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詩經.國風》中的愛情(七)

(2022-09-04 14:14:55)
分类: 《诗经》直译

 

《詩經.國風》中的愛情(七)

第五幕 相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上篇  幽會

在上一幕裏,故事的男女主角雙方正式定情。我們通過戀人間煎熬般的相思,見證了一雙戀人如何成長,通過彼此心理的刻畫,通過雙方近乎煎熬版的修行歷程,看一對戀人逐步如何堅定彼此相愛的信念,並逐步堅定自己對摯愛的誓言。這一幕我們將通過二人間的相約歷程,讓主人公面對面的相約相會,在鄰里庭院之內,在城門之外,在郊野星空之下,見證他們心志逐漸成熟,逐漸宣示主權,逐漸走進社會視野。讓我們拉開大幕,見證男女主角在約會中逐漸堅定彼此愛情的心理歷程吧。

 

《將仲子.鄭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遍地不開門

 

《將仲子》原文:

qiang仲子兮,無逾我裏,無折我樹杞qi。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太長時間無法見到莊薑,又沒有任何的訊息傳遞,衛武決定不再等待,隻身前往去見莊薑,以明確她內心真實的想法。於是在一個漆黑的夜裏,衛武偷偷划船靠近莊薑居住的河中小島,越過裏界,跳過莊薑家的院牆,穿過莊薑居住的庭院,私會莊薑。莊薑見到衛武又驚又喜,一方面對戀人的勇敢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卻不由得對戀人的莽撞感到心驚肉跳,想到因此可能引起的鄰里、父母、兄弟姐妹的流言蜚語,不禁憂心忡忡。

《毛詩序》:

《將仲子》,刺莊公也。不勝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諫而公弗聽,小不忍以致大亂焉。

鄭箋

莊公之母,謂武薑。生莊公及弟叔段,段好勇而無禮。公不早為之所,而使驕慢。

《將仲子》出自《詩經·國風·鄭風》。本詩主題《毛詩序》認為是諷刺鄭莊公在母親的溺愛和慫恿之下,驕縱其弟叔段,“段”不斷挑釁“莊公”,而“莊公”貌似容忍,貌似無可奈何,其實卻是早有預謀,並在時機到了的時候,以“段”要叛亂,要與“薑氏”裏應外合奪占鄭國發兵“討伐”,以至引來大亂。雖然沒有最終殺死“段”,但是,他的內心所想的卻與要殺“段”沒有不同。這樣一個虛偽無情、不仁不誠、剛愎自用的“鄭莊公”,其德如何,便已可知;如此一個“鄭莊公”,豈能把“鄭國”治理得國泰民安?其德不能與其爵位相配,所以《春秋》採用了“鄭伯克段於鄢”描繪本段歷史,把他從“公侯伯子男”之“公”貶為“伯”,而稱之為“鄭伯”,以為後世之鑒。但後人多不贊同這種觀點。朱熹《詩集傳》引鄭樵《詩辨妄》的觀點,認為此淫奔之辭”。對這種觀點,清人姚際恒和方玉潤都提出反駁。筆者仍從愛情角度解讀,認為這是一位熱戀中的少女在舊禮教的束縛下,用婉轉的方式表達對情人貿然相會的擔心之情詩,表達她又愛又怕、戰戰兢兢的心情。其大意如下:

仲子哥啊!別翻越我們裏的界牆/別折了我種的杞柳樹/哪是捨不得杞柳樹啊,我是害怕我的父母/仲子哥實在讓我牽掛,但父母的話也讓我害怕/

仲子哥啊!請不要翻越我家的院牆/不要折斷了我種的綠桑/哪是捨不得桑樹啊?我是畏懼我的兄長/仲子哥實在讓我想念,但是兄長的責怪也讓我害怕/

仲子哥啊!請不要穿越我的庭園/不要折斷了我種的青檀/哪是捨不得檀樹啊?而是畏懼鄰里眾人/仲子哥實在讓我思念,但鄰人的毀讒也讓我害怕/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胭脂》:

將仲子而逾園牆,便如鳥墮; 冒劉郎而入洞口, 竟賺門開。

金庸《倚天屠龍記》第十三回:

不悔仲子逾我牆。

樂府民歌《夜度娘》:

夜來冒霜雪,晨去履風波,雖得敘微情,奈儂身苦何?

