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自己整理张立军古诗二首爱国诗两首

(2019-07-09 17:01:19)
分类: 转载

转载——自己整理张立军古诗二首爱国诗两首

 (2019-04-17 09:24:16)
标签: 

教育

张立军  古诗二首  爱国诗两首

一、导入

师生问好

师生用故事问好

文人间的沟通有什么特点?  以诗会友

二、新授

1.齐读《示儿》《题临安邸》

2.今天为什么把两首诗放在一起?

生:都是爱国诗  都创作于南宋

师:1 2 3

三个地点:写都是一个地点

都城

南宋的都城

两个朝代:南宋北宋

一个军队:南宋

3.出示宋朝资料,教师朗读豪华版

(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闪现简装版,猜猜这三句话可能说什么?

(背景资料内化的过程,也是提取要点的过程,这样资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指名把三句话说清楚

师:提炼资料的要点

4.结合要点,再读两首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首直接写出来忧国忧民,第二首是借助讽刺来表现爱国

生:人生阶段不同,陆游临死之作,林升是在考中状元后写的,读者不同,一个是儿子,另一个是题写在墙上的,给所有人看的

生:写作方法上不一样,第一首是绝笔,都在抒情,第二首先写景,再抒情

5.师:在诗中发现了两种人:爱国  亡国  板书:解释

爱国者有什么表现?   但悲不见九州同  

亡国  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担心的是什么?

山外青山山楼外楼

6.爱国者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亡国者“暖风熏得游人醉”

爱国者是……,亡国者是……

7.假设有朝一日陆游和林生见面

出示:

陆游说:

林升说:

陆游说:

林生说:

这是一种思维,什么思维?

想象  指名写想象 (字如其人)

想象林升和陆游的对话

师:陆游和林升心中都很平静,有一天他们相遇了,交流起来吧

生:同桌交流

班内交流:

指名陆游、林升代言人,师创设情境,引导:

第一组:

1(陆游):

2(林升):

3次对话)       

第二组:

师:陆游心怀祖国,他与林升相遇了,说到:

3

4

8.师:两首诗角度不同,但殊途同归,都表达了爱国之情。再读这首诗,能否读出反差来?

如果我读第一首你想听出什么?  生:忧虑 期盼 语气的起伏  悲伤

听林升读想听出什么?  生:担心 焦虑  讽刺

师朗读《示儿》,故意没有感情。学生评价

学生朗读《题临安邸》

师:你觉得故事应该是什么样子?

生:有感情朗读的

师:诵字会写吗?  指名到黑板上写

教师诵读《示儿》,儿啊,你想对父亲说什么?  学生不知教师意图

学生诵读《题临安邸》 教师指导“西湖歌舞几时休”读出责问、愤慨

(借助诵读体验情感,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对教师的功底要求高,对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要求很高)

三、拓展阅读 主题升华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句话和这两首之间有什么关系?

1.抄写两句话。

2.从这两句话选择恰当的句子写在诗句旁。

3.评论家:借着这两句话继续写。

(主题的升华,中心的进一步理解。)

学生三选一任务

学生展示

 

张立军《统编教材高年级古诗教学解析》

这两首古诗教学基于整合教学的思考,整个单元是爱国情怀的,完全不同的人产生对比阅读,《己亥杂诗》与《少年中国说》关联阅读,单元重构与整合,语文要素为结合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怀放大,要用想象与诵读实现,从中年级的具化想象到深入人物内心的想象,把情怀、情感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势和过程。结合资料是因为要以历史为境,材料结合的过程中教师的筛选到学生的转化和内化,形成入境的支架,结合资料才能有后续的情感体验,跨时空对话用想象架起一座桥梁,对话过程中掏出新生,作者的心声,心情是结论,心声是可视化的。

诵读是输出和输入的双过程,再次深刻化的认知,输出是表达情感,输入时再次深刻的过程。掏出心窝子的想象,语言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简介、解释、评论,学习任何文章是为学生提供言语活动的空间,语言发展要寻求走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间接性语言说请即可,解释型语言及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大意把握,要有个人的描述与加工。评论性语言是最高的,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评论色彩的语言有评价和论说,要有褒贬色彩,有观点,用引用,以某种语言带动学生,不进行概念化的讲述。三种语言的活动,简介性对应结合资料,解释性对应解释诗句,评论性对应感受诗人情怀。

统编教材第一年要进行解冻,解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