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詩經.國風》中的愛情(九)

(2022-09-11 15:55:40)
分类: 《诗经》直译

 

《詩經.國風》中的愛情(九)

第六幕 相戀: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在上一幕裏,故事的男女主角完成了正式見面,他們通過公開交往,逐漸走進社會視野,相約東城,最終在南山正式定情。本章專門描寫戀人間的相思相戀,通過耳鬢廝磨、攜手出遊到互贈定情信物,看一雙戀人堅定彼此摯愛的誓言,鎖定對方為自己終身的配偶,私定終身後開始一步步走向婚姻殿堂。讓我們拉開大幕,見證男女主角錨定終身的心理歷程吧。

 

《風雨.鄭風》:所謂不朽瞬間,是終於等到你的那天

《風雨》原文:

風雨淒淒,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chou)?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衛武和莊薑的愛情進展得非常順利,雙方相約一起出遊,一起學習聲樂。但出遊的前一天晚上到本日清晨一直風雨不停,莊薑擔心地徹夜無眠,早上雞鳴的時候衛武終於推門而入。全詩採用了對比的手法,由不見自己所愛之人的心憂,到見了的欣喜,一反一正體現了莊薑特有的情思和細膩。全詩借雞鳴隱喻男女相合的美好和女子躁動不安的心情,字少詞淺,隱喻無限,可謂字字發微,句句勾情,餘音嫋嫋。淒淒、喈喈、瀟瀟、膠膠這些象聲詞,則暗述兩人一起學習音樂,琴瑟和鳴,漸入佳境。

《毛詩序》:

《風雨》,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鄭箋》:

興者,喻君子雖居亂世,不變改其節度。……雞不為如晦而止不鳴。

《風雨》出自《詩經·國風·鄭風》。本詩主題《毛詩序》認為是亂世思君子不改其度。認為風雨雞鳴是亂世慘黯景象,風雨淒淒,天氣陰暗,即使有日晷也無法準確測度時間,在如此艱難關頭,雄雞仍堅持鳴晨不失子午之期,就像君子生逢亂世不改其本色。朱熹則認為這首詩詩辭輕佻非思賢之音,認為屬於淫女風雨之中見所期之人而心悅”。清人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認為本詩是“懷友也”,“深宵風雨,聯床話舊,不覺情親,曉猶未已。此何如友誼耶?而乃以為淫也,豈不冤哉?”筆者仍從愛情角度解讀,認為這是描寫熱戀中的男女約會時女子對男子的期待,以及終於見面後的那種喜出望外之情詩。其大意如下:

風雨交加冷淒淒/雞兒尋伴鳴唧唧/終於見到君子你/煩亂心緒怎不息?

風狂雨驟聲瀟瀟/雞兒尋伴聲啾啾/終於見到君子你/相思之病怎不消?

風雨連連天昏濛/雞兒報曉鳴不停/終於見到君子你/心裏怎能不高興?

姚際恒《詩經通論》:

“喈”為眾聲和;初鳴聲尚微,但覺其眾和耳。再鳴則聲漸高,“膠膠”,同聲高大也。三號以後,天將曉,相續不已矣;“如晦”正寫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淒淒”、“瀟瀟”時尚晦可知。詩意之妙如此,無人領會,可與語而心賞者,如何如何?

 陳震《讀詩識小錄》:

“淒淒”第動於氣,“瀟瀟”則傳於聲矣。“喈喈”猶清音乍引,“膠膠”則長吭迭賡矣。“夷”則愜懷人之素願,“瘳”則愈憂世之深衷矣!妙!    

風雨交加的淩晨,群雞噪叫,孤獨的少女憂愁孤悶,真是天淒人慘。然而就在這時,心愛之人如期而至,正是“所謂永恆的瞬間,就是等到你的那天!”不由喜出望外。

這種少女終見心上人的場景與君子生逢亂世不改其本色”的期許確有相通之處。“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既然說“君子之德風”,則必修德以成君子,“德風”所及,則人心向善;“君子”得位,則邦國可救。故曰“亂世則思君子”。傳統常把“風雨如晦”理解為險惡的人生處境或動盪的社會環境,後世許多士人君子,常以雖處“風雨如晦”之境,仍要“雞鳴不已”自我激勵。如南朝梁簡文帝幽縶題壁自序》:梁正士蘭陵蕭綱,立身行己,終始如一。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郭沫若的詩《星空·歸來》:遊子歸來了,在這風雨如晦之晨,遊子歸來了