《孟子·滕文公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先秦時代的男女交往,大約經歷了防範相對寬鬆,到逐漸森嚴的變化過程。在周代,還為男女青年的戀愛、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選擇自由。但一過“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則要被斥為“淫奔”的。到了春秋、戰國之際,男女之防就嚴格多了。連“鑽穴隙”偷看那麼一下,都要遭人賤罵,可見社會輿論已何其嚴厲。

《將仲子》裏的女子與自己的情人見面了,她不是羞怯地訴說思念之情,卻在三番五次地勸告情人 “無逾我裏”、“無逾我牆”、“無逾我園”,恐怕壓折她的杞樹、桑樹、檀樹。她一再向情人解釋,我不是不愛你,更不是吝惜這些樹,而是“父母之言”可畏,“諸兄之言”可畏,“眾人之言”可畏。這個女子,思念情人時或許也是 “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 《狡童》 ) ; 送走情人,或許又會發出這樣的慨歎: “悔予不送兮”,“悔予不將兮。”(《豐》 )可是在與情人相見時卻偏偏說出這樣違心的話來,可見其心靈負擔之重。事實上,男女主角彼此熱烈地愛著,但卻懼怕這種未經公開和社會認可的相戀被人指責, 是閒言碎語壓抑了人性,不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種如同暗夜之中的燈火一樣愛情,面上是偷情,實則是偷心。這種戰戰兢兢的一翻,成就了多少美麗的愛情:

《西廂記》裏的書生張珙,翻牆夜會崔鶯鶯,夜晚,小姐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牆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牆而入……”,這一翻,翻出了一段千古傳唱的海誓山盟

《聊齋》中《阿寶》裏的粵西名士孫子楚,變身鸚鵡越牆而過,生自念:倘得身為鸚鵡,振翼可達女室。心方注想,身已翩然鸚鵡,遽飛而去……”,這一飛,與阿寶姑娘情意既定,起死回生。

 當然,歷史也不乏反面教材,一對熱戀的情人被“閒話”拆散了,這是撕人心肺的悲劇,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梁山伯與祝英臺》,比如《桃花扇》和《杜十娘》。這些悲劇通過姑娘那如泣如訴的話推演出來,更加撕人心肺。

當然,在現代社會,我們生活在城市亮如白晝的燈光裏,生活在細密如織的攝像頭下,翻牆之舉想不為人所知就更難了。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有兩層:其一,年輕男女追求愛情應該是合法的愛情,是應該受到社會祝福的愛情,最起碼對方應該是沒有婚姻在身的單身男女,對重婚或破壞婚姻家庭的相戀是不受社會祝福的,自然難免流言蜚語;其二,青年男女要採用符合禮教或公眾良俗的方式相愛,不要過於追求離經叛道,荒誕不經,無論是親熱方式還是戀愛方式,比如社會上所謂“舔狗”、“同性戀”等;其三,年輕男女在經歷對方家族反對的情況下,不應輕言放棄,應該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

清代牛運震《詩志》:

仲可懷也,亦可畏也。較量得細貼婉切,至情至性,惻然流溢。

清末吳闿生《詩義會通》:

語語是拒,實語是相招,蘊藉風流。

《將仲子》全詩三章,每章二句。字面上只見女主人公的告求和疑懼,詩行中卻歷歷可見“仲子”的神情音容:那試圖逾牆來會的魯莽,那被勸止引發的不快,以及唯恐驚動父母、兄弟、鄰居的猶豫,連同女主人公既愛又怕的情態,俱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古代詩論,特別推重詩的“情中景”“景中情”,《將仲子》所創造的,正是這種情中見景的高妙詩境。

