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好像天生就结缘,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那么,同学们能否举出有酒的相关诗句?(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刚才说出的酒诗以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最多。李白本人就是好饮、善饮的典型,有杜甫的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既是诗仙又是酒仙的李白学习他的《将进酒》。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情韵美。
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背诵诗歌。
三、背景介绍及解题:(知人论世赏诗歌)
l.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
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2.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a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在《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诗歌,把握感情)
李白的诗感情充沛,不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要求学生高声读,忘情读,畅快读。
1.学生自由读。
读 时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句的节奏,语调和情感的变化。
2.
教师指名学生据要求朗读。可单独朗诵,也可以互相配合,同时选出顾问对他组进行评价!评出最佳者!
3.教师范读。带学生入胜境
4.师生齐读。情感朗读
五.深入探究:
1.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情感?
学生答:悲伤、快乐、忧愁、无奈、愤激、狂放……
哇,这么多,确实这首诗的情感复杂且有起落,你能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一下吗?生答:诗旧开头四句写
__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__,“钟鼓”以下六句写__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__之情。
2.学生谈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一句诗并说出理由。
生1:我喜欢前四句,因为它在表达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排比、夸张、比喻、反衬、起兴等。
让学生分别具体阐述:
生1:用“君不见……君不见……”的排比句增强朗读气势;不仅如此,还写了黄河之来,势不可挡,黄河之去,一去不返的磅礴气势,语极夸张此为空间上的夸张,还有时间上的夸张,把人的一生写成朝暮之间的事,这是时间上的夸张;还有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渺小;起兴表现在以黄河之来去引出人生短暂的感慨。
不是还有“比喻”吗?生继续说,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把人生的“青春”比喻成“青丝”,"暮年”比喻成“白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生的短暂。
师补充:说得好!同样也形象表达了诗人政治上的失落感。李白25岁“辞亲去国,仗剑远游”,如今50岁了,功业未成,深感人生短促,从而引发了怀才不遇的悲伤之情。
生3:我喜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千金散尽"用夸张的修辞,“必有用”可见诗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还复来”表观出诗人高度的精神,诗人不为金钱驱使,其高尚精神令人惊叹,让人咋舌。
师补充:这也是诗人以乐观的口吻在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实际上李自离开长安后并未受重用,离京后千金也不见来,他仕途失意,生活困苦,表面的豪爽掩饰不了其怀才不遇,渴望用世的积极本质,其内心肯定是忧愁如焚。这句话本来就是仕途失意者的安慰之辞。
生4:我喜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句。“钟鼓”是击鼓作乐,“馔玉”指美味佳肴。古代,这种美味只有达官贵人享有,诗人说不足贵,说明他不羡慕此种生说,实际上是对达观贵人的蔑视,这也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最宝贵的品格。
师问:此性格在我们刚学过的哪篇文章中还流露出来过?能更深入的谈谈吗?
生5: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蔑视权贵,想长醉不醒是为了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长醉能解除忧愁吗?显然不能,李白也有诗印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他一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政泡上屡遭挫折,不愿醒来,是因为醒来了无路可走;不愿醒来也是不愿看到这个黑暗污浊的世界,不愿与奸佞小同流合污,更不愿者到前途渺茫,理想难以实现。这对积极上进的李白来说,内心是最为愤懑痛苦的。
生6:我喜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四句。
在中国史上,古圣先贤大多未实现抱负,寂寞者数不胜数,可李白唯独只提到陈王曹植,我想大概是因二人一样有才,都“饮酒不节,任性而行。”同样都遭受嫉妒,得不到君王重用吧!
师评价:说得好!同样的性情,同样的遭遇让李白想到了曹植,曹植遭遇哥哥曹丕嫉妒,得不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李白遭遇权臣嫉妒,得不到玄宗重用,有大志得不到伸展,有抱负得不到施展。诗人对曹植情有独钟,大加赞赏,有对曹植的倾慕,也有为之怀才不遇的叹惋,更有对视实遭遇的愤激和控诉,兼以自况。
生8:我喜欢“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及之后的这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