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08月20日

(2022-08-20 07:55:30)

穿越世纪的感动

 

在山西南大门这一湾黄河水岸边,虽有遥望蓝天碧水、天水一色的惬意,却因是簸箕掌般的盆地,每每夏季,会格外的酷热难耐。望着窗外被阳光照耀的如冒青烟的地面和卷曲无力的禾苗,加之室内30的燥热,不由心生焦躁。然而,一组穿越千里河山的信息,却让我顷刻忘记了炎热带来的不快!这一信息让我的思绪骤然穿越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叶......

1976年夏末的一天,正在生产队大田里干活的我,听到村高音喇叭呼喊我快到大队部去。我在地头哗哗流淌的清水里洗去满脸的暑热,便紧迈大步赶到大队部只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廉真,文化馆馆长王安溟,文化馆辅导我们学画的副馆长吴梦琳老师和几个陌生人在聊天。吴梦琳老师给我介绍说,他们陪同山西大学美术系教授赵球和他的几个学生专程来小涧北村了解我的情况。和他们一一握手后心想,这么炎热的天气,在黄河水上涨的季节,县城到小涧北村要翻越韩、上岭两架大沟,下一个蜿蜒的长坡,还得坐小船过盘南涧河,走过三湾村的黄河大水湾,再穿过两个村子,一个来回步行差不多80里路程。一位大学教授为事业能如此吃苦,真令人感动。我看了他们一路的写生画,印象深刻的是过盘南涧河的写生画。他们也看了我的画作。记得赵球的学生看了我速写的寨头村高架水渠和下面干活人群的写生,惊奇地问我说:这真是你画的?

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炎热,不辞劳苦来到我村见我呢?我在2019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黄河的儿子》一书里有诗为证:热血青年有志愿村中办起美术班。县上领导来支援山大美系莅参观。

此说的是,1975年9月,我参加了平陆县文化馆在贤良村举办的一个月美术培训班,美术班的名称是“平陆县农民业余美术大学”。学习结束后,学员们基本上都不再练习了。我却是速写夹从不离身:锄地时,我就锄得快点,然后再回过身画我身后的社员们,或者是锄得慢点,在他们的身后画他们;干活中间休息了,我就画打扑克、抽烟、说话的人们;收工了,就画走在我前面的人、牲口;去中条山植树造林,我也是一路不停地写生......反正是走到哪里画到那里,可以说,只有吃饭和睡觉的时候才会离开画笔,除此之外,画不离手,手不离画,一刻不停地“扑捉”一个个“镜头”

那个年月,全国工农兵拿起画笔学画作画风起云涌,著名的有上海、阳泉、旅大工人画,户县农民画、昔阳县农民画。我那时在地区文化局的组织下,第一次走进省城太原,参观了昔阳县农民画展、阳泉市工人画展。   

1976年夏季,我争得村委的支持,在村里办起了画画培训班开始参加美术班的有7名学员,为了把他们巩固下来,并通过他们带来更多的学员,由大队给每人出一天工分和五毛钱补助,我带着他们翻沟越岭步行到县文化馆参观学习,开阔眼界。王安溟馆长给学员们做了打气鼓劲讲话动员。回来的路上,他们摩拳擦掌,热情很高。我顺势要求他们每人给美术班带来1-2名学员。在他们的复制下,美术班由7人变成了14人,后来增加到近30余人村里一些喜欢画画的成年男女也主动来参加写生练习。为了实现学习生产两不误,我组织学员到四个生产队边画边劳动。各生产队长高兴地给我们送水送西瓜。

我的学班还配合村里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活动有了好人好事和不良风气我们也以漫画的形式张贴宣传。

“全民大突击,苦战三昼夜,男人800斤,女人超500。每队割草13万,实现队积粪万担。”这是在全公社积肥总动员战役中,我们在村里最显眼的位置出的全村积肥总动员专栏里的口号,再上铡草机铡草的热闹场面,为全村积肥战役起到了推波助澜,振奋精神的作用。全公社的积肥战役动员口号是:“全党全民总动员,大打积肥大汇战。拼命苦战五昼夜,实现人均百担粪。”种庄稼,农家肥确实非常重要。这么多年来基本上用化肥代替了农家肥,但地里长出来的东西都不是真正的味道。

“手艺人有手艺,手艺应当为集体;反对误工捞现钱,磨洋工的要批判。”这是对一些五匠六艺不参加集体劳动只顾自己挣钱的社员的漫画宣传。这些人看了漫画后还真地放弃了自己的行为。你说,大家都在一个生产队,你捞钱去了,这地里的活让谁干?

