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长风公园今昔
标签:
家乡曹杨新村 |
分类: 曹杨新村 |

(2012.1.10 哈啦哨)
图说上海长风公园
过去和近年,我都去长风公园。小时候去,是因为那里是离我家住的曹杨新村最近、也是上海市区内唯一的大型山水综合性公园,觉得很好玩;现在去,是因为人老了容易怀旧,总想故地重游来寻找自己年少时的影子。

(老哈找到的1956年上海地图)
长风公园园址原是吴淞江(苏州河)古河道中的西老河河湾地带,湾内地势高处有一村落名叫宋家滩,俗称老河滩,村旁为坟地。这里因低洼易涝,农民耕种所获无几,是一处有名的穷滩。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决定征用这块滩地辟建公园,第一期建设始于1957年4月,1958年7月第二期开工,1959年国庆节建成开放。

(刚开放时的长风公园/已故摄影大师李建勋作品)
公园在筹建时名“沪西公园”,1958年局部开放时改名“碧萝湖公园”。在1959年国庆节全园开放的前夕,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魏文伯取《宋书·宗悫传》中“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将园名改为“长风公园”;又取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句,将园中人工湖命名为“银锄湖”,大土山命名为“铁臂山”。

(铁臂山和银锄湖/老哈摄于2007年4月)
公园建成后,聂荣臻、刘伯承、陈毅元帅于1961年春、1963年、1964年秋先后来公园垂钓和游览。1998年,长风公园被国家建设部、中国公园协会选为中国百家名园之一,是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长风公园导游图/网络收集)
长风公园借鉴了北京颐和园园林风格和杭州、苏州的造景手法,总体布局模拟自然,园景以湖为主,山水结合,浩瀚的银锄湖面和26米高的铁臂山构成全园独特的景观。

(牡丹苑牡丹亭/老哈摄于2007年4月)
(公园路边景色/老哈摄于2007年4月)
至今,湖畔山侧的景点己建成20余处,主要景点有:铁臂石景、银锄碧波,青枫绿洲、夕阳晚照、岁寒三友、迎春池、睡莲池、荷花池、钓鱼池、黑松山、牡丹苑、杜鹃苑、月季苑、玉兰苑、樱花苑、曲廊、画廊等,还建有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之一的“海洋世界”,以及“地下少先队”群雕、“雷峰”铜像等市、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泛舟荡漾银锄湖/老哈摄于2007年4月)
上世纪六十年代读小学的时候,学校老师组织我们去长风公园春游或秋游,玩得最开心的就是爬铁臂山,然后去银锄湖划船。那时,长风公园主要好玩的地方也就这两处,因为我们这些小孩子从没见过山,所以当时觉得铁臂山好高好雄伟哦!现在再看铁臂山,也就一个小山丘。在我印象中,当年上海没流行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甚至都没听过这首歌,因此在银锄湖划船时,除了默默无闻卖力划浆,要么就与男生嬉笑打闹,听不到有关划船的歌声。最为遗憾的是,当年没有照相机,也就不可能留下影像。

(小学老师在疏林草坪组织学生活动/老哈摄于2007年4月)

(当年疏林草坪和“钢铁工人”雕塑/网络收集李敏提供)
长风公园再有好玩的地方就数疏林草坪啦!老师组织我们玩“老鹰抓小鸡”游戏,我们还可以躺在草坪上打滚嬉戏。当年公园内还没有少先队群雕和雷锋铜像,在现在少先队群雕的位置,树丛中有一座单手高举、脚蹬钢水包、钢水下泄的钢铁工人高大形象雕塑,可惜,网上收集来的照片显示不清楚。

(公园内餐厅之一的银湖轩/老哈摄于2007年4月)
那时去长风公园搞活动,午餐时,家里条件较差的同学带馒头和酱菜,条件较好的同学带各种口味的面包,还有同学去公园内仅有的一座餐厅吃“盖浇饭”。印象中那座餐厅中午只供应“盖浇饭”,正像中学老同学WW回忆说的那样:“盖浇饭味道好极了,至今难忘!”
(夕照廊/老哈摄于2007年4月)
中学毕业后,大家始终没有忘记长风公园,这里不仅留下童年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也因为“这里风景独好”,老师和老同学小聚时,相约在长风公园集合留影。

(铁臂山、银锄湖与青枫石亭/老哈摄于1981年5月)

(银锄湖与青枫石亭/游客帮忙摄于1981年5月)
我于1974年技校毕业分配一直在外地工作,因此不知道在上海生活的老同学谈恋爱期间,是否带恋人去过长风公园?1981年劳动节放假,我旅行结婚携妻从山东部队到上海,专门抽时间让她游览我小时候玩耍过的长风公园。
(长风公园组照/网友小弟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长风公园真的是“有山则名,有水则灵”。一座公园能成就一个人的未来红火事业,你信不?我的一个朋友、网友小弟一直喜欢摄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邀请邻家Yy姐姐和回族人姐妹当他的摄影模特儿去长风公园,当然,少不了小哥们山水玉弓、雨清、Frank的出主意导演、搬道具打光的帮助。于是,银锄湖畔、西老河旁靓丽艺术作品产生了,拍出效果丝毫不亚于当年《大众电影》画报上的当红明星,更坚定了他向摄影艺术迈进的步伐,终于成了一名事业有成的专业摄影师。
(“勇敢者道路”——跨河滑梯/网友小刘妹妹家人拍摄)
我与朋友们聊起长风公园,以及浏览网上20多年前曾去过长风公园的人说起那里,无不提及一个令他们印象深刻、儿时觉得既好玩又锻炼意志的去处——勇敢者道路。上海市地方志对长风公园有这么一段描述:“……北部有‘勇敢者道路’,攀铁索悬梯、高坡滑板、地洞等。”网友“老木匠”在他写的《记忆中过去的公园》文中回忆:“长风公园最吸引少儿的,是里面有一个‘勇敢者道路’,有独木桥、绳梯、深沟等等设施,终点是山上的一个亭子,再从那里坐滑梯滑回地面。”现在网上很难找到“勇敢者道路”图片,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张“老木匠”提到的那个“高架滑梯”,照片拍摄滑梯侧面,画面不太清楚。网友小刘看点评知道后,提供了一张她的家人拍摄“跨河滑梯”正面照片,画面可就清楚多了,在此向小刘表示感谢!当年玩过“跨河滑梯”的人知道,坐上滑梯,到了河的那一头就出了“勇敢者道路”游玩区啦!
长风公园“勇敢者道路”是什么时侯建成的?有人说是1959年与公园同时建成开放的,但据当年建设单位上海园林工具厂在企业简介中提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上海长风公园建造了全国第一条勇敢者之路。”