本詩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層次感,仿佛電影蒙太奇鏡頭逐漸由遠而近,三章詩在表達“憂心”上是層層遞進的,“無逾我裏”、“無逾我牆”、“無逾我園”,情人是越來越近,而心中的擔憂則越來越強烈,擔心由父母,至兄弟,再至鄰里眾人悠悠之口。全詩各章感情的遞進軌跡相當清晰,把熱戀少女這種癡心中略含擔憂的相思,把青春少女那種欲拒還迎的矛盾心理表露無疑,充滿了獨到的魅力。後世文學作品受本文影響的較多,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膾炙人口的詞《蝶戀花·春景》就是本詩的翻版。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桑中.鄘風》--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桑中》原文:

爰(yuan)采唐矣?沬(mei)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薑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麥矣?沬之北矣。雲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feng)矣?沬之東矣。雲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衛武在得知莊薑的真實想法後,要求與莊薑的父母見面,坦誠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情感和真實的身份。瞭解了他的身世之後,感動於衛武對莊薑熾熱的愛情和堅貞不屈的毅力,莊薑的父母基本上答允了婚事,同意他們交往,但要求衛武提高音樂修養,能夠滿足他們家族琴瑟和鳴的擇婿標準。一對愛人終於可以相見,莊薑心中無限歡喜,帶領衛武遊遍家鄉,邀請他到桑林中相會,邀請他到上宮相見,而後送他到淇水岸旁......全詩三章反復疊詠,詩意清純質樸,詩中透露出無可抑制的歡悅興奮之情,把一個青年見到自己愛人的情懷渲染得淋漓盡致。

《毛詩序》

桑中,刺奔也。衛之公室淫亂,男女相奔,至於世族世位,相竊妻妾,期於幽遠。政散民流,而不可止。

《桑中》出自《詩經·國風·鄘風》。這是一首情詩,歷來沒有爭議。分歧只在於是暴露世族貴族男女淫亂成風之作,還是青年男女的相悅之詞。筆者仍從愛情角度解讀,認為本詩是一首男子所唱的描寫男女約會的情詩。全詩三章,每章七句,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語句和諧流暢,情緒歡快熱烈,音韻圓美婉轉,讀來琅琅上口:

 到哪兒去采菟絲子? 沫城郊外好地方/你說我思念哪一個?美麗的薑家大姑娘/約我相會桑樹林,邀我相伴祭廟上,告別送我淇水旁/

 到哪兒去采大麥呢?沫城北面好地方/你說我心想哪一個?漂亮的弋家大姑娘/約我見面桑樹林,邀我遊玩祭廟上,送別送我淇水旁/

到哪兒去采芥菜呢?沫城東面好地方/你說我牽掛哪一個?標緻的庸家大姑娘/約我相見桑樹林,邀我歡聚祭廟上,惜別送我淇水旁/

郭沫若《甲骨文研究》:

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宮即祀桑之祠,士女於此合歡。

其祀桑林時事,餘以為《鄘風》中之《桑中》所詠者,是也。

鮑昌《風詩名篇新解》:

以為人間的男女交合可以促進萬物的繁殖,因此在許多祀奉農神的祭典中,都伴隨有群婚性的男女歡會。

鄭、衛之地仍存上古遺俗,凡仲春、夏祭、秋祭之際男女合歡,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儀式。

 詩人寫一對情人幽會的幸福與歡樂,並不是平鋪直敘地直陳其事,而是採用了設問作答,鋪陳排比的手法。全詩三章,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前四句兩問兩答;後三句運用排比,把人物的舉止行動、精神狀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收到了平鋪直敘無可比擬的藝術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冰盤
后一篇:靜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