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小工

(2024-02-16 16:51:44)

当小工

 

摘自本人纪实文学《黄河的儿子》辍耕记之013

 

 

抬棺打墓建窑院  村里家家都干遍

为邻帮忙扎实干  大工高兴常夸赞

 

 那年,15岁半的我正式成为准农民后,就经常为村里家家户户帮忙干活当小工。那个时候,村里无论谁家里有事都是村人邻居义务帮忙,事主只管饭、管烟(一般隔几天要做一次四盘八碗或者是炸油饼的好饭,油饼比现在市场上卖的大得多。我一气能吃九个);但工匠是有一定工资的,而且吃饭时候是坐在比小工尊贵的位置上的。我们村里早年是两个生产队,后来人口多了,大约是1974年的时候,就分成了四个生产队。我是不管哪一个生产队的人家里有事情我都去帮忙。村人家里需要帮忙的事情很多,有娶媳妇、嫁女、小孩满月、三周年纪念,抬棺材打墓埋人,有打窑、打墙、修窑、修院、建房、箍窑,在我的印象里,全村每户家里我都帮过忙,而且都是在最出力气的岗位上。如果是白事,我就是抬棺材打墓的,打墓时,我是在墓穴下面往上撩土的,这是打墓流程里比较累的活。如果是娶媳妇、小孩满月及三周年纪念的红事,我是把厨师做下的四盘八碗往每个客人桌上送。当然不是我一个人在送。如果是娶媳妇,有时候我还去女方娘家担嫁妆,村里习惯叫搬嫁妆。如果是建房、箍窑,我就是传递土坯、和泥上泥的,这和泥的活是非常累的活,如果是给建筑物抹的最后一道泥,和泥是非常讲究的,那就更累了。大工师傅最喜欢我给他上泥。泥墙的大工站在高处的架子上,一手拿泥盘,一手拿泥抹,我在下面给他手握的泥盘上上泥,我上的泥是不多不少,上去的泥是不偏不倚,准确地落在大工伸出的泥盘上。上的艺术了,我飞速上去的锨头还会轻轻在他的泥盘上嗑出点响声。我上泥不仅准确,且能快速连贯,配合默契。大工碰上我这样上泥的小工,嘴都笑得合不拢。因为,一,轻松,二,能体现出大工干活效益高。如果是个窝囊的上泥的,要么是泥上多了,大工手腕举不动,泥就稀里哗啦掉下来,要么是上偏了,大工拿泥盘的手得迅速调整距离,接不住泥,泥又稀里哗啦掉一地,大工师傅时常气的是脸发青,甚至发怒,还没有办法,因为人家是为事主来助忙的。

 另外,我会全套打墙技术。打墙也叫版筑。说起版筑,这里要说起一个被称为圣人的平陆人,他的名字叫傅说,因为版筑技术是他发明的。

 3000多年前平陆出了一个早出生于孔子700年的圣人傅说,傅说得到圣人的称号,比孔子早了2000年,是活着时就被称为圣人的人,而且是在还未建功立业前就被称为圣人的人。孟子有言:傅说起于版筑之间。傅说正是因发明了版筑技术名扬天下的。其时的版筑技术不亚于今天飞机汽车的发明。几千年来,版筑技术为平陆人民治理黄河,治理水土流失和住宅建设立功至伟。作为平陆人,我为自己也能精通版筑技术而自豪。当然,我只是一位为村人帮忙打墙中的一员。打墙虽然是个技术活,但由于上初中期间,我们校园的围墙就是我们学生自己完成的,所以,我不用练习,直接就可以参与打墙的各个流程。从阴土、整墙基、栽夹杆、上椽、捣杵到拍光墙顶。在村里为生产队打墙不多,主要是为村人帮忙。打墙的最高技术也是最费力气的活就是在墙上捣杵。我这里要说的是,我是年轻小伙子,多数时间只能干捣杵这个最重的活;当然,耍滑之人就不一定上墙捣杵了。这捣杵技术是不敢胡吹的,每一杵下来,都要准确无误地捣在右脚尖前的一个地方,否则是会被嘲笑的,但如果砸在了脚上,就不是只被嘲笑那么简单了。技术精湛的捣杵者,不仅是技术熟练,而且必须有一定的力气,缺一不可,全套动作下来是很有艺术感和音乐感的,但终归是要被累得气喘吁吁。打墙是版筑的一种;另一种是防止耕地水土流失和整理住宅某些地方需要用麦秆和木椽结合的那一种。这些活对我而言都是很简单的事情。

 当年,我给每一家人帮忙的时候,都是实打实地帮忙,不走空过场,不应卯,主家的活需要干五天我就干五天,需要干半个月,我就干半个月。当然这是要影响自己挣工分的。那个时候,我还会打土坯,土坯的用途非广泛:盖房、箍窑、盘锅灶、垒墙、垒猪羊圈。我打土坯主要是为自己箍窑用。多数人开始学习打土坯的时候,都会因地基不牢固、不平整、土坯摆放不端正而整体坍塌。而我是从来就没有塌过,因为我除过能把地基整平外,主要是摆放的土坯之间不留缝隙。村人看见我的土坯歪了,就喊叫:不敢再往高放了,快塌了啊!他们不知道我摆放的土坯之间没有缝隙,根本就塌不了。土坯之间留缝隙主要是为了风干得快,而我认为,天气炎热,没有缝隙也一样干得快。我打土坯的速度也还是可以的,晚上借着月光也能加班打一二百多。那年我家箍的三孔窑用于卷窑洞的土坯(梯形土坯,俗称角斜土坯)主要我们自己打的,特别结实,边沿锋利割手,比同样大小的土坯重量重。正常箍窑洞的流程是在卷窑洞土坯之外还要用方土坯立滚一圈,平披两层,而大工师傅说我们的窑洞不需滚一圈和只披一圈半就行了,这样会节约一半的土坯和节约不少劳动量。我们也确实打土坯打累了打不动了,又出不起钱让别人打。我们箍的窑因没有钱买水泥,窑顶没有防水硬化。后来村里不少人家箍的窑,因为见我们的窑顶没有做防水处理,而且没有滚一层和披完两层,历经大雨都没有出问题,他们也就没有做防水处理,他们还认为他们起码比我们的还多滚了一层土坯,但想不通的是我们的安然无恙,他们的窑顶却被雨水淋透塌了窟窿,用村人幽默的话说就是塌了个锅灶。他们不知道我们打的角斜土坯超常结实 是我们自己亲手打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当小工
后一篇:[转载]赏春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