学习班开始后,文化馆吴梦琳老师在这里具体进行了安排指导。文化馆王安溟馆长有腿疾行走困难,县宣传部刘部长身体发胖不便远行,但他们骑着自行车,冒着炎热,翻沟越岭来到村里和村干部交流座谈,看望学员。

也就是那个时候,山西大学美术系教授赵球带着他的学生一路步行写生,翻沟过河、来到小涧北村参观考察。他们看了我的作品,觉得作品出自一个短期训练班学员之手有点不可思议。说实话,我也认为我那个时候进步神速。我还在张店职业学校为全班学生作人物写生范。后来,我也偶尔创作发表些漫画。

多年之后,调回山西省文联的吴梦琳老师一直惋惜地说:“那个时候,你的家境太困难,没有条件供你去山大深造,真是太可惜了,而且你的文笔还这么好。”

到此,我也该说明究竟是一条什么信息,让我如此激动!

 因为我收到在太原工作的当年的画友谭政委发来的三幅图片,还发有文字:赵球:七六年得稿于平陆小涧北!八零年重写。问我有印象没有。我仔细看了三幅图片,立即回复说:“不是有无印象,是我根本就不知道赵球教授那时候发表了题字‘得稿于小涧北’的作品这也证实了我在我出版的《黄河的儿子》书中记载赵球教授当年去见我是真实的。”我问这是在哪儿发现的?老友说是在太原开化寺发现的。先是看到杂志上有现任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董其中发表的《风格·流派·民族性》文章,然后看到赵球教授题字取材于小涧北的画作,就花钱“收购”了这本杂志。我激动地说“赵球教授记载小涧北之行的画作发表后,跨越39年,现身在开化寺,而且,还就只有这一本,还恰恰被你发现‘收购’了回来,这也太巧妙太神奇了!若不是被你发现,我可能永远不知道赵球教授发表有题字小涧北的平陆山水画作品。实乃是生命中若有天意,两条平行线也会相交。

老友发来的三幅图,一幅是1983年《山西美术》杂志第一期封面;一幅是本期杂志发表的现任山西省美术家协主席王学辉创作的《晚年》工笔画;一幅是赵球教授画的平陆黄河山水画,画的题目是《黄河滩》,画面上的题字是用繁体字写的:“七六年得稿于平陆小涧北,八零年重写”。画面是那个年月黄河水上涨时候的盘南涧河。河的对面是龙门关山头。人们过盘南涧河要从那个位置上船。那些年,黄河水上涨的幅度很大,船泊的那个地方,河水紧挨龙门山脚下悬空的小路,若不小心就会滑落随风涟漪的河水里。接着那个位置的画面是宽阔的黄河水域依偎着三湾山根和三湾尽头的西湾山梁,山梁的那边就是小涧北。整个画面辽阔大美,如有清风拂面,还原了那时候盘南村临河边的景色和三湾黄河水域的原貌。只是当年盘南涧河的小船已被现在的盘南涧桥代替省道黄河扶贫旅游路早已从三湾村经过每年冬季,三湾已成了上万只天鹅撒欢的栖息之地,成为游人纷至的大天鹅故乡。赵球教授若现在去小涧北村,无需像从前那样爬山涉水几个小时之遥,开车不到18分钟即可到达;若在黄河水上涨的冬季经过三湾,碧水蓝天之间上万只翩翩起舞的天鹅足以让他创作出更美的画作

赵球教授现在是山西山水画名誉会长,已86岁的他,也许还能到平陆故地重游。届时,我亦可为赵老作全程导游!    2022/7/15

发表于2022年7月29日《山西农民报》乡土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