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人物志》:知人识人选人用人(七缪之一)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 |
【原文】七缪:一曰察誉有偏颇之谬;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三曰度心有小大之误;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
【译文】识人有七种谬误:一是对传闻的误导有偏听偏信的错误;二是待人接物被个人的好恶迷惑;三是惴度人的志向大小出现误差;四是欣赏人物的才质有早晚的疑惑(只识早智而速成者而不识晚智而晚成者);五是有只赏识与自己材质同类的人的嫌疑;六是有以地位财富论才能的诡辩;七是观察奇异之人时有“尤妙”(大智若愚)与“尤虚”(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的判断失误。
【原文】夫采访之要,不在多少。然征质不明者,信耳而不敢信目。故人以为是,则心随而明之;人以为非,则意转而化之。虽无所嫌,意若不疑。且人察物,亦自有误。爱憎兼之,其情方原,不畅其本,胡可必信?是故知人者,以目正耳;不知人者,以耳败目。故州闾之士,皆誉皆毁,未可为正也。交游之人,誉不三周,未必信是也。
【译文】采人之言及访人之事的要点,不在于收集的信息的多与少。然而对人内在与外表认识不清楚,往往是只相信传闻而不敢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因此大家都认为好的,自己的想法就会跟随而确认是好的;大家都认为不好的,自己的意见也就跟着转化认为不好。表面上觉得丝毫不受影响,心意好似也无所疑虑。况且人观察事物,自然也存在偏差。兼有爱(会赞誉)和憎(会抵毁)的主观意识,这是人之常情;如果不经过认真查证其本质,传闻怎么可以全部相信呢?因此善于鉴识人的人,是用眼见的事实纠正传闻的不实部分;不善于鉴识人的人,是以传闻败坏了眼见的事实。所以当地的所有人,都赞誉的或者都抵毁的,不能代表真实的情况。在人际交往中,名誉没有经过反复查证,是不能完全相信的。
【原文】夫实厚之士,交游之间,必每所在肩称,上等援之,下等推之。苟不能周,必有咎毁。故偏上失下,则其终有毁;偏下失上,则其进不杰。故诚能三周,则为国所利,此正直之交也。故皆合而是,亦有违比;皆合而非,或在其中。若有奇异之材,则非众所见。而耳所听采,以多为信,是缪于所誉者也。
【译文】言行一致的忠厚的人,在与人交往游学时,不管何时何地都与自己的职位相称,这样领导会提拔他,群众会推荐他。如果相处交往时不能周到全面,必然会有一些批评和毁谤。因此只顾奉承上级而不关心下属,则最终得到只有毁谤;只会拉拢群众(结党营私)而失去上级的支持,则其仕途前程不会突出。因此言行一致才能经得起反复查证,就可以成为有利于国家的人才,这是正直之士和别人交往时的方法。所以大家都认为某人好,也存在不一定真好;大家都认为某人不好,或许其中有中正的。如果遇到有些奇特的人才,则不是一般人能看出来的。通过四处打听所采纳的传闻,往往只是听取多数人的意见就会相信,这是不能正确对待传闻导致的识人误区。
【原文】夫爱善疾恶,人情所常。苟不明质,或疏善,善非。何以论之?夫善非者,虽非犹有所是。以其所是,顺己所长,则不自觉情通意亲,忽忘其恶。善人虽善,犹有所乏。以其所乏,不明己长,以其所长,轻己所短,则不自知志乖气违,忽忘其善。是惑于爱恶者也。
【译文】一般人都嘉爱善良而厌恶邪恶,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没有清楚了解人的特质,往往会出现疏远善人,善待恶人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善待邪恶的人,因其有多恶也有值得肯定的优点,只要凭借其优点,刚好顺应了自己的长处,就会不由自主的感觉情感相通、心意相亲,暂时忘掉他的邪恶。善良的人虽有百善,也有其不足之处。以其不足之处,认识不到自己的长处,又用他的所长,轻视自己的短处,就会不由自主地认为他志向乖僻而不和气,暂时忘掉他的善良。这就是凭喜爱和厌恶鉴识人所产生的迷惑。
【原文】夫精欲深微,质欲懿重,志欲弘大,心欲嗛小。精微所以入神妙也,懿重所以崇德宇也,志大所以戡物任也,心小所以慎咎悔也。故《诗》咏文王:“小心翼翼”“不大声以色。”小心也;“王赫斯怒,以对于天下。”志大也。由此论之,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心大志大者,豪杰之隽也;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心小志小者,拘懦之人也。众人之察,或陋其心小,或壮其志大,是误於小大者也。
【译文】精益求精的人思虑应深远而微妙,本性应当是美好而厚重,志向应当弘毅而远大,心机应当谦逊而谨慎。深远而微妙可使思虑神奇而玄妙,美好而厚重可使本性能一生尊崇道德礼义,志向远大就可以担当重任,谦逊谨慎就可以避免灾难与悔恨。所以《诗经》中吟咏周文王:“凡事小心谨慎的”,“不追求声名之大。”此为谦逊谨慎的表现。“文王赫然大怒,要为天下成就一番大作为”。这是志向远大的表现。由此可以推论,内心谦逊谨慎且志向远大的人,属于圣贤类的层次;内心豁达且志向远大的人,具有豪杰的优异;内心豁达但志向渺小的人,属心高气傲且行为疏荡的一类;内心谦逊谨慎且志向渺小的人,拘谨且懦弱的人。普通人的观察,有的忽略了其内心的渺小,有的误壮大了其志向的远大,这就是因误惴人的志向大小出现识人误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