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天开始又重看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的文言文,写景的集中学习,课文已经看了无数遍,想自己来解读解读,硬着头皮再次看完后,发现了一点端倪。我就简单的说到说到:
单元目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
相似的有三篇文章,重点来研读《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三峡》。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700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嵊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巫峡三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文章先概貌,再做分述,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课文是南朝齐梁间,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一般认为,完整的书信今已无存,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段,描绘山水的锦绣文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者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多种角度,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常伴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与朱元思书》吴均,作者描绘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但这一段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文字,却成为一篇独立的小品文,传诵至今。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第一段总起,后分写山水。作者通过这篇富有诗意的文字,把富春江上的动静景物,多样声响,变幻光影,巧妙的结合起来,为我们绘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富春山水图。
仔细研读后发现许多的共同点,我就从大处入手简单说说:
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三篇都是以四言为主的骈体明显的小品文,兼有五言,六言,七言等,显得活泼抑扬顿挫,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素湍绿谭,回清倒影”“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种特点很适合学生朗诵,也适合吟诵,韵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让学生重视文言的音乐美,那么我们先要爱上朗诵,体会深意才会引导学生赏析音乐美!
二,内容的相似,山水构成美景的主要因素,三篇全是围绕山水来写的,写出雄奇,秀丽的美景,只是侧重不同。写山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高峰入云。”“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出山的雄伟,险峻,重重叠叠连绵起伏。写水的有“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流见底”,“水皆漂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水的湍急,清澈,透亮。
三,感情的相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并且愿意寄情山水,郦道元虽没去过三峡但借助前人的记述,很好的描述出山水的特点,如果不爱这美丽的三峡也就写不出这样的美文。另外的两片,作者愿意融情于景,可见对景物的钟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