目前的青年正處於民主自由的新社會,很多人認為道德的標準是具有多面性的,因此放浪形骸,只求無愧我心。這種道理表面上看非常佛系,似乎“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只要心存善念,不必過於拘泥世俗禮節,似乎也人畜無害。但這種想法在實踐中是非常有害的。我國傳統對社會階層“士農工商”的劃分是具有角色意義的,其中士君子作為道德的楷模,是在鄉里起到道德模範作用的。因此傳統文化對君子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君子慎其獨也”,連獨處和心理空間都要求其保持禮教水準,用現在的話說是“靠譜”。何謂“不改其度焉”?度者,法度也,規矩也。惟有君子在位,能知能信“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能遵道義而行,不擅改、妄作“法度”,不改“長治久安、利國利民”的初衷,保留士君子本色,才能引領世俗向好,引導人心向善,也就能夠對愛情忠貞,對家庭盡責。

《孟子.離婁上》: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方玉潤《詩經原始》:

此詩人善於言情,又善於即景以抒懷,故為千秋絕調。

王夫之《薑齋詩話》:

神於詩者,妙合無垠。

本詩三章疊詠,詩境單純。而藝術的辯證法恰恰在於愈單純而愈豐富。從詩藝、詩旨看,此詩都具有豐富的藝術意蘊:

在情境的選擇上,全篇不寫未見之前的相思之苦,也不寫相見之後的歡聚之樂,而是重章渲染“既見”之時的喜出望外。而這一頃刻,正是以少許勝多,以頃刻蘊過程,這是構思的巧妙。

哀景寫樂,倍增其情。本詩以“憂”寫“喜”,以“喜”襯“憂”,相得益彰。王夫之在《薑齋詩話》中認為: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此詩正是用了這種高明的手法。詩以寫景起興抒情,以風雨寒涼、群雞噪叫興少女孤悶,更覺含蓄、深沉。詩中的反詰句“雲胡不夷”“雲胡不瘳”“雲胡不喜”把少女那喜出望外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風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無聊;群雞陣啼和懷人動盪之思;雞守時而鳴與所期之人如期而至,可謂契合無間,層層映襯。

       

《溱洧.鄭風》: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溱洧》原文:

溱(zhen)與洧(wei),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jian)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cú ),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xu)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好了,男女主角終於相見,攜手出遊。中原三月已是暮春,草長鶯飛,百花爛漫。衛武和莊薑手執蘭草而遊到溱洧水邊遊覽,賞心悅目,傾吐懷。這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歡樂插曲。踏青不單純是流覽風光學習音樂,也趁此機會追求愛情的歡樂。衛武莊薑互相勸誘的對話,那麼樸實、真摯、和諧、活潑、富有生活情趣。兩人無拘無束地互相調笑,談情說愛,不僅作了感情的交流,而且“贈之以芍藥”以此定情。這是一幅出色的士女踏青圖,生動活潑,躍然紙上。

詩序

《溱洧》,刺亂也。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淫風大行,莫之能救焉。

詩集傳》:

“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采蘭水上,以袯除不祥。”“此詩淫奔者自敘之詞。

《溱洧》出自《詩經·國風·鄭風》。本詩主題《毛詩序》認為是諷刺亂世,鄭國戰爭不息,男則輕易離棄妻子,女則每每侮慢丈夫,白頭偕老者寡,再婚再嫁者多。日夜耽於淫樂,社會風氣淫風大盛,沒救了。清人方玉潤《詩經原始》中則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鄭國風俗如此,不必言刺而刺自在”,“想鄭當國全盛時,士女務為遊觀。蒔花地多,耕稼人少。每值風融日和,良辰美景,競相出遊,以至蘭勺互贈,播為美談,男女戲虐,恬不知羞。則其俗流蕩而難返矣。”《溱洧》是鄭風的最後一首,《詩集傳》就此總結,認為鄭衛之聲,皆為淫聲”,並認為“鄭聲之淫,有甚於衛矣”,衛人猶多刺譏懲創之意,而鄭人幾於蕩然無複羞愧悔悟之萌。”筆者仍從愛情角度解讀,認為這是描寫熱戀中的男女約會出遊時的勝景。其大意如下:

