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ZR国地
ZR国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312
  • 关注人气:5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2022-08-08 09:04:57)
标签:

青岛胶南

大珠山石门寺

大珠山风景区

观音拜佛

拜佛台

分类: 青岛玩耍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2022年春,青岛还是笼罩在新冠疫情阴影之下,别的地方去不了只得设法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游览。这不,趁着五一放假休息的第二天,我又驾车从胶州湾大桥跑来了胶南大珠山风景区,车停在石门寺景区外的停车场就开始了一天的近郊游览。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石门寺,位于青岛大珠山风景区,石门寺以较其它寺庙独有的特色远近闻名:寺院不倚山而面山;石门不朝南而朝东;寺门由天然巨石构成;门旁有泉,大旱不涸,泉水清碧如玉,石门寺由此又叫玉泉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地方志记载,石门寺建于金大定五年(公元1166年),当年寺庙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东西两庑等建筑。20世纪40年代中期,石门寺毁于战事。1995年胶南市人民政府投资重修石门寺大雄宝殿和墓塔林。石门寺二期工程时恢复了磨铁庵,庵内立法若真青年时期读书塑像,庵壁挂其书法、绘画作品。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法若真(1608——1691),字汉儒,号黄山,胶南宝山镇尚庄人,他精书法,善绘画;《中国传世名画选》收有他的作品。青年法若真曾隐居大珠山石门寺发愤读书,并为自己居住读书的寺院西庑题名磨铁庵。清顺治二年应试文章奇拔,皇帝任命其为内翰林。后任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福建戊子科正考试官、秘书院侍读、浙江按察史、江南安徽布政史等职。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石门寺,周围青松绿竹环绕,山涧溪流淙淙,山上植被繁茂,间有山花点缀,风光入诗入画。因受疫情限制,寺门不开游人不得入内。好在我2020年7月31日曾整理发表过一篇游记叫《难忘那杜鹃遍野的大珠山》(那次是4月下旬来游览的,先去了珠山秀谷景区后来的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从石门寺开始起步,走上大珠山山路。据资料介绍大珠山光景有:墓塔林、珠山石室、隋唐石窟等佛教文化遗存和吟诗台、麻衣庵、望海楼等隐士文化遗存。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大约爬了有半个小时的山路,刚刚通过了一处陡坡景点“通天溜”,又来到这一方平地景点叫做“吟诗台”。光顾着倒喘粗气去了没顾上吟颂石壁上的刻诗,胡乱照了几张照片又追随人流往前赶路走了。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往前走,是一段相对平缓的山路,还有一段很长的悬索吊拉桥。走在晃晃悠悠的桥上,本就颤抖的双腿更是力不从心生怕摔倒,胆战心惊的总算上过了这道鬼门关,来到了另一处绝妙圣地。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攀升到 212.5米,来到了近几年刚刚建成的拜佛台。环顾四周,东南西侧是高山奇峰,北侧可见城区山脚下就是石门寺。拜佛台是一个三层台阶式建筑,整个用大理石砌建而成。北侧高台处,悬挂着一口铜钟,游人可免费撞钟许愿。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网上资料介绍:石门寺前有一山峰,峰上立着高141米的天然大佛,佛旁一和尚跪拜诵经,这一自然奇观世间绝无仅有。为此,我沿途一直在仔细观察,终于让我在拜佛台的阳面看台上发现了位于山顶的这一壮观(细看下列照片中间最高的那块巨石就是141的天然大佛,在他的右腿处有一块天然观音象形石在跪拜这大佛)。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从网上查资料,介绍走大珠山沿途还可见到:巨鳄下山、仙人问路、倒坐观音、姜公背妻、睡罗汉等奇峰怪石,若今日能全部见到,那可叫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至此已是中午12:00时许,过了拜佛台东面的丁字路口抓紧找到一处自然餐台,享用了从家里带来的面包、火腿肠、带鱼罐头、黄瓜及红茶水,保证下午有足够体力走完全程。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水足饭饱,打起背包继续上路,两边山头不时见到各种象形石,可惜景区管理者对这些景点没加任何标识和说明。沿途,还见到一株被保护起来的大树,走近一看还给它树立了标识牌叫“朴树”。可惜咱也不是植物学家,对它就不研究了。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在经过这棵朴树上方不远的主路旁,有一块指示牌画着向南的方向可到麻衣庵遗址(下列照片中,在高山的近侧隐约可见一条山路,那就是去该遗址的路)可惜咱也不是考古学家,对它也不去研究了。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游青岛大珠山(上)石门寺景区
                     
    再继续前行,就来到大珠山风景区标识牌指示的朱朝洞景点处,老陈这次动了隐恻之心按指示方向去探寻了一回,结果费了半个多小时时间也没找到准确地点。罢了,返回原路朝着大珠山最高主峰大砦顶观景台前进,下午欣赏“珠山秀谷了!
                                                                                      2022.07.18日整理完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