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彦皓(可信财商):真正导致岳飞人生悲剧的是宋高宗赵构,而非秦桧,但《满江红》却加剧了这一悲剧
真正导致岳飞人生悲剧的是宋高宗赵构,而非秦桧,但《满江红》却加剧了这一悲剧
文\丁彦皓-可信财商、珂芯资产
最近张艺谋导演的贺岁片《满江红》超级火爆,票房即将创历史新高,今天特意跑楼下看了一圈,但是更多是艺术作品,没有现实意义,更与历史截然不符
中国历史有个极其可笑的传统,即习惯于将历史黑幕归咎于大臣或女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被羌戎斩杀,历史将这一罪责归咎于不爱笑的褒姒
历史将商朝的覆灭归咎于商纣王的爱妾妲己,甚至将其丑化为狐狸精,政治本来就是男人的游戏,把一个王朝搞覆灭必然是掌权者的无能,如何能够将其归咎于一个女人
但是几千年来,我们就是对其坚信不疑
后来历史也将岳飞之死归咎于秦桧,明宪宗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浙江杭州布政使周木首次用铁铸造了秦桧夫妇像,跪拜于岳飞墓前
岳飞是南宋将领、官至少保、枢密副使,让这样一个战功卓著,且位极人臣的人死唯有宋高宗赵构拍板,其他任何人绝无可能,秦桧显然是为宋高宗赵构背锅之人
宋高宗赵构也算一朝开国皇帝,断然不是昏庸无能,尤其在国家深陷内忧外患之际处死岳飞、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必然有深层次的考量,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让岳飞死必然是出于宋高宗赵构的政权存续与国家的利益算计
一、陈桥兵变让整个宋朝一直对武将极其不信任
岳飞的人生悲剧是政治不成熟,但后来被列为民族英雄又是当时的政治情况所需
其实对南宋政权而言,岳飞只能在极端的特殊时期被尊重,但是被打压是常态
理解岳飞的人生悲剧必须契合宋朝的政治传统
宋朝是自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其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建立的
公元959年6月,周世宗柴荣在弥留之际,下令解除了手下重臣张永德(周太祖郭威的女婿)的殿前都点检(禁卫亲军统帅)一职,改由赵匡胤担任
6月19日,周世宗柴荣病逝,柴荣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皇位,符太后(柴荣的第二任皇后)垂帘听政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汴京城中莫名其妙地传言契丹大军南下进犯,符太后和小皇帝柴宗训不知所措,匆忙中将兵权交到了赵匡胤手中,命他率军北上御敌
赵匡胤率领大军至距离汴京20里的陈桥驿后,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大军直接杀回京师,逼迫小皇帝柴宗训禅让了皇位,并改国号为“宋”
自此担心重蹈陈桥兵变的覆辙,宋朝对武将极其不信任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历史重演,采纳赵普的建议,在一次宴会上对石守信等大将威逼利诱,迫使其交出兵权,回家养老,从而收回了大将的兵权,即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整个宋朝都是重文轻武,武将一直被猜忌、打压,始终得不到重用与信任,这是后来岳飞战功卓著,且在军中影响力上升后导致个人悲剧产生的关键
二、内忧外患,国力羸弱,而岳飞却不知收敛
靖康二年(1126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
金人在开封一阵掳掠之后,由兵力不济和水土不服,便没有继续南下,而是俘徽钦二帝等宋朝皇室成员北撤,立张邦昌为帝,建立伪楚政权
在南宋建立初期,国立羸弱、内忧外患,军官苗傅、刘正彦对王渊和宦官康履等不满,于建炎三年(1129年)借口王渊勾结宦官谋反,等王渊退朝时,伏兵杀之,然后拥兵至行宫北门,杀死没有胡须的一百余人
赵构闻变大惊,在朱胜非等人陪同下,登上城楼接见兵变将领,苗傅提出了诛杀康履、蓝珪、曾择等大宦官,以谢三军,并将帝位传给皇太子,请隆祐太后垂帘听政等要求
赵构被迫交出康履等人,并在与隆祐太后商量后退位以避锋芒,赵构出居显忠寺,获得了“睿圣仁孝皇帝”的尊号,年仅三岁的皇子赵旉被扶上皇位,隆祐太后垂帘听政,改元明受
兵变消息传出后,吕颐浩自江宁府率所部万人勤王,刘光世、王德、韩世忠相继引兵来会,苗、刘在朱胜非等人的劝说下同意让赵构复辟,赵构赐予两人免罪“铁劵”,暂行安抚明受
岳飞虽然战功卓著,但是却不知收敛,在军中影响力日盛时,南宋朝堂多次向宋高宗建言,防范岳飞尾大不掉,重蹈成桥兵变覆辙
而岳飞军营内部也有多人向其建言取而代之,而岳飞对其漠视,未过度抵制,这让宋高宗极度恐惧,必须除掉岳飞的关键,以免失控