溱水洧水長又長/奔騰流淌向遠方/男男女女城外遊/手執蘭草求吉祥/女說咱們去看看?男說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對岸好地方/寬闊正合鬧一場/男女結伴一起逛/相互戲謔喜洋洋/贈朵芍藥毋相忘/

溱水洧水長又長/河水深寬真清涼/男男女女城外遊/遊人如織鬧嚷嚷/女說咱們去看看?男說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對岸好地方/寬闊正合鬧一場/男女結伴一起逛/相互戲謔喜洋洋/贈朵芍藥祝情長/

薛漢《韓詩薛君章句》:

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兩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

本詩描寫鄭國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邊遊春的詩。當時鄭國的風俗,三月上巳日這天,人們要在東流水中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寧。傳統風俗,就是男女結伴出遊,戀愛談情的日子,恰如現在的情人節,或大相親的場面。詩中交代了時間,初春時節,春水湧流的時節;地點,溱洧之外。從大處寫起,“殷其盈矣”,參加歡會的青年人之多,不可勝數,可謂熙熙攘攘。這是一對情人相會的大背景。從小處落筆,“維士與女,伊其相謔”,從這一對少男少女相約同行,再到相謔,相贈愛情花,把相親相愛的全過進行了唯美的紀錄。從此詩中,讀者很容易感受到從溱、洧之濱踏青歸來的人群歡歌笑語感受到春天裏的喜悅與滿足,以及其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信心。

牛運震《詩志》:

“方”字神色飛動。

姚際恒《詩經通論》:

詩中敘問答,甚奇。

 陳繼揆《讀風臆補》:

始用“方字”,下轉一’字,繼轉一字,而複轉一洵訏且樂字、伊其字,詩家轉折之妙,無逾於此者。

這首詩很美,美在春天美在愛情。尤其美的是兩枝花的俏麗出現:“蕑(蘭)”與“勺藥”。憑藉著這兩種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從風俗到愛情的轉換,從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轉換,也完成了從略寫到詳寫的轉換,從“全鏡頭”到“特寫鏡頭”的轉換。這轉折了無痕跡。詩意一經轉折,詩人便一氣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觀掃描,將特寫“鏡頭”對準了這對青年男女,記錄下他們的呢喃私語,俏皮調笑,更凸現出他們手中的芍藥。蘭草“淡出”,芍藥“淡入”,情節實現了“蒙太奇”式的轉換。正是這種精彩絕倫的筆法,引得諸家擊節而歎,方玉潤《詩經原始》中對此大加讚賞,認為本詩“在三百篇中別為一種,開後世冶遊豔詩之祖”。後世冶遊詩與此風格相類的較多,比較著名的有李白的《古風·咸陽二三月》: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

日暮醉酒歸,白馬驕且馳。

意氣人所仰,冶遊方及時。

子雲不曉事,晚獻長楊辭。

賦達身已老,草玄鬢若絲。

投閣良可歎,但為此輩嗤。

《木瓜.衛風》: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木瓜》原文: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隨著時間的推移,衛武和莊薑間的感情日漸加深,衛武的琴藝也日臻化境,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其與莊薑琴瑟和鳴,曲以達意,心有靈犀一點通,彼此都堅定了非你不嫁(娶)的決心。終於有一天,當莊薑將成熟的木瓜贈與衛武時,衛武摘下了自己的貼身玉佩,將他回贈給莊薑,以證真情與慎重:“此物並非回報,我只想表達與你共結連理的心意。我想你陪我走一段很長的路,那條路叫餘生。”一時間莊薑大羞,接過玉佩的那一刻不禁兩頰緋紅,心中甜蜜無限。

情人間互相贈答表現了彼此珍貴的情誼。如果說“贈之以芍藥”有點“禮輕情意重”,則投桃報玉構成一見鍾情的兩人私定終身的交換信物,這是當時的一種婚姻習俗,女子接受男子的的玉件,即意味著男子可以行媒,上門提親。詩中重章疊句,反復申說,既渲染了主題,增強了抒情效果,又表現了詩人情感的真摯和熱烈,以及他們對愛情和意中人的鍥而不捨的追求,歡快活潑,熱情洋溢。

