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2019-05-25 23:03:35)分类: 示范引领 |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
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盐类的水解》在教材编排上与旧教材有很大的不同,目的是抓住问题的核心,便于学生学会“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这一问题的分析方法,建立分析水溶液相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并用微粒观分析问题。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盐类的水解》之前,学生已学过盐能跟金属、跟碱、跟酸、跟盐的反应,还学过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水的电离等知识。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盐类水解的概念和盐类水解的规律等高级规则的习得,属于信息加工类中的复杂学习,所以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通过学习,为今后书写水解方程式和学习化学平衡的移动打下基础。
四、重点难点
重点:盐类水解的原理和规律
难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训练
五、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引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和过程。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前先创设问题情景,列举泡沫灭火器的反应机理,得出盐和盐的溶液反应后不是得到两种新盐,而是酸和碱的结论。这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产生了冲击,形成了实验现象与已有知识的极大的认知差距,从而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通过精选的典型例子,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层层递进,用学过的知识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来认识未知世界,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溶液的酸碱性→溶液中H+和OH-浓度的关系→溶质微粒与溶剂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析问题的思路,把握问题的本质。在这样的知识平台上,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盐的水解实质的理解,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而且学生拥有的能力将不只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而且具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
六、教具准备
试验装置:泡沫灭火器模拟装置
试剂:CH3COONa、Na2CO3、NH4Cl、CuSO4、NaCl、KNO3
、
仪器:试管、玻璃棒、表面皿、pH试纸
电脑、多媒体
七、学具准备
提前分成八个实验小组
八、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老师】同学们都知道:在消防中常用到泡沫灭火器(呈现),同学们是否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及原理呢?让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推知结论。(说明:泡沫灭火器内装的化学药品:NaHCO3溶液、Al2(SO4)3溶液。)
演示
多媒体显示: Al2(SO4)3、
(创设问题情景,形成认知差距,激发求知欲)
【老师】
【媒体显示】盐溶液究竟有无酸碱性?
(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提供素材。)
(二)实验及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测定盐溶液的PH值回答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充分感知)
【老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有些盐溶液呈酸碱性
【老师】根据前一节教材的内容,溶液呈酸性、碱性意味着什么?
【学生】 学生思索并回答:溶液中c(H+)≠c(OH-)
【老师】上述盐的组成中都不含H+与OH-,那么溶液H+、OH-源自何处?
【学生】溶液中有H2O,学生顿悟,H+、OH-来自水的电离。
【老师】问:水是中性物质,在常温下电离出c(H+)= c(OH-)=1.0×10-7mol/L
【学生】分组讨论(以CH3COONa为例)
【老师】启发并阐述:
1.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过程?
2.电离出的离子间是否会引起“关联”反应?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媒体显示】
【老师】说明:由于生成了弱电解质CH3COOH,所以c(H+)减少,导致H2O的电离平衡被破坏,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使c(OH-)>c(H+),溶液呈碱性,这就是本课的主题——《盐类的水解》
(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流畅性)
【练习】请同学运用刚才的思维方法和书写方式来分析K2CO3、NH4Cl的水解过程
(巩固思维过程,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学生】上台,板演并讲解
【老师】点评并即以鼓励
【老师】根据CH3COONa、K2CO3、NH4Cl的盐类水解过程的分析,你能否归纳出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思维的无序性转向有序性)
【辨析】盐的电离是指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盐类的水解是“盐被水分解”了,还是“水被盐分解”了?
【学生】讨论并回答
【老师】强调:盐类组成中含有弱电解质的离子才会发生水解。
问题引入: 在自然界中盐的种类是很多的,若每种盐溶液的酸碱性都用PH试纸来测定的话,那是不可能也毫无必要的。那么我们能否通过个性的现象来得到共性的结论,亦即盐溶液的酸碱性有无规律呢?
(再次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
【学生】学生讨论、分析:发现溶液呈碱性的盐都是由强碱弱酸反应生成的,溶液呈酸性的盐都是由强酸弱碱中和生成的。溶液呈中性的盐是由强酸强碱反应生成的。哦,溶液的酸碱性有规律的。
(学生思维产生顿悟)
【老师】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盐类水解的规律:
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记忆策略(形象记忆):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
2.强调 盐类水解方程式书写注意点
1).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写方程式要用“ ”
2).一般盐类水解程度很小,生成的弱酸或弱碱浓度很小,通常生成气体或沉淀也不发生水解,书写时产物不用“↑”和“↓”。
3).多元弱酸生成的盐水解时,生成弱酸过程应分步表示,以第一步为主。
【老师】
(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学生】讨论、归纳
例:CH3COOH
【老师】强调:
1.水解和中和是一个动态的可逆的平衡体系
2.中和反应是放热的,水解过程是吸热的
3.盐类水解是很微弱的,一般情况下反应趋势以中和为主,我们一般不用水解反应来制取酸或碱
问题1、实验室装有FeCl3溶液的试剂瓶久置后会出现红色物质,为什么会产生?
问题2、某地区的水质有这样一个问题:水烧开后在水壶和热水瓶内会出现大量的水垢。一位老师在研究减少水垢的实验中发现,在冷水中放入一些明矾,[化学式KAl(SO4)2.12H2O],结果水垢现象明显减少了。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道理。
(问题来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课本P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