据宋史薛弼传记载,岳飞统领的淮西军多次有哗变的闹剧,张宪是挑头者,最后是朝廷妥协才得以平息,这是宋高宗赵构必须弄死岳飞及张宪的关键
三、多次无意,但却严重的伤害了宋高宗赵构的个人威望,个人积怨颇多,导致萌生杀心
在宋高宗赵构主政期间,内忧外患,国力羸弱,将领直接决定政权的存续,这让关键将领极其膨胀
韩世忠、张俊以及刘光世等将领动辄消极罢工,张浚多次借口摔了胳膊而拒绝出兵,刘光世被赵鼎直接用军法威胁其上阵
宋高宗顾及岳飞在淮西军中的影响力,收回淮西军的指挥权,改为“都督府直辖”
岳飞一气之下,去庐山为母亲守孝,后来宋高宗赵构连写三封书信,同时还以三省枢密院的名义让岳飞的部下李若虚和王贵到庐山劝说,才勉强返回军营
岳飞作为一军统帅,在大敌兵临城下的关键期,撂挑子扔下军队,跑到庐山上休假,给宋高宗甩脸子长达三个月
在大敌兵临城下,统帅长达三个月不在军营很有可能全军覆没,以至于南宋亡国,后来宋高宗不得已全部答应了岳飞的建议,岳飞以胜利者的姿态返回了军营
但是,在宋高宗看来,岳飞除了能打仗之外,其政治智慧几乎等于零,绝不可长期重用,如果重用,其任性与无知必然会给国家带来致命的灾难
建炎元年(1127年7月23日)宋高宗赵构称帝一个月后,潘贤妃生下皇子赵旉,苗刘兵变,宋高宗退位,苗傅、刘正彦立赵旉为傀儡皇帝,改元“明受”
26天后,宋高宗复位,立魏国公赵旉为皇太子,同年七月,赵旉薨逝,年仅三岁
在维扬之变中,据说当时赵构正在行宫与宫女大白天宣淫,突然听到金兵杀来,受到惊吓,以致丧失生育能力,自此赵构此后不再有任何子女
当时传言金人要把钦宗的儿子赵谌送到京阙,扰乱南宋朝纲与羞辱赵构,故岳飞多次公开建议赵构立储
但是当时赵构才30多岁,赵旉薨逝不久,膝下无子,这让赵构极其尴尬,一方面潜意识认为岳飞公开鼓吹其生育能力丧失,奇耻大辱,另一方面武将干涉皇位继承,大忌
赵构听后,很不高兴,他责备岳飞说:“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就是怪岳飞“越职”了
被皇帝责备后,岳飞“面如死灰”,“声落而退”
若是岳飞出了个馊主意,这事可能只是文臣中的一个笑柄而已,但岳飞“建议立储”,武将有文臣的脑子,就显得不守本份了,再次让宋高宗赵构对岳飞产生的猜忌与不安
四、岳飞不顾及赵高的政权存续性,动辄迎回二帝,十二道金牌撤军后,又以一首《满江红》表达对赵高的不满,导致赵高杀心四起
赵构的皇位来自于金人所立的张邦昌伪楚政权,并非宋徽宗或宋钦宗册封
而赵构为了整合各派势力,一直对外宣称是暂代皇位,待徽钦二帝回朝后主动禅让,甚至将南宋的首都取名“临安”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熙宗下令复取河南、陕西之地,五月下旬,金军兵临顺昌(安徽阜阳)城下围攻刘锜,顺昌告急
赵构和秦桧迫于形势,只得改变态度,令诸将迎击金,又声讨金都元帅兀术,颁布赏格
宋廷于六月一日命三大宣抚使韩世忠、张俊、岳飞火速支援顺昌,并表示允许岳飞举兵北伐,收复失地
后岳飞所率大军持续推进,将完颜兀术的十万大军围困在开封西南20里的朱仙镇,逼迫完颜兀术放弃开封府,渡河北遁
就在完颜兀术正准备渡过黄河的时候,有个北宋时的太学生对其建言,“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祸且不免”,完颜兀术经此人提醒后,决定暂不过河
高宗赵构在对待北伐抗金一事的态度上,表现得颇为反复无常,在战场局势转向对宋军有利之后,即倾向于自保,又数次委婉地令岳飞停止进军
七月上旬,秦桧乘机唆使其党羽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上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使赵构下定决心,大约在七月八日或稍后,向岳飞发出了第一道班师诏
岳飞收到第一道班师诏后,上书争辩,“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谍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隔了两三日,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完颜兀术已逃出开封之时,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
岳飞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
其实,宋高宗赵构用连续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强迫岳飞班师回朝理由有三,即
1、南宋国力羸弱,根本支撑不了岳飞持续北上的兵力与物资消耗
2、基于当时南宋的国力,和谈更能获得喘息的机会,如果与金朝持续大规模的作战,南宋失败的概率极大
3、岳飞动辄要迎回徽钦二帝,且金朝以此作为要挟,如果徽钦二帝回朝,宋高宗赵高的皇位必然不保,这是赵构最忌讳的
