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十五)

分类: 《诗经》直译 |
后记
非常感谢各位读者的陪伴,让我终于将《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这本书写完。我们从男女主角的相慕、相遇、相识、相思、相约、相恋、相知、相交、相守合计九幕故事,见证了一对恋人波澜壮阔的一生,欣赏了一段美轮美奂的爱情故事。至此我们可以预期男女主角的余生一定幸福美满,正如所有的童话故事的结尾那样:“从此他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关于诗经国风中的爱情故事也就讲完了。
读一本好书,能够时时被感动,被那些真正富有生命力的角色和心灵所吸引,所陶醉。《诗经》正是这样一本好书。它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了解婚俗习惯,了解传统的文化经典,到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诗经》中的爱情诗如同一股来自原野的风,带着泥土的芬芳,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动人心弦。
由于距今年代久远,现代的读者对《诗经》多少有点感觉晦涩难懂,对其韵脚也感觉诘屈聱牙,似乎缺乏诗歌应有的美感。这当然是基于历史的断代和文化及语言的不断发展,古代社会自然与现代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异,为此很多人便想借助一些解读《诗经》的书和文章来缩小这种历史的违和感,希望增进对《诗经》的认知。但很多年轻人,包括我身边的众多文学爱好者,又不免吐槽:社会上的流行读物又摆出了一副专业的面孔,引经据典,其更多的取向是在做专业研究和文学史上的溯本追源,其结果是建立在新文化基础上的解读再次成为“文学的高峰”,令人高不可攀。
正是基于此,我总想是否能够通过更通俗的办法将《诗经》介绍给身边的年轻人。在我看来,《诗经》成文于春秋时期或者更早,那时候的文化尽管古朴淳厚,但毕竟是中华文化的发端,还比较原始。尽管基于文字稀少的原因会出现一字多义的情况;或者基于物种分类更细的原因会出现一个物种出现多层次分类命名而使今天的读者无法区分等情况,导致现代人对诗歌的理解面临历史障碍。但总体来说,《诗经》毕竟是我国原居民的文化产物,基于其独有的民间诗歌采集方式,《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更多类似于今天的民歌或通俗歌曲,是来自于民间底层劳动人民的原创,不可能是高深莫测和无法理解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一直认为《诗经》应该是一种更贴近大众的通俗读本,只是这种通俗由于历史的久远而变得晦涩难懂,因此我一直想找到一种解读方式,希望据此打破历史的壁垒,还原《诗经》诗歌的原创形象,让它来自于人民,又可以为人民轻易接受。
2017年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大连分所成立“大成国学课堂”,意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我当时就想把《诗经》介绍给所里的年轻人,同样面临了以上介绍方法的问题。当时所里的大龄青年很多,很多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爱情观、择偶观、婚姻观等存在很多困惑,经常找我谈心,从中我也发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种种迷茫,让我非常焦虑,我也非常想借此给年轻人以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普及和教育,希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我与年轻人之间产生“说教”和“隔阂”,这导致我寻求平易近人解读《诗经》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大家谈起金庸先生的《侠客行》,其中一首诗包含全套武功的情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转回过头来,我再看《诗经》的时候,怎么看都觉得其首卷诗歌《关雎》就是《诗经》的总纲,其每一句诗都对应着一首或多首诗歌,都在讲述一个如泣如诉的爱情,这种感觉在我随后参阅超过20多种《诗经》读本后更加坚定了。于是我采用了类似写小说的方式,把诗经中的诗篇串联成一个爱情故事,以一个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且耳熟能详的身边的爱情情节,来解读优美的诗歌,这种题材上的跨越拉近了《诗经》与读者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我又将本书故事情节分成九幕,取九九归一之意,将艰涩难懂的古代诗歌还原成轻松诙谐的通俗爱情故事,于是便有了本书的基本结构。随后我就将这种基本结构性的故事在全所的讲座中公开宣讲,应该说年轻人给了我非常积极的回应,这给了我就此精进研究的信心,于是就有了本书的发端。
必须说明的是,由于是想从正面宣传传统的婚恋观念,本书所选取的诗歌大都是非常积极的、正能量的,基本符合传统真善美的观念,因此未免有理想化的倾向,在选择《诗经》中爱情诗的时候,我刻意避开了“怨妇”、“弃妇”、“偷情”、“私奔”、“野合”、“幽会”、“乱伦”等带有“负能量”的作品,即使对入选的作品也总是从正面解读、从非政治的角度解读、从爱情角度解读,因此本书对《诗经》国风中爱情诗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免偏颇,且一家之言难免不足,也请读者务必注意。同时本人也无意诋毁《诗经》中的上述“负能量”作品或者对此存有偏见,我同样认为《诗经》中“怨妇”、“弃妇”、“偷情”、“私奔”、“野合”、“幽会”、“乱伦”等题材的诗歌同样是《诗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先民如万花筒一样灿烂缤纷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语言意境,还是文学思想造诣都非常值得欣赏。我曾经答应我的传统文化启蒙老师,翻译全部诗经作品,如果可能,我将在《诗经》解读的第二季尝试翻译上述作品,并继续沿用本书这种寓严肃高雅文学入市井通俗文艺的方式,一想到那种精彩波诡云谲的情节,心中真有点跃跃欲试呢。
