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彦皓(可信财商):结构性失业已经成为常态,唯一出路就是成为行业精英
结构性失业已经成为常态,唯一出路就是成为行业精英
文\丁彦皓-可信财商、珂芯资产
一、刚毕业时,没有找到契合自己比较优势的赛道与迭代升级,无法产生附加值,导致我混的超级狼狈
我目前正处于35岁职场的困境中,曾经试图通过走捷径越过这一职业难关,结果揠苗助长,适得其反,最后承担了更大的代价,所以谈起职业选择感触颇深。大多数人在学校里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什么,很少的人有自己浅显的职业目标,且持续迭代,但这不一定是最好的出路。
我大学的专业是财务管理,当时我们班28个女生,12个男生,男生学习最好的排在全班第21名,其余的11名男生都挤在倒数的11名中。那时候入党的标准之一是学习成绩必须排在前20名,男生被团灭了,最后学校破例让那位21名入党,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人生的差距从此不可逾越。
会计这个专业非常好找工作,多少有点技能与能够直接产生价值。而我这个通常游离在倒数第一与倒数第二的差生在大学期间只学了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果大学毕业就去找工作,肯定是个销售,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的选择,所以我只能考研,哪怕多烂的学校都要去读。
读博士时,我的主要任务是搞钱,学习排在第八位,学校几乎没去过。在读博士那三年,我通过股市大概赚了150多万,有房有车,喝红酒、打高尔夫,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曾经花了一个月玩了一次横穿中国的自驾游,绝对混的风生水起。
但是,即使如此,我依然不知道我将来要做什么,根本不知道哪朵云彩有雨,想逐个尝试,毕业时我确定的第一目标就是低调,了解职业的游戏规则。结果前几年,混的超级狼狈,犹如丧家之犬。后来我再反思时,就两个原因,即
1.
2.
其实,我刚毕业的那几年,虽然职场混的犹如过街老鼠,但是在股市依然风生水起,又买了两套房子。毕业两年后,我再反思时,才幡然悔悟,原来股市、期货和写作才是我的长项,其他的都是别人的地盘,我在瞎折腾。
其实,这些苗头在我读书时就已经凸显,但是当时我总觉得还有更好的,就没在意,结果浪费了两年时间。毕业两年后,我再把股市列为职业的主赛道时,又面临一个红海竞争,赛道极为内卷,在竞争极其惨烈的红海想拥有一席之地,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就是想投机,弯道超车,我又跑去做量化交易,觉得那是个海蓝,应该有行业红利。殊不知,我就没学过编程,以一个白痴的姿态跑到另一个红海打劫,自然比我在股市和期市混的更狼狈,结局只能用“惨烈”与“羞辱”来形容。亏了好多钱,一度狼狈到卖房为生,那段时间所有的朋友都躲着我,和罗永浩交个朋友的经历极为相似。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一结局的关键就是我根本没有在契合我比较优势赛道迭代,而是盲目的选择了一个我一无所知,且毫无准备的赛道瞎折腾,出局自然是必然。
二、应届毕业生不受市场待见的关键是产业升级转型,对基于体力劳动的工作需求骤降
最近媒体大幅报道,应届生找不到工作。其实,应届生能够找到工作就两条,即
1.
2.
这点在我刚毕业时,感触颇深,每天早上出门之前,我就非常清楚,我给公司创造不了任何价值,薪酬全是老板施舍。所以每天都过得诚惶诚恐,但也与时间急速赛跑,以时间换空间,持续提升技能,尽快使自己变得能够创造价值。一旦想清楚这点事后,后面的路就相对比较顺了,持续迭代,几乎每天都能够感觉到进步。
其实,在很多领域,学校与实践有极为明显的差距,几乎所有的学生刚毕业时都无法直接产生价值。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职场新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可塑性强,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学习,部分能够迭代升级,产生价值,但这只是个概率,存在不确定性。
在我的概念中,我做任何事刚开始都是一地鸡毛,但我身边就是有运气很好的人,能够一开始就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而我需要长期的摸索,成本极高。但后来发现,很多企业做的很大的企业家,在职业初期,也是一路一地鸡毛,甚至换了好几座城市后,才找到自己的方向。
以前社会对刚毕业学生较为友好的关键是中国的产业整体属于劳动密集型特征,需要大量的廉价普通人力,所以一般的应届毕业生都能够找到出路。诸如我认识的一个影响力很大的大V,其20多年前大学刚毕业时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广州一家化妆品公司拧瓶盖,他竟然做了三年,但现在这项工作早已被机器取代,不再需要人力。
2016年中国GDP74万亿,人口13.82亿,2021年中国GDP114.36万亿,人口14.12亿。理论上即使2022年经济不增长,中国社会接纳就业的能力也要强于2016年,但是结局却截然相反。
三、产业升级转型的现实让行业精英所产生的附加值已不是多少普通人能够轻易替代的,职业的出路就是尽快找到契合自己比较优势的赛代,持续迭代升级,直至产生附加值
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时代属于年轻人的机会就少了,其实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兴起,社会结构正在逐渐从金字塔型向分布式转变。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多弯道超车,且不易被年长之人轻易压制的机会,诸如自媒体,年轻人就是能够玩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那为什么现在抱怨的声音越来越大?
