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故乡耀州药王山,唐代称磬玉山,宋、金、元、明各代均称五台山,明隆庆六年(1572年)孙思邈著《千金要方》等药书被刻碑五通置于山上,从此通称药王山。现山上有历代碑刻一百余通,另有隋唐石窟七龛、北魏至唐造像碑多通以及元代庙宇等。









#药王山碑林探秘#
药王山碑林傍崖临谷,雄踞于山巅,古柏森森,幽谧静寂,整座屋宇掩映于绿树丛中,这里原是废弃的古集禖宫遗址。一条石阶直上直下,通达其门,登临如行天梯。步入殿内,迎面是一座青石牌坊,牌坊左右设台阶可供上下,回廊式建筑结构。
药王山碑林现藏北魏至隋唐时期珍贵碑石数十余通,属国内馆藏魏碑最多之处。其中不乏碑石中的珍品,尤其是有被称为“魏碑三宝”的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造像碑和张僧妙法师碑,位居在正厅正中C位。
魏文朗佛道造像碑,1934年出土,青石质,四面造像。
姚伯多造像碑,与其他碑石的灰白色相比,它通身被拓打得乌黑发亮,一眼就能从众多的碑石中望见。这是史上最早的一块有明确记载的佛道同祀碑,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所刻。供养人姚氏兄弟是内迁的羌族,其部族曾以渭北这一带为基,杀苻坚,取长安,建立后秦,姚伯多是部族道教的首领。该碑四面皆刻有文字,多达1200余字。原来,中国古代石碑文字与雕刻大多不是出于一人之手,一般先由文字作者拟文,再由刻者临摹刻就。而此碑却是姚伯多兄弟直接刻字于碑上,刻写不拘成法,信手而成。碑面亦未打磨,虽坑坑凹凹,然古拙质朴,字形修短欹正不一。从结字特点上看,是一种罕见的楷书,人称“孩儿体”,是我国书法由隶向楷演变的实物佐证。碑面图画寥寥数笔,绝无故意造作之势,人物栩栩如生。观赏此碑,眼前似乎晃动着姚氏兄弟举刀刻石的身影,耳畔仿佛回响起雕刀凿石的叮铛声。
张僧妙法师碑于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所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土于耀县文家堡崇庆寺遗址。蟠首方座,上有圭额,碑文楷书,共1038字,以书法健美而著称于世。
其他,石刻之瑰宝还有《仇臣生造像碑》、《青龙魏碑》、《张七线刻图碑》等,属国内罕见,药王山碑林被誉为“历史艺术的灿烂明珠”,的确名付其实!
站在药王山碑林通通碑石前,历史似乎穿越到了早已逝去的岁月,一下子拉近了古人和我的距离,我们拱手致安,我们促膝相谈,我笑彼笑,彼叹我亦叹,对话开诚布公,毫无芥蒂,谁又能说这通通冰凉的碑石没有生命呢?









#药王山摩崖石刻#
药王山石刻是摩崖造像,在北峰峰顶,分布在东西跨度约20多米的崖面上,现存8个洞窟,二三十个大小佛龛,共45尊造像,含关帝庙石刻(清代)。
药王山石刻不是开凿于同一时代,因此在布局上没有统一的规划。其分布可以大致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在年代上这三个区域也是依次从早到晚。最早的开凿于北周或隋初,最晚的到明,以唐代的为最多。
造像中其中一尊金代花冠菩萨,当地俗称“摸摸佛”,相传抚摸其身上某部位,便可祛除自身同一部位疾病,于是老妪病汉,大男小女,争相抚摸。这么多人的手汗油渍,直把红色崖石雕刻的造像变成了黑光锃亮,其他几尊造像也跟着变了色。虽说药王山石刻已被保护在了室内,再也不虞风化之患,但这刷了一身漆似的黑亮也着实不好看。
从东到西一趟下来,药王山石刻的精彩已牢牢铭刻于心。堂堂国一,绝非浪得虚名。









延昌寺石佛塔,方形十层楼阁式石塔,由整块青石雕成,北朝晚期造像特点。佛塔一般都是奇数,而此塔为偶数,不知何故?






药王山石棺于1985年出土于南庵静明宫院内,现置金殿内。棺体较小,须弥座,均为磬玉石。造型精巧,线条流畅,图案优美,雕造华丽,是一件稀有的石棺珍品。唐代石棺不是尸棺,而是唐代僧人的骨灰棺或套棺,石棺上有唐代佛教,雕刻,绘画珍贵实物。






马槽摩崖造像,属药王山地域范围内,算是一处离西安城北最近的北朝摩崖造像。自然风化,已使之面目全非。成住坏灭,真是宇宙的规律。






令狐德棻(583-666),宜州华原(今耀州)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著名史学家,博涉文史,历高祖、太宗、高宗三朝达40余年。一生从事史学著作,凡国家有所修撰,无不参与。除独立主编《周书》外,也参与编撰《艺文类聚》、《五代史志》、《大唐仪礼》、《氏族志》、《太宗实录》、《高宗实录》等10余种史书。
令狐德棻墓址在耀县寺沟乡杨家河村西,墓呈圆丘状,墓前原有神道石刻、神道碑,现已失佚。墓东南方向几百米农田中,有其父令狐熙墓,并存有唐贞观十一年(637)款立初唐石碑一通,露出地面1米余,碑首六螭下垂,圭额。碑阳额题篆书“隋故桂州总管武康郡公(令狐熙)之碑”,保存完好。文革中,早已把两座墓扒光,唯有空冢两座。






