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前行-参观瞻仰岐山周公庙(下)

标签:
陕西旅游岐