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己整理张立军古诗二首爱国诗两首
(2019-04-17
09:24:16)
张立军 古诗二首 爱国诗两首
一、导入
师生问好
师生用故事问好
文人间的沟通有什么特点? 以诗会友
二、新授
1.齐读《示儿》《题临安邸》
2.今天为什么把两首诗放在一起?
生:都是爱国诗 都创作于南宋
师:1
2 3,
三个地点:写都是一个地点
都城
南宋的都城
两个朝代:南宋北宋
一个军队:南宋
3.出示宋朝资料,教师朗读豪华版
(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闪现简装版,猜猜这三句话可能说什么?
(背景资料内化的过程,也是提取要点的过程,这样资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指名把三句话说清楚
师:提炼资料的要点
4.结合要点,再读两首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首直接写出来忧国忧民,第二首是借助讽刺来表现爱国
生:人生阶段不同,陆游临死之作,林升是在考中状元后写的,读者不同,一个是儿子,另一个是题写在墙上的,给所有人看的
生:写作方法上不一样,第一首是绝笔,都在抒情,第二首先写景,再抒情
5.师:在诗中发现了两种人:爱国 亡国 板书:解释
爱国者有什么表现? 但悲不见九州同
亡国 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担心的是什么?
山外青山山楼外楼
6.爱国者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亡国者“暖风熏得游人醉”
爱国者是……,亡国者是……
7.假设有朝一日陆游和林生见面
出示:
陆游说:
林升说:
陆游说:
林生说:
这是一种思维,什么思维?
想象 指名写想象 (字如其人)
想象林升和陆游的对话
师:陆游和林升心中都很平静,有一天他们相遇了,交流起来吧
生:同桌交流
班内交流:
指名陆游、林升代言人,师创设情境,引导:
第一组:
生1(陆游):
生2(林升):
(3次对话)
第二组:
师:陆游心怀祖国,他与林升相遇了,说到:
生3:
生4:
8.师:两首诗角度不同,但殊途同归,都表达了爱国之情。再读这首诗,能否读出反差来?
如果我读第一首你想听出什么? 生:忧虑 期盼 语气的起伏 悲伤
听林升读想听出什么? 生:担心 焦虑 讽刺
师朗读《示儿》,故意没有感情。学生评价
学生朗读《题临安邸》
师:你觉得故事应该是什么样子?
生:有感情朗读的
师:诵字会写吗? 指名到黑板上写
教师诵读《示儿》,儿啊,你想对父亲说什么? 学生不知教师意图
学生诵读《题临安邸》 教师指导“西湖歌舞几时休”读出责问、愤慨
(借助诵读体验情感,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对教师的功底要求高,对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要求很高)
三、拓展阅读 主题升华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句话和这两首之间有什么关系?
1.抄写两句话。
2.从这两句话选择恰当的句子写在诗句旁。
3.评论家:借着这两句话继续写。
(主题的升华,中心的进一步理解。)
学生三选一任务
学生展示
张立军《统编教材高年级古诗教学解析》
这两首古诗教学基于整合教学的思考,整个单元是爱国情怀的,完全不同的人产生对比阅读,《己亥杂诗》与《少年中国说》关联阅读,单元重构与整合,语文要素为结合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怀放大,要用想象与诵读实现,从中年级的具化想象到深入人物内心的想象,把情怀、情感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势和过程。结合资料是因为要以历史为境,材料结合的过程中教师的筛选到学生的转化和内化,形成入境的支架,结合资料才能有后续的情感体验,跨时空对话用想象架起一座桥梁,对话过程中掏出新生,作者的心声,心情是结论,心声是可视化的。
诵读是输出和输入的双过程,再次深刻化的认知,输出是表达情感,输入时再次深刻的过程。掏出心窝子的想象,语言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简介、解释、评论,学习任何文章是为学生提供言语活动的空间,语言发展要寻求走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间接性语言说请即可,解释型语言及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大意把握,要有个人的描述与加工。评论性语言是最高的,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评论色彩的语言有评价和论说,要有褒贬色彩,有观点,用引用,以某种语言带动学生,不进行概念化的讲述。三种语言的活动,简介性对应结合资料,解释性对应解释诗句,评论性对应感受诗人情怀。
统编教材第一年要进行解冻,解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