但是,岳飞只是以其武将的立场考虑问题,不但未顾及到宋高宗赵高的个人利益与当时国家的整体国力,而且抛出一首大气磅礴、且脍炙人口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表达自身的不满
《满江红·怒发冲冠》不但将宋高宗赵构的所有算计昭然若揭,而且向世人公开宣告宋高宗赵高的懦弱、无能与愚蠢,直接导致宋高宗赵构对其杀心四起
更体现了岳飞的政治幼稚,加剧了其人生的悲剧
五、秦桧只是一个能够深切领悟圣意的背锅侠,真正要让岳飞死的人是宋高宗赵构
绍兴十一年(1141年),在金国无力攻灭南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的背景下,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以收归兵权
尤其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这就意味着杀岳飞成了南宋给金朝上缴的投名状,逼迫宋高宗赵构在议和与保岳飞之间二者择其一
在国力与军力远不如金朝的大背景下,宋高宗赵构为了其个人的政权存续与国家利益自然选择杀岳飞,维持议和,且顺势解除岳飞这一潜在的隐患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绍兴和议”达成,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其中包括被岳家军收复的唐、邓、商、虢等州;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和议虽已达成,但岳飞始终未能被释放,已赋闲的韩世忠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秦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韩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在这一背景下,“莫须有”就应该解读为“都这样了,还需要啥罪名”之意了
其实,“莫须有”的后半句是““此上(赵构)意也!”
绍兴十一年(1142年1月27日),秦桧提议将岳飞处斩刑,张宪处绞刑,岳云处徒刑
宋高宗赵构当日批复“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岳飞受“拉胁(猛击胸胁)”之刑(一说为饮鸩服毒),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39岁,岳云和张宪被斩首
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此后,岳飞、张宪的家产都被没收,家属被分送广南、福建路州、军拘管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后,宋高宗在坚持与金和议政策的同时进行更化,清理秦桧党羽,为秦桧专权期间遭到排挤和迫害的士人平反,改变了秦桧专权期间的政治高压环境,使得言论环境相对宽松,史称“绍兴更化”
尤其是通过修改史料,将宋高宗赵高执政时期的所有不得已的黑幕全部归咎于秦桧一人,且诱导舆论对其大加谴责与丑化,让其沦为一个彻底的“背锅侠”
六、身后历届帝王并非为岳飞平反,而是为岳飞精神平反
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死,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南宋抗金情绪重新高涨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降旨为岳飞“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冤狱终于平反
隗顺之子告知宋廷其父安葬岳飞之前情,宋廷乃将岳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
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令太常寺为岳飞拟定谥号,初拟“忠愍”,次年(1178年)最终确定为“武穆”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岳飞被追封为鄂王,追赠太师,
宋高宗赵构何尝不知道岳飞被冤,但是赵构首先是个帝王,政权存续与国家利益是其唯一要考虑到问题
岳飞、秦桧只是其手中的一个棋子,用和弃都必须基于其自身的利益取舍,至于岳飞、秦桧的个人得失根本不予考虑
其实,岳飞个人的利弊得失根本不重要,只是所有的帝王需要岳飞这样的忠心,能干,且愿意付出的人才辅佐,甚至包括为了帝王的利益蒙冤致死,这是宋高宗之后所有皇帝持续为岳飞平反的关键
岳飞精神需永存,但其人必须死...
可信财商-所有评论都要对投资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丁彦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