詩序:

《木瓜》,美齊桓公也。衛國有狄人之敗,出處於漕,齊桓公救而封之,遺之車馬器服焉。衛人思之,欲厚報之,而作是詩也。 

詩集傳》:

言人有贈我以微物,我當報之以重寶。而猶未足以為報也,但欲其長以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贈答之詞,如靜女之類。

《木瓜》出自《詩經·國風·衛風》。關於本詩主題古往今來的解析多有分歧。《毛詩序》認為是讚美齊桓公的。衛國有狄人之敗,出處於漕,齊桓公救而封之並贈送車馬器物。衛人感念他的恩情欲厚報,而作了這首詩。這一說法在宋代有嚴粲(《詩緝》)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詩古微》)等人支持。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則認為以此篇為臣下思報禮而作”,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意見與之相同。從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贈答說”開始流行。但這一說法受到姚際恒《詩經通論》的批駁,以(之)為朋友相贈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現代學者一般從朱熹之說。筆者仍從愛情角度解讀,認為這是描寫熱戀中的男女互換定情信物的詩。其大意如下:

我以木瓜喲/拿瓊琚回贈她/此非僅為報答/欲結深情愛她/

我以木桃喲/拿瓊瑤回贈她/此非僅為報答/欲結深情永愛她/

贈送我木李喲/拿瓊玖回贈她/此非僅為報答/欲結深情永愛她/

《大雅·抑》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之句,後世“投桃報李”便成了成語,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木瓜”作為文學意象也就被賦予了多種不同的象徵意義其中“臣子思報忠於君主”“愛人定情堅於金玉”“友人饋贈禮輕情重”三種意象逐漸成為“木瓜”意象的主流內涵。但在春秋時期,還有另外一層深意:木瓜和瓊琚,隱匿著上古時期人們生殖崇拜的痕跡。木瓜有子,象徵女性,女子若以木瓜相贈,寓意以身相許;而堅硬的瓊琚象徵男性,男子回饋隨身攜帶的美玉,意味著承諾永以為好。

“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作為禮儀之邦,最看重的是禮儀往來。“你贈給我果子,我回贈你美玉”,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這體現了一種人類的高尚情感,即“知恩必報”和“施恩不圖報”《毛詩序》此詩“贊齊桓公”,其實所“贊”的是諸侯之間遇到危難的時候那種不計利害而予以幫助的精神。同理,人與人之間,在某人遇到危難的時候,應該不計利害而予以幫助。而這種幫助不應附加任何條件,否則就大打折扣,為君子所不齒;如果救助的附加條件是脅迫對方接受的,那就不是救助,而是趁人之危了。施恩者不宜圖報,受恩者不可不思報恩。孔子說:“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贈的東西及其價值只具有象徵意義,表現的是對他人情意的珍視,和與人為善,從善如流的胸襟當人的修養夠高,其胸襟高朗開闊,必在朋友交往中無衡量厚薄之心,而會把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作為根本,不會斤斤計較利益得失,故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受人點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是中國傳統“仁義禮智信”文化的精髓

 張衡《四愁詩》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牛運震《詩志》:

惠有大於木瓜者,卻以木瓜為言,是降一格襯托法;瓊瑤足以報矣,卻說匪報,是進一層翻剝法。

陳繼揆《讀風臆補》:

千古交情,盡此數語。

本詩三章複疊,樂感強烈,猶如一支曲譜配著三首歌詞,反復吟唱,情意深長,纏綿深致。詩的語言樸實無華,皆以普通詞句入詩,但含義雋永,耐人尋味,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此詩在漢魏六朝時已有影響,其意境廣為採用秦嘉留郡贈婦詩曰: “詩人感木瓜,乃欲答瓊瑤”晉陸機為陸思遠婦作詩曰: “敢忘桃李陋,側想瑤與瓊。”南朝宋何承天 《木瓜賦》 : “願佳人之予投,想同歸以托好。顧衛風之攸珍,雖瓊瑤而匪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烏拉蓋
后一篇:滌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