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奋斗之路(141)
物质财富虽不济,精神财富却富有。
荣获中国园艺界,二位恩师鼎力助。
一天,昌黎果树研究所里一群1973年插场的知青聚集在一起,议论起这些年来每个人的兴衰,大家都伤感地说:“这些年来就属你最倒霉,就剩你了。”这话不无道理,所内一同插场来的知青,除了仍在果树队工作的以外,凡是在行政科室工作的,现在大都混上个中层领导,凡是取得了大专学历的,基本上也都在1993年获得了中级职称——助理研究员。二者都没混上的,也都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了满意的住宅,可我却一无所获。
在同龄人中,经济上较有实力的,大部分人都投资五、六万元自建起北京平式的住宅,钢筋水泥结构,内装修的豪华、气派,一个赛着一个,令人惊叹不已。参观者进入他们的住宅,顿时目不暇接,大饱眼福。经济条件差一点的,也都住进了新落成的75平方米的集资住宅楼,内装修也颇讲究。
我不否认:由于多年来赡养年迈的公婆、抚养小姑并治疗她严重的癫痫病,我家经济上一直处于十分拮据的境地。我也承认在如今的时代,贫困并不光荣,而且被一些人瞧不起。但是我觉得自己仍有值得自豪之处,那些搬进新宅的同龄人,他(她)们哪里知道,我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别人谁也不曾得到的。我得到了中国园艺界两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刘恩晨和张艳老师的理解、帮助、支持与鼓励,这是人世间最博大、无私、真诚的善心壮举,令死神止步,令苍天动容!说实在话;没有《北方园艺》,没有刘恩晨、张艳老师的鼎力相助,就不会有我走出低谷的未来。
我1997年7月20日曾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家庭生活指南》杂志社投稿弘扬刘恩晨、张艳二位老师的善心壮举,题目是《来自冰城的春风》,但是本文未能发表。
我最后一次接到张艳老师的来信是2005年9月,我寄到她卖农药的门市部的回信被打回来了,可能是她的门市部搬家了,从此我们就失去了联系。尽管我与二位老师失去联系,但是我至今仍铭记刘恩晨、张艳二位老师在我最艰难、最困窘的时刻向我伸出的援助之手,我永远感谢二位恩师成人之美的善心壮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