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彦皓(可信财商):中国的外贸红利还能持续多久与破局之道
中国的外贸红利还能持续多久与破局之道
在可信财商周日公益直播中的演讲
文\丁彦皓-可信财商、珂芯资产
一、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中国更多是个市场的选择,政治因素所占的权重极低
当时中国具备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的所有优势,导致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更有利于包括欧美日韩台港在内的所有参与方利益
当时中国具有五大优势是其他国家根本不具备的,即
1、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宅基地制度能够对大量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计实施兜底,大幅降低了中低收入群体进厂做工的薪资要求
2、建国后的50与60年代的生育高潮,为中国社会积淀了丰厚的人口红利
3、建国后推行的9年义务教育,使50后与60后整体具备操纵机器与学习的能力
4、中国庞大的内部市场能够极大地降低涌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边际成本,使其更具备国际竞争力
5、中国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日益健全的法制与营商环境有助于全球产业的市场化运行
1994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瞬间贬值46%,从5.8贬为8.7,且与美元非正式挂钩
基于此,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日韩与东南亚转移至中国,使东南亚的实体产业中空,最后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
二、中国产业迁往印度、越南是嫁接其优势的市场化行为,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利益最大化
2001年,美欧允许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键依然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庞大的内部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稳定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嫁接WTO机制,在最近20年中通过向全球输出工业制成品,很快的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目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环境与曾经的产业发展模式出现了错配,但也危中带机,利弊参半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社会的产业运行成本大幅提高,且制度日益完善,最终遏制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导致大量的低端产业开始向印度、越南转移
其实,出现这一现象是市场演变的必然结果,中国需要做的是顺势调整产业结构,而非拘泥于以往发展模式红利的消失而无奈的呐喊
事实虽然中国低端劳动人口红利的优势远不及越南与印度,但是目前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70、80与90后都清一色的受过高等教育
越南在这一轮发展中对房价非理性攀升的失控导致其劳动力成本急速攀升,正在大幅透支越南廉价劳动力成本的优势
毕竟住房是生活必需品,直接决定社会薪酬的高低,最终透支越南的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
事实目前越南根本无力产业升级,一旦劳动力成本攀升过快,全球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自然会顺势转出,最终让越南这一轮的崛起必然是昙花一现,很难持久
三、未来真正决定人工智能产业优势最大化释放的除了技术之外,更多是可控内部市场迭代后的产业边际成本最小化
中国产业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早已从基于体力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
这就意味着,未来决定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早已不是基于体力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基于顶级技术的高附加值科技产业
而中国产业迁往印度、越南是嫁接其优势的市场化行为,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必须从GDP主导升级为GNP主导
人工智能的持续崛起,已经在悄然无声中彻底的颠覆了基于人力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美两国将共同引领人工智能产业,只是目前正处于萌芽期,优势尚未全面释放,自然不被舆论所过度关注
技术无国界,人工智能将会在全球普及,但是未来真正决定人工智能产业优势最大化释放的除了技术之外,更多是可控内部市场迭代后的产业边际成本最小化
而中国早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这是未来中美产业博弈的关键
四、西部大陆是中国延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键
中国目前也不能绝对的忽视印度与越南的竞争,而是在产业升级与布局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必须尽全力挽留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西北之所以发展不起来的关键是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被美国与俄罗斯掌控,遏制了中国产业向西扩张
自美国撤军阿富汗与在哈萨克斯坦颜色革命的失败后,美国势力彻底的退出了东亚
俄乌冲突之后,俄罗斯为了赢得东亚五国的支持,不得不允许中国势力进入中亚,标志性事件就是中吉乌铁路的修建
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西部基于通过中亚通往欧洲、中东以及非洲的通道被彻底的打开