二刷千年炉火耀州窑









林徽因,如莲般旷世奇女,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带着对林徽因的敬慕之情,走进深藏在耀州区小巷里的一方小小古建筑院落,这里是林徽因、梁思成北上耀县考察药王庙时所居住的地方。小院安静惬意,古色古香,有种岁月静好的奇妙感触。









铜川市耀州区御史坊,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为旌表崇祯年间南京浙江道监察御史左史和其子巡按直隶屯田马政监察御史左佩玹建在府前的装饰性建筑,是国内罕见的“父子御史”牌坊。四柱三门五楼式石雕牌坊,全部构件采用磬玉石材,精雕细刻而成。









李家祠堂,在耀州御史坊对面的巷子里。李家,据说是清代晚期耀州城内富商。如今李家祠堂几近废弃,在清风雨飘摇中亟待修缮。









耀州城北步寿原下的半坡之上的神德寺塔,是耀州最古老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只能确认建于宋代。因该塔位于原耀县县城,故又名为“耀县塔”。在茫茫夜色中的公路边遥望这座古塔。




10.2
北周,南湾摩崖造像
路过,匆匆……






宜君金锁关,道边两山对峙,形成关隘要塞,西侧城墙上镶嵌的清代石刻大字“六郎雄关”赫然醒目。这里是淌泥河与柳林河的两河交汇处,是东马栏山、西仲家山、北女回山三山鼎立之地,为神水峡谷天险绝壁,是关中的北大门—“榆塞秦关襟喉要地”,有着“金锁天堑,鹰鹤难飞”之说,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传说忠烈门里面就是当年杨六郎屯兵守关之处。杨六郎的骑马塑像面北,似乎正严阵以待,保卫疆土。






沿210国道过金锁关,可见路旁飞檐楼阁,此处淌泥河摩崖造像,开凿于唐代,砂岩崖壁下并列3个拱形龛,北龛为一佛,其余为一佛二菩萨。石刻简洁大气,造像体态健硕,神态端庄。









关地坪摩崖造像@宜君县雷塬关地坪村。现存唐代造像龛三个,人物造型各异,体态丰富,线条优美;以及明代石窟一座,石窟基座上的花纹清晰可见。









咀头摩崖造像@宜君县西村乡许庄村,北魏时期,自西向东共四龛,在距地面约6-8米的石崖上。隔水遥望,1号龛为结跏趺坐于束腰形座上的单体造像。2号龛为千佛造像,仅存3排造像。3号和4号龛均为一佛二弟子。除个别体型较小的千佛类造像外,大多数风化严重。






10.3
北魏花石崖石窟,共三窟,形制大致相同,窟内三壁均是一佛二菩萨造像,但风化较严重,很多石像已面目全非。
着重看点:一号窟和二号窟力士之间雕凿的礼佛图;三号窟门两侧姿态夸张的力士;三号窟拱门上的若干供养人,经密码破译,皆为彭氏家族人;三号窟左侧佛左耳一侧姿态优美生动的一个浮雕飞天。









#公路边惊艳的彭村石窟#
北周时期的彭村石窟,在公路边,共三窟。
一窟距地面约两米余,窟内无造像,正壁残留一圆形桩孔。
二窟,在一岩石上,平面穹窿顶方形窟,窟顶残损。正壁正中方形浅龛,桃形龛楣,内雕一结跏跌坐造像,模糊不清,两侧圆拱形浅龛,桃形龛楣,内各雕一菩萨立像。龛下部一长方形浅龛内雕十余身供养人立像。左右壁中间一圆拱型浅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造像。右壁佛座下有一小龛,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二供养人,左壁下一长方形浅龛内雕供养人七尊。龛楣和左右壁上部浮雕共二十身“棉袄”飞天,身体微曲,双手合什举于胸前。
三窟在一天然崖壁上,正壁正中造像风化不存,下部有一长方形浅龛,雕有供养人造像,仅存轮廓。左右两侧各雕一五层造像塔,仅存轮廓。在转角处有一桃叶型浅龛,内雕一结跏跌坐造像,造像颈长高肉髻。
公路边偶得的惊艳,美爆~









站在公路旁,远眺黄陵县寺湾悬崖上的一个北周石窟。






香坊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在陈家山崖壁上,现存1个洞窟、1尊摩崖大佛。大佛沉着持重,含蓄内敛,气质浑厚。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寻幽访古正当时
野趣怡情酿时光
古韵盎然隐历史
怡然自乐静淡泊






听一曲安塞民歌
咥一碗地椒羊肉
手拿羊肉怀揣面
跟上哥哥走陕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