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土中国》导读资料

(2019-12-09 17:56:31)
分类: 《乡土中国》教研资料集

《乡土中国》导读资料

一、作品简介

《乡土中国》出版于1947年,全书只有几万字,但是里面的思想内容却是博大精深的。它所提出的许多概念都具有开创性,例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诸多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的概念,成为后来学者讨论中国乡村社会的工具。
    全书由14篇散文式的学术随笔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以及本色。
    在风格上,《乡土中国》具有雅俗兼具的特点。该书读起来通俗易懂的原因在于:在研究方法上,费孝通先生主要是对以往的实地调查进行总结和梳理、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的乡土社会进行分析研究在文字方面,该书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具有大家风范。而该书让学生觉得雅致精深主要是因为费孝通先生引用了儒家的“人伦”等思想内容,又运用了历史的分析方法等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文化。

 

二、作者简介

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位获得国际人类学最高学术荣誉赫胥黎奖的中国学者。
    费孝通出生在江苏吴江的一个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受过中式和西式两种教育的知识分子,因此,他的成长过程中自然也受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求学生涯中,他曾师从中外社会学界的几位大师级人物,接受了当时社会学和人类学非常系统而先进的学术训练。1939年,费孝通博士毕业,他的博士论文被誉为“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刚拿到伦敦大学博士学位,费孝通就匆匆启程,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加入他的老师吴文藻创办的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从此开始了他的知识救国之路。他将实地调查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套先进而有特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1948年,他出版《乡土中国》等书,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被称为“中国杰出的社会学教授和中国最深刻的政治评论家之一”。《乡土中国》一书就是费孝通根据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部分讲稿整理而成的。

 

、阅读方法

一般说来,学术类著作具有明确的研究范围、严谨的思维逻辑核心的理论概念,甚至还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我们不妨设定“探究逻辑”“理解概念”赏读质疑”等阅读过程或环节,并采用如下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一)图图画画:从结构“进入”
    1.思维导图法。阅读学术类著作,同学们应该关注其行文的逻辑性。同学们应该理清句间关系、段落间关系把握篇章的逻辑结构以及篇章间的逻辑联系。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展开这一环节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还可以提升阅读效率。例如:

    2.符号法。《乡土中国》中的很多调查和描述,容易让我们被其中的调查材料等吸引,从而忘记其中的观点,忽略文本的论证逻辑。所以我们可以先采用速读浏览的阅读方法,运用三角形、正方形、菱形、圆形、单直线、双直线波浪线虚线、疑问号、感叹号等圈画各篇章的观点句、难懂句,对全书进行粗略的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并根据阅读情况确定精读细读的重点、难点。

(二)比比写写由概念深入
      1.圈点批注笔记法《乡土中国》是由作者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组成的在书写的同时作者对若干概念的界定有所忽视所以我们在理解概念时可以聚焦观点句所引用的材料等并运用眉批旁批、尾批等批注笔记法进行圈点批注。例如: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论点句)
  “从基层上看去”,言下之意,“乡土性”只是中国社会的整体特征的一部分,并且乡土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而言,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乡村社会而言。
  批注:可见,从空间上看,“乡土社会”不仅包括农村。
  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体上说这是乡社会的特征之一(引用材料)
  批注:此则材料是为了证明“乡土社会”具有不流动性。
  2.比较阅读法。比较研究是《乡土中国》的一大特色。该书中有诸多对比概念。例如:“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等等。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采用“列表”“思维导图”等方法将对比概念的各个方面进行梳理比较,这有利于同学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概念。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们在理解对比概念时,不应该只比较对比概念的差异点,也应该思考它们的相同点。

(三)想想辩辩:由质疑“走出”

读学术类著作,同学们既要感受作者的论述逻辑,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与文本对话,敢于质疑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论证逻辑。
  1.判断推理法。《乡土中国》中,作者通过调查和观察提炼出一些概念。作者通过广西瑶山等地调查的事实总结出: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看,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那么,为什么还有"凿壁借光”的故事呢?为什么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呢?在阅读学术类著作时,同学们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和生活实际,应该思考判断作者引用的材料是否能有效证明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推理是否存在逻辑错误。

2.演讲辩论法。读书要脑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阅读学术类著作,通过演讲辩论等“口到”方式,与文本对话、与其他阅读者对话,也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可以让我们获得阅读的乐趣,提升思维的品质。
   3.撰写读书报告法。同学们可以运用梳理总结原书内容、书写阅读心得、阐述新的观点态度等多种方式撰写读书报告,与文本互动,与同学、老师交流。

内容概要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1《乡土本色》。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2《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说明了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3《差序格局》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

4《家族》《男女有别》。这两篇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沿着父系这一方面扩大。当其扩大成为氏族和部落时,其功能显然不只于生育,而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在中国的乡土社会,家是个连绵延续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所以,对于两性之间的感情,中国人就矜持和保留得多,纪律排斥了私情,这在“男女有别”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浮士德式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容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害怕旧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乡土社会是阿渡罗式的文化观,男女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这便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即干脆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5《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冶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这也正是讼师在乡土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原因。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下,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体平等主义的。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6《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讲的是四种权力。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该书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三篇中分别加以阐述。费孝通认为社会权力共有四种形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在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四是在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以上资料来自吴泓工作室及百度百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