(枣阳路上长风公园2号门/游客帮忙摄于1971年8月)
网上既然找不到当年“勇敢者道路”老照片,那么就再来看看1971年暑假期间,我们念初中时在曹杨新村第一小学当校外辅导员,带领“学军排”小同学在长风公园拍摄的几张相关老照片,用以对“勇敢者道路”窥见一斑吧。上图第一排右一是辅导员“掌门人”善隆,左一是活动照片主要拍摄者鲁申;最后一排左一是学军排排长建新,左二戴帽者是我。
(学军排同学在疏林草坪合影/辅导员鲁申摄于1971年8月)
进入长风公园,学军排来到疏林草坪,在建新排长带领下训练集合、解散以及队列操练。我配合当个“吹鼓手”,在一旁帮忙吹集合号。最后,学军排全体同学在草坪拍照留念,我与建新个子较高,躲到“学军”旗帜后面将“军旗”撑展开来。图中第一排左一是Frank;第二排右三是小弟;第三排右二是香香,左三是杏花;第四排右三东张西望不安分的是山水玉弓,右五是建强。

(过独木桥、软桥与沙壕/辅导员鲁申摄于1971年8月)
学军排来到“勇敢者道路”,走独木桥、软桥,底下是壕沟,底面铺有较厚的沙子,用以保护万一坠落者的人身安全。上图画面表现学军排战士悄悄地通过桟壕,向“敌人”阵地行进。第一排右一拿队号的是三班司号班班长Frank。

(匍匐通过铁丝网/辅导员鲁申摄于1971年8月)
上图画面表现为,越是接近“敌人”阵地,越是要胆大心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战士们匍匐前进,通过“敌人”阵地前的铁丝网。图中前一是女子班四班长孙以醴。

(冲锋号吹响/辅导员鲁申摄于1971年8月)
“敌人”就在小山头上,建新排长命令司号员褚培君吹响全面进攻的冲锋号,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勇猛向山上“敌人”发起攻击。图中树旁右一是山水玉弓。

(拚刺刀/辅导员鲁申摄于1971年8月)
冲入“敌人”阵地,战士们与“敌人”拚起了刺刀。拍摄者鲁申是站在高架悬梯上俯视拍照,铁梯下有向上攀爬的竹杆、绳索。图中右前一是一班副班长建强,右前二是二班班长小弟。

(欢呼胜利/辅导员鲁申摄于1971年8月)
经过激烈战斗,战士们攻占了“敌人”碉堡,大家高声欢呼庆祝胜利。图中右前一是小弟;碉堡上右一是香香。

(观光花圃/老哈摄于2007年4月)
长风公园里的“勇敢者道路”那么受人欢迎和值得留恋,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又因什么原因而消失的呢?
长风公园“勇敢者道路”是1991年关闭的。2006年5月,上海《新民晚报》记者郭剑烽和特约通讯员范小锋在一篇标题为《长风公园“勇敢者道路”何日重开?》文中写到:“接到王爸爸的询问电话,记者旋即采访了普陀区绿化局分管副局长竹月娣和长风公园党支部书记郑家骏,了解到‘勇敢者道路’所经历的波折。影响上海整整两代人的‘勇敢者道路’消失,缘于一起死亡赔偿事故。那是1991年,一名十来岁的小学生玩钢杆滑梯时不慎失足落地,头部撞击硬地,导致颅脑出血死亡。受害者家属由于与公园在赔偿问题上分歧巨大,最终闹上法庭。长风公园败诉,赔偿了10余万元。......尽管现在的孩子去游玩的地方比过去多、安全系数也高,但像‘勇敢者道路’这样较纯粹需要考验孩子的体力、智力、心力和勇力的设施,市区公园几乎没有。因此,许多怀着美好童年回忆的爸爸妈妈,很想带着孩子重温‘勇敢者道路’,却往往失望而归。郑家骏透露,市绿化管理局曾否定了长风公园重建‘勇敢者道路’的初步方案,它的旧址现已辟为长风公园4号门,没有条件在原址复原。但王爸爸的话也道出了大部分家长的心声:公园不能因为曾经发生死亡事故就因噎废食,能否在加强安全性的基础上,相应添置适应现在孩子玩耍的设施,全部或部分恢复‘勇敢者道路’?”
(疏林草坪上可爱的小男孩儿/老哈摄于2007年4月)
望着我镜头前做游戏玩耍的天真烂漫孩子,不由地想起我的童年而感慨——无忧无虑的童年真好!长风公园给孩子们的印象就是美丽、清新、轻松、愉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