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墨菲定律》:自重感效应

(2020-05-18 23:48:11)
标签:

杂谈

《墨菲定律》(张文成著)第七章——阅读心得


第七章  自重感效应:成为社交达人的心理学技巧

第一篇 自重感效应:让人觉得自己重要,这很重要

弗洛伊德说:“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两个,一个是性需求,一个是被当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渴望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当我们认同了这一渴望,便能获得别人的喜爱和认同,所得的回报,也将远远大于“满足他人的自重感”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

马斯洛需求理论说一个人最高级的需求是自我实现,比自我实现低一级的需求是被尊重的需求。好多心理学家都在强调“尊重别人”的重要性,不管是要学会去赞美别人也好,还是理解别人也好,尊重别人都是我们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我们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诀窍。

第二篇 相悦法则:我喜欢你因为你喜欢我

相悦法则:因为你喜欢我,所以我也喜欢你;如果你厌恶我,那我肯定也会厌恶你。

这个法则真是太熟悉了:你尊重我,那我肯定也尊重你;你拿我当回事,我肯定也重视你;你对我好,我必然会对你更好。感情的付出与收获都是相互的,这条法则在年轻男女恋爱中也经常出现,很多女生往往都是因为男生的喜欢,自己才慢慢喜欢这个男生的。不过,这条法则貌似在亲人父母子女之间体现的不太好。

第三篇 阿伦森效应:我们厌恶那些带给我们挫败感的人

阿伦森效应:从倍加褒奖到小的奖赏,乃至不再奖赏,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而这种递增的挫折感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反感。

这条法则对于销售人员来讲真的是太重要了,对我们其实也是有启发的。我们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不应该一次性把话说得太满,我们应该一层一层的表达出自己的友好,慢慢地增进与别人之间的感情。要时刻给别人一种我们一直在做一些对他有利的感觉,这样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

第四篇 多看效应:提高曝光度,提升好感度

多看效应:只要多看到不熟悉的事物,人们对该事物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没有看到的事物。也叫做曝光效应。

明星想要出名,提高曝光率就是一个首要前提。朋友之间,常年不见面,再好的关系也会慢慢疏远;恋人之间,异地恋要想成功,需要两个人都有坚强的毅力才可以,或者增加见面的次数。但多看效应也要适可而止,要控制好这之间的尺寸,过犹不及,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五篇 改宗效应:想讨人喜欢?那就反驳他吧

改宗效应:人们喜爱那些被自己说服的人更甚于那些一向符合自己观点的人。显然,人们通过和某人辩论,使某人改变观点,从而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这条也是自重感效应的另一种体现,毕竟每个人都愿意让别人肯定自己、夸赞自己。汽车销售员的案例倒是给了我一些启发,当我们与自己客户意见相左时,应该怎么办。我们在客户面前既不能一点儿自己的想法也没有,也不能完全听不进去客户的意见。最好的选择就是先反对客户,再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客户意见的认同和接受。

第六篇 出丑效应: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

出丑效应,又称犯错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仰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而最讨人喜欢的人物往往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

作为老师的我,对于这条法则真是太有体会了。在学生面前,保持权威是必须的,但偶尔犯一些可爱的小错误,会让学生更喜欢、更接受。别的不说,单说德云社的相声现场,如此火爆,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商演完美无缺,相反几乎每次演出,他们都会出现“舞台事故”,但正是因为这样,反而笑料更足,观众更捧。为什么会这样?可能大概就是因为这才更像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吧,没有那么多的被设计感。
















第七章 自重感效应:成为社交达人的心理学技巧

自重感效应:让人觉得自己重要,这很重要


“自重感效应”源于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曾说:“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两个,一个是性需求,一个是被当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也曾说过:“自重的欲望,是人们天性中最急切的要求。”

后来,这一理论被著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发扬光大,进而成为“卡耐基人际沟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在卡耐基的《人际交往的艺术》主题演讲中,他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20世纪40年代,美国警察总监马罗尼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些年轻的犯人在被捕后的第一个要求并不是见律师,而是阅读那些把他们写成“英雄”的街头小报。当看到自己的照片和爱因斯坦、托斯加尼或者罗斯福等名人占据了同样的篇幅时,他们甚至会忘记自己马上要被处决的事实。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和尊重。这是所有人的共同需求,这种需求就是“自重感”。人们总是极度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卡耐基的理论中,“满足他人的自重感”是一种重要手段。让他人自重感得到极大满足后,他人自然也会反过来认同我们。

自重感的呈现方式因人而异,但是依然有一些规律可循,最重要的一点是获取他人的认同,而最重要的一种认同方式就是主动赞美他人。

胶卷的发明者、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有一个亲密好友,叫艾达逊。他们结为挚友是源自一桩生意。当时,伊斯曼正打算建造一座剧场用以纪念他的母亲,而艾达逊则希望能承办该剧场里的座椅项目。于是,艾达逊便通过剧场建筑师的介绍去拜访伊斯曼。

那时候,伊斯曼并不认识艾达逊,建筑师告诫他,伊斯曼非常忙,如果艾达逊在五分钟内还没能把事情说清楚,那就别想做成这笔生意了。因为伊斯曼脾气非常大,绝大多数业务员都被要求迅速说明来意,然后马上离开他的办公室。

艾达逊得知这一点后,确实也打算这么做。但是,当他走进伊斯曼的办公室的时候,突然鬼使神差地冒出了一句:“伊斯曼先生,我很羡慕您有这样美轮美奂的办公室。如果我也有一间像您这样的办公室,那么,工作时一定很愉快。老实说,我从事室内家具制作多年,却从没有见过这样漂亮的办公室。”

艾达逊的这个开场白让伊斯曼有些出乎意料,他从文件堆里抬起头说:“谢谢提醒,我都差不多忽略了这一点。当初,这间办公室布置好后,我确实非常喜欢,只是现在太忙了,很少注意到它了。”

艾达逊接着又摸了摸办公室的壁板,说:“这是英国橡木吗?它和意大利橡木的品质稍有不同。”

“是的,这是进口的英国橡木,是一位专门研究橡木的朋友专门替我挑选的。”伊斯曼对这个话题似乎很感兴趣,站起身来陪着艾达逊参观了办公室的室内陈设,甚至还饶有兴致地讲述起他幼年时的贫苦生活。

艾达逊上午10:15分进入伊斯曼的办公室,然而,一两个小时过去了,他们仍然在热切地交谈,而且根本没提到承包座椅项目的事情。

而最后,艾达逊得到了这个价值九万美元的合同。而且,从那时候开始直到伊斯曼去世,他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友谊。

艾达逊通过他独特的方式,满足了伊斯曼的自重感。他先是称赞了伊斯曼的办公室,这是一种直接的赞美;然后又聊起了壁板,而这正是伊斯曼的得意之处;接下来,又聊到伊斯曼的发家史……在这些话题上,艾达逊虽然没有继续直接赞美,但是,通过多次提及伊斯曼感兴趣并且颇为自得的话题,间接地赞美了他,也让伊斯曼的自重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当然,艾达逊因此得到的回报也是惊人的。

在人们的社交行为中,“满足他人的自重感”是一项重要原则,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渴望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当我们认同了这一渴望,便能获得别人的喜爱和认同,所得到的回报,也将远远大于“满足他人的自重感”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

(本章完)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一、墨菲定律不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一种数学推理,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亦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原文为: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二、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Northcote Parkinson)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三、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Laurence Peter)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

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原理道破了所有阶层制度之谜。

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