产生这一现象的关键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退潮后,产业升级转型的现实让行业精英所产生的附加值已不是多少普通人能够轻易替代的。社会虽然增量财富在大幅增加,但是却被少量的行业精英所独占,与很多普通人没了关系。获益者闷声发大财,而被边缘者持续抱怨与嚎叫。
对高认知群体而言,职业生涯首先是规划出来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持续迭代与升级,而运气也极为关键。职业通常都是存在即合理,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找到契合自己比较优势的行业才能够产生附加值,而非在一个自己根本不擅长,但是具有极大红利的行业里投机。
附加值必然与长期的迭代、升级高度一体,任何人在一个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很难持续坚持,直至产生附加值。所以目前的行业精英必然是在自己擅长,且喜欢的赛道长期迭代、升级,直至产生附加值,而非轻易能够成功。
很多人之所以有所成就的关键是运气好,在恰当的年龄进入了一个自己擅长的领域,经过长期的迭代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运气不好的人,未能够在恰当的年龄找到契合自己比较优势的行业,最后一事无成。
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而言,既未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也未经过长期的迭代升级,自然无法产生附加值,所以不受市场待见是正常反应。在我刚毕业时,曾经给公募基金和券商的研究所投过很多简历,只可惜该行业的赛道当时已经塞得满满的,根本没有我的位置。尤其我当时根本不知道到底哪朵云彩有雨,结果晃悠了三四年。
当时对我的唯一选择就是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然后加速迭代升级,尽快产生附加值,时间极为关键,一晃就错过职业的黄金期,所以每天我都过得诚惶诚恐的。
现在再反思时,我最大的庆幸就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赛道,每天都很享受,像在过年。如果每天做着自己既不喜欢,又不擅长的工作,必然有种上坟的感觉,异常煎熬。
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理性的选择是通过出卖体力,能够确保维持基本的生计,然后持续寻找能够契合自己比较优势的行业,持续迭代升级,直至产生附加值。
其实,对很多人而言,刚毕业都要经历一段毫无价值的空白期,这段时间全靠所在的机构白养着,就这么现实。而目前经济下行,市场整体比较萧条,很多工作又能够轻易被机器替代,应届毕业生自然不受待见了。
四、必须全力培育自己的价值观、格局与高度,这直接决定35岁之后的职业生涯
任何人在35岁之前,混迹职场主要是靠专业与技能,而过了35岁,混迹职场除了专业与技能外,价值观、格局与高度极为重要,甚至具有决定意义。这几年我在职场上见过太多的价值观不正、格局太小的35岁职场人被淘汰出局的惨剧。
诸如我曾经有个同事,一生都混的很落魄,后来一段时间被重用后就开始飘,同行公司多给了5000块钱就翻脸不认人,毫无职场契约,坚决离职,但入职下家不到两个月就被责令即刻离职,最后又回到落魄的原样。我有一个朋友,多少有点能力,但是格局太小,抠抠搜搜的,担心别人做大,舍不得拿出来,自然让自己没了价值,公司很快选了一个替代者,其被淘汰出局。
职场就是个筛子,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发挥价值的空间,而维持这一空间需要多年的迭代升级以及价值观做支撑。
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啥都没有,不受市场待见才是正常,理性的做法是与时间赛跑,先确保刚毕业时的基本生计,尽快找到契合自己比较优势的赛道,然后长期迭代升级,直至创造价值,而非一味地抱怨与嚎叫。
没有好或坏的行业,只有适不适合自己的行业。
另外,太多的人之所以在职场产生不了附加值的关键是不愿自己给自己下手,刻意塑造自己,而是逃避困难,只捡难度系数低的工作往复循环,混工资,最后将自己混的不伦不类,毫无战斗力,被淘汰也就是必然了。
事实,大环境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只是看如何利用罢了,对应届生更是如此。
可信财商-所有评论都要对投资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丁彦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