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与绘画——从王维看中国古代的诗画论

(2019-04-07 02:22:3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从小便学习王维的诗歌,知晓他“诗佛”的名号,明了他在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地位。当我们读到苏子瞻所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理解大多停留在前半句:王维诗中的绘画美。事实上,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更是出色的画家。王维在水墨画的用笔、用墨、写意手法、意境等诸多方面都有开创性的贡献,开启了中国文人水墨画的历史。而正是因为王维在诗画两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他使得二者成功结合,中国古代“诗画论”应运而生。本文将从“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两个维度进行探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与绘画的关系。

(一)诗中有画:王维诗歌中的意象营建与构图
诗歌中的意象(imagery),即是绘画中的对象。古代文人作诗时尤其关注意象,因为意象的选择直接反映了这首诗的审美,是读者把握诗歌旨意最直接的窗口。诗歌发展到王维,便不仅仅满足于对意象的选择,而更重视对意象的营建。
所谓对意象的营建(construct),是指诗人对看到的景物进行筛选后,通过调整语序、添加形容词等方式重新组织意象,使得整首诗处于和谐美中。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例,诗人实际看到的景象应是“松树下泉水倒映着月色”,但经王维的重新组织,读来别有一番韵味: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有了意象营建的意识,诗人在创作中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诗歌中的审美意趣也更丰富了。意象营建中最重要一步,便是构图。构图(composition)原本是绘画中的概念,之所以迁移到诗歌中,是因为无论作诗还是读诗,除去音韵格律带来的音乐美,便主要是通过脑海中的画面来体会美感。再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为例,“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深林”,大景也;“复照”“青苔”,小景也。于幽深处聚焦一块小小的青苔,放大,细细描绘其上的光感,这种绘画布局的重点意识在王维的诗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有画”不仅仅体现在对绘画技巧的迁移,更反映在诗歌的绘画美上。王维在诗歌中更开创性地将意象与意象直接组合,去除了其中的句法联系,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知名王维研究者师长泰教授曾写道:“绘画作为空间艺术,宜于描绘静态的和物象,而由名词词组所表示的静态意象,亦侧重于展现空间的画面,二者自有其相通、契合之处。”

(二)画中有诗:王维山水画中的诗意与禅机
“文人水墨画从王维萌生,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他承接了绘画发展的趋势;从文化的角度看,禅宗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从他个人的素养来看,他的诗人气质也是重要因素。”在王维以前,山水画(landscape painting)多用浓艳的青绿色矿石燃料涂染,有时也加入金色,造成华丽的效果。这类山水画被称为“金碧山水”,代表作是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而王维则开创了以水墨(Chinese Ink)作画,不着五彩的“墨法”。
五代后梁绘画理论家荆浩曾写道:“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深浅,文彩自然,似非用笔。”从艺术效果上看,用彩易使人过度关注艳丽的着色,从而忽视画中的意趣,有喧宾夺主之嫌。用墨则淡远自然,且笔触可愈细腻,层次可愈分明。
技巧的更变体现审美的更变。在王维以前,绘画是一种手艺,绘画者多称“画匠”而非“画家”。画匠们多迎合宫廷、商贾的喜好,着艳丽之色,绘华美之景。山水画独立于人物画后,这种习气由于传统师徒关系带来的“好古”倾向而仍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维开创“墨法”,绘“水墨山水”,反映了文人对绘画领域的涉足,对绘画中诗意(poetic flavour)的重视,因此又称“文人水墨画”。
现存王维的画很少,主要有《雪溪图》和《长江雪霁图》。《雪溪图》是一幅表现乡村雪景的小品,《长江雪霁图》则以长卷展示雪中世界。初看两幅作品,只有“空寂”二字:乡下少人,大雪寂寂。但定目细视,人家屋宇,江舟行进,老翁过桥,飞鸟成群。空寂并非单纯的空寂,其中也藏有悄然的生命。感受到这种禅机(Buddhist subtlety)再读那两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其中的自然与从容便流露出来了。
诗的美感在朦胧,在含蓄,在隽永。王维以后,文人作画,绘画便不单单是工匠们描摹现实的活计,绘画成为艺术表达与思想表达的重要形式。写实之外,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成为绘画者着力的重点。

(三)诗歌与绘画:相辅相成,含蓄蕴藉
王维对诗与画进行美的统一,形成“诗画论”。诗歌若想营造出画面感,必然要借鉴绘画中的技艺与思想,而绘画若缺乏诗意,便大大折损了美学上的价值。二者相辅相成,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得到了尤为明显的体现。
前文提到,诗歌与绘画可以统一在对静态画面的描摹上:一者诉诸文字,一者诉诸笔墨。更深层次地想,诗歌与绘画作为两大艺术形式,其中的内在联系更反映在“含蓄蕴藉(implicit and cultured)”四字上。就中国古代艺术而言,诗歌的最高境界在于“言外之意”,绘画的最高表达也在于留白的“画外之物”,而这些无不有赖于艺术家自由的艺术发挥。诗歌与绘画的统一,正为这种艺术发挥充分地拓展了空间。
但就个人而言,我更希望以一种纯粹的眼光来读诗,来赏画。艺术理论可扩宽我们的视野,也可以熄灭我们的灵感。那些最初吟咏、观赏得来的感触,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体悟。
王维有一首五言绝句,题为《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诗歌与绘画——从王维看中国古代的诗画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