。蕴含有古老的人居文化基因,并曾成为地区商贸发达的历史古镇。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这就是对三原新兴塬上柏社村的地窖民居的如实评价。地坑窑,也叫“天井院”,俗称“地平线下的村庄”,“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是中国民间创造的适合当地环境的一种特有建筑,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上古穴居而野处”是上古先民们穴居栖身的传承和发展。柏社村被网络媒体称为“天下地窑第一村”、“生态建筑博物馆”等赞誉。

晋代柏社村民居于“老堡子沟”,前秦时期迁移至“胡同古道”。南北朝时期,北魏在此建城堡,现存于村东北,城沟城形依稀可辨。隋代在古堡西南800米处建新城,今称南堡西城。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南堡又添东城。宋代柏社成为原区商贸集镇。明代时期建立北堡,其位于寿丰寺西临,成为盛极一时的商贸集镇。现今,留有当年的商业街一条,民居街三条,明清古建民宅四院。


短视频带你走进地坑院

摄影杨老师不断用喷嚏抢镜,刷存在。

  这个规模较大的地坑院曾经是革命联络站。

  这里曾是革命老前辈住过的窑洞。

  在村里,我们碰到了正在拍摄电影《三原1936》的摄制组,杨老师赶紧和一位群众演员合影。

  顾哥来了兴致,也想当一次群演。一问,才知道当群演要干一天,我们只好作罢。

  这个东东我小时候经常用,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

  上副图不难猜,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

  干净的小院,窑洞里冬暖夏凉,是避暑的好地方。

  这里已经修整好的地坑院共有18院,这是其中的一家——红星地坑院,一年四季都能接待游客吃饭、住宿。

  离开地坑院,我们驱车直奔鲁桥镇清凉寺。陕西省三原县鲁桥镇峪口山清凉寺建于唐代,清康熙年间陕西巡抚毕源所著《关中金石记》中曾记有“清凉禅院正书(金)大定四年四月(1164)。”峪口山上古柏如林,郁郁葱葱,宛如戏中布景。登山远望,北为清峪谷,烟雾缭绕,红叶遍地(柿树),清河象一条彩带从北向南逶迤而来。南为广阔的泾原大地,远远望去,秦岭时隐时现,正如清代诗人李秀描写的:“分明日远长安近,沃野雄关指顾中。”由于风景宜人,自古以来文人香客在寺中提诗留字者甚多。



  从高高的一天门向上望,山上寺庙基本都没有了,只有几间新建的偏殿,不值得一去。

  离开清凉寺向东5公里,我们来到了名噪一时的周家大院——去年火爆一时的电视连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主人公、陕西传奇女商人、慈禧太后干女儿周莹的娘家。陕西三原周家大院民俗博物馆位于三原西北4公里处的鲁桥镇孟店村,建于清乾隆末年(1787年-1797年),是时任清朝仪大夫刑部员外郎周梅村的府第,也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儿安吴寡妇的娘家。

  工程耗时数十年,共有十七个院落,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在孟店村形成一片建筑群,号称"孟店周"。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烧毁了十六院,现仅存一院。该院坐南朝北,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采用南、北方相结合的建筑风格,砖木结构,为五进大院,占地面积3,206平方米,建筑面积883平方米。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其中的石雕、砖雕、木雕因工艺精湛被称为"雕刻三绝",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单凭这个精美的柱础,你就能想象出当初这里建筑的精美与奢华。