西北的基础设施远胜于印度与越南,人力成本并不高,且中国在中亚与中东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这为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西部留足了空间
曾经的全球贸易竞争是基于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与高效,而未来的全球贸易竞争更多是基于人工智能主导下的可控市场规模,中国在这一领域具备绝对的竞争力
目前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迁往印度与越南能够实现中国的利益最大化,但是也让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失去了就业的机会,这是这一轮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最大的损失
基于此,中国的理性选择是打通通过中亚进入欧洲与中东的通道,基于更强的营商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向西部转移,与印度与越南直接竞争,以缓解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压力
疫情之后,政府对企业的要求大幅降低,甚至刻意不查社保与公积金的缴纳,人为延迟金税四期的关键就是为企业让利,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便于与印度与越南的竞争
五、高科技产业要想持续升级必须基于庞大的市场迭代,这是美国目前受制于中国的关键
中美关系变质是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从曾经的产业互补演变为直接竞争,尤其中国已经开始实实在在的挑战美国的全球主导力,美国自然不淡定了
基于目前中美的国力事实,美国唯一能够掐住中国的也就是高科技产业,但是这也只是一个灭敌八百,自身一千的自毁行为
虽然在部分高科技领域美国确实领先于中国,但是高科技产业要想持续升级必须基于庞大的市场迭代
而中国目前不仅仅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而且早已与全球各经济体融为一体,尤其在东南亚与中亚具有绝对的影响力,这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诸多领域相对欧美日韩依然具备后发优势的背景下,中国高科技产业凭借所掌控的全球最大的市场能够急速缩小与欧美日韩的技术差距
一旦中国在任何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凭借庞大的内部市场迭代,自然能够将成本降至最低,最终冲击欧美日韩的全球产业竞争力,也就是当前流行的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
这是当前美国能够撺掇欧洲诸国以及日韩围堵中国的关键
但是,美国试图携欧洲诸国以及日韩围堵中国必然失败的关键是中国庞大的内部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让其与欧美日韩的利益高度融合,牵连过多,根本无法彻底的撕裂
六、中国目前真正的竞争力与困难都在其内部,而非外部竞争者
印度貌似是这一轮中美博弈中渔翁得利的最大赢家,其实印度内部的社会结构根本无力完全承接这一历史机遇期,最终会被权力与资本的高度勾结而消耗掉
这就意味着,中国目前真正的竞争力与困难都在其内部,而非外部竞争者
表面看,最终决定中美国际主导权之争结局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导权与红利分配比例
其实,本质是内部利益格局的重构导致社会潜在生产力与创造力的极大化释放,而决定这一优势的关键是权力对既定利益格局的绝对主导力
显然美国的权力早已被资本彻底的绑架,沦为权力挤压中低收入群体的打手,而中国的权力领空于一切利益团体,让其能够基于社会的利益最大化,持续重构利益格局,这是当前中国相对美国最大的优势
七、中国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本就是经济演变到一定程度后资本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根本无需大惊小怪
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的程度后,中国社会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以全球一盘棋的视角看待产业转移,断然不能还拘泥于国内
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主导的资本必然要向全球布局,所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印度与越南本就是经济演变到一定程度后资本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根本无需大惊小怪的
而中国需要做的是除了掌握产业外迁的“度”外,更多要基于经济演变的现实与时俱进,实施产业升级转型,确保主导产业的高附加值提升,断然不能沉迷于以往的没落产业无法自拔
当然产业持续升级必然会让大量曾经的获利者被市场抛弃,成为产业升级转型的牺牲品,这是市场博弈的必然选择,绝对不能因为这一群体的利益受损就肆意否定产业升级转型的历史趋势
对个人而言,能做的就是持续学习与能力升级,确保不被时代所抛弃
八、结论
中国是个体量远超欧美日韩总量的大国,严格意义来讲就是一个以国家形式主导的文明,所以仅中国内部就能够囊括整个人类社会所有的产业,自然全球能有的利益诉求都在中国找得到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产业布局必须基于全产业链,一旦忽视某一环节必然会以大量群体的利益受损为代价,这一轮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导致广大基于出卖体力谋生群体的利益受损
这就让中国在产业布局中,不但要基于市场的选择持续产业升级转型,而且还要维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存续,以缓解大量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诉求
庆幸的是中国除了东部海洋文明外,还有西部大陆文明,而过去的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更多是发展东部海洋文明,而暂时忽视了西部的大陆文明
随着美国势力退出中亚与俄罗斯在中亚的势力日益萎缩,中国开始基于中亚的大陆向欧洲与中东辐射影响力,这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能在中国延续一段时间的关键,直至最终会被人工智能彻底的取代
可信财商-所有评论都要对投资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丁彦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