也谈一下对《诗经》的翻译。我的初衷是从一个懂诗的文学爱好者角度,尽可能将《诗经》中那些晦涩的语言翻译成朗朗上口的现代诗歌,不仅不脱离原诗的意境,又能符合现代诗的韵律,最好还能有新诗的语言之美。但实际深入进行翻译时我才惊叹这种想法多么幼稚,而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是如何的可笑。我就像一个深入金山的乞丐,什么瑰宝都不舍得丢弃,结果如猴子掰苞米,经过宝山依旧空手而归;又像一个守财奴,什么锱铢都不肯消费,结果空怀巨富而生活凄凉。一方面过于珍惜原诗意境却对可以表述的语言苦思不得,难免落入前人窠臼;另一方面所做的新的解读和翻译往往不尽如意,甚至无法说服自己。我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境下完成了本书的翻译,确切的说完全背离了初衷。但为水平所限,仍“丑媳妇难免见公婆”,希望搏诸君一哂,更希望我此举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后来者忍无可忍加入对《诗经》的唯美翻译之旅,则本人将无上荣幸。
在我看来,诗歌字不以繁多取胜,文不以华丽攀高,要看其是否有价值,看是否发乎性灵,是否以美的形式承载向真向善向美之心,体察天地万物之妙。而通过我粗浅的解读能够使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可就此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传而江山未改,薪火承递其烛照依然之美,则本书幸甚,本人幸甚,若能因此为传统文化传承尽一点点微薄之力,当不辞其力。
非常感谢这三年的新冠疫情,尽管给大家造成了诸多不便,甚至很多人因此辞世,但上天以这种方式强制大家静下心来,停下来,慢下来,有机会更多地关注家人、关注自己、关注传统,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而正是由于2022年9月被封闭在小区的15天,我才得以完成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这是一种天赐的机缘。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老师,是由于您的引领诗道之路,我才得以一窥传统文化瑰宝的门径,并体会诗道其修远兮上下求索之途,如磋如磨之艰辛。圣人有精金之喻,有拔本塞源之论,而石墨之身唯有刻苦修炼尚可化为钻石。吾性愚钝,又疏阔不能勤达,常有负老师厚望。而每思及老师循循善诱的拳拳之心,恨铁不成钢的焦虑之态,常不禁潸然,希望此生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最后,还要感谢我亲爱的同事们,是你们的支持才使我有勇气写完这本书,是你们的宽容和包容才使我不羞于自己的鄙陋,咬牙完成本书。你们是我的第一批读者,每一期书稿发表时我都满怀忐忑,而你们总给我不遗余力的鼓励。
推荐书籍和参考书目
日常大家可能涉猎的古典读物很多,而我国的经典古籍又浩如烟海,可能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大成国学课堂”课下,同事们都希望主讲国学的同事可以在每堂课中推荐可以读的经典古籍,以避免眼花缭乱,无处下手。早在2007年前后我们曾经组织搞了一个国学班,其目的一个是修正大家对国学的认识,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推荐大家读到最正宗的传统文化典籍。大家知道我国目前的文化是儒家文化,这种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非常鼎盛的阶段,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他所推行的文化和制度是法家,是以商鞅变法加上李斯的坚决执行所形成的一个影响千年的制度,并最终导致中国的统一,并实际进入封建社会。统一后,六国的儒生所倡导的以王道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便与法家的规章制度格格不入,并最终形成了焚书坑儒,导致儒家典籍出现断层,后续的四书五经实际上是靠后人回忆编撰的,而孔庙墙壁出土的典籍最终成为后来最经典的版本,但其版本是否忠实的保留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和原貌则不得而知。而汉朝立国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又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破坏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诸子百家良好的学术氛围。这种僵化的思想又一直延续到清代封建王朝结束。期间诸多对儒家文化的解读几近篡乱,很多已经背离了儒家的本旨。另外,大家知道我们对外所宣称的5000年文化是从儒家说的,而在孔子之前明显我们是有文化的,因此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之无愧的,其中比如“易经”、”河图洛书“等我认为就不属于这个文明的文化,弥足珍贵。而越上古的文化越精纯,越接近文化的本质,由此我推荐大家多读汉以前的典籍,这关乎我们个人修行。
回到《诗经》,为撰写本书,我读过的《诗经》版本大概有接近20个,内容褒贬不一,甚至互相间解释都是矛盾的。针对大家的情况我推荐如下版本供大家参考:
台湾授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先民的歌唱.诗经卷》:通俗易懂
清华大学出版社《诗无邪.十五国风》:不囿成见,亲切活泼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总结前人经验之大成
《毛诗》大、小序:所有研究《诗经》的鼻祖
如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解不了的词:《尔雅》
参考文献:
明
明
清
清华大学出版社《诗无邪.十五国风》
济南大学文学院经典导读《诗经》
台湾授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先民的歌唱.诗经卷》
李家声《诗经全译全评》
张梦焕《乐讲诗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