  我记得安吴堡吴氏老宅后院也有一处叫做怀月楼的遗存。

  离开周家大院,我们来到了三原县风景名胜——文峰木塔。

文峰木塔位于陕西三原城东南5公里处。作为为西北地区唯一木塔,文峰木塔寺占地32亩,寺内主建筑木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四重檐,六角攒顶,塔通高约20米,三层,砖石砌六角形塔基、底边长13米,高4米,塔身自地至顶用6根通柱,底层柱包砌在墙内,四周回廊构成下檐。二、三层出檐由平座"永定柱"并挑枋吊柱支承挑檐,不施斗拱;挑檐逐层收进,上层柱脚落在下层柱脚枋(抱头梁)上。塔身每面辟格子窗,各层檐角均起翘并系风铃。塔顶构架由额枋及数层抹角梁叠架而成,雷公柱落在太平柱平梁上,如亭阁式做法。六角攒尖顶,置宝瓶式塔刹。塔台与前大殿之间以拱桥相连,为登塔通道,底层西北方向有门,塔内设扶梯,可拾级而上到二、三层,游人登塔望远,景色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接着,我们来到了三原县于右任故居参观。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于右任先生病逝于台湾,享年86岁。先生一生改良农业、兴办水利、办学育人,他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的献给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于右任先生不仅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而且是著名诗人和书法巨匠,被人尊称为"冉翁"、"草圣"。他经过长期研究创立的《标准草书》。成为我国书法史上一大杰作,他的墨迹遍布海内外,丰富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宝库。于右任研究专家钟明善讲述了《望大陆》诗作的创作过程。1949年先生去台湾后,思念亲人。1962年,于右任病重,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之后,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写下了诗作《望大陆》作为遗言,并在日记本上注明“天明作此歌”。此后,于右任又用毛笔重新书写了一幅《望大陆》。全文如下:“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其情殷殷,感人至深。


  于右任故居,原占地面积2008平方米,现仅恢复了700多平方米,内有两个院落。西院是于养母房太夫人居住的厢房,青砖瓦舍,古朴雅致,现开设了两个展厅,于右任生平事迹展和当代名人字画展。北院是先生居住过的"三间老屋一株槐"院子,于先生到台湾后,在他的回忆录《我的青年时期》一书中,开篇引用了他1937年的一首诗:"堂后枯槐更着花,堂前风静树荫斜。三间老屋今犹昔,愧对流亡说破家"。六百多年的古槐树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三间老屋内简陋的陈设,不由使人肃然起敬,叹服先生廉洁奉公之精神!

  三间老屋修葺一新,供游人参观。

  偏院中设有第一、二展厅,介绍于右任生平以及遗物。

  离开三原之际,我们途径古龙桥。

  古龙桥位于三原县城北,系明工部尚书、三原人温纯支持,知县高进孝倡导集资修建,《三原县志》有"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的赞美诗句。明万历十九年(1591)破土兴建,历时12年竣工。桥身长110米,宽11米,高26米,采用三孔拱桥形式,中间孔大两边孔小。大孔采用尖形拱顶,建筑全部用石钩铁钳,青石砌筑,石缝用糯米和石灰汁粘合,桥上两边石栏杆上雕刻有二十四孝图等。古龙桥宏伟壮观,坚固异常,虽曾久经劫难,现在仍然巍然屹立。

龙桥之名源于宋代。原有木桥,屡建屡毁。石拱桥建成后,遂收一劳永逸之效。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桥面两侧建有齐整的两排房屋,房子不高,却十分讲究,玲珑别致。一色的青堂瓦舍,精巧典雅,各店铺门挂有招牌,经营以小工艺为主,如铜锅、铜壶、水烟袋、木梳、针线、戏装、刺绣以及地方风味的油糕、芝麻糖等,各店生意兴隆,经营商品颇负盛名。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咸丰元年(1851年)曾先后修补桥面和桥基左右堤岸,而桥身始终非常坚固。据《三原县志》记载,明万历44年,大雨瓢泼,河水猛涨,汹涌洪水越桥而过,桥面房屋被冲,而石桥依旧巍然不动。民国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九日,狂风怒吼,暴雨倾盆,滚滚波涛,奔腾咆哮,石桥却中流砥柱,稳如泰山。

1982年和1988年,省、市、县政府曾拨款对龙桥两岸护坡及桥两侧栏板进行了修复。1985年又在古桥上方建成了一座斜拉式平桥,桥长173.28米,宽9.7米,高94.82米,并肩负有南北通衢之能,极大方便了南北二城居民生活。古龙桥卧龙饮涧,新龙桥飞虹空悬,两桥相映,成为三原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图中高出拉力桥是现代新龙桥,下边就是明代古龙桥。

下午5:20,天色就已经暗下来,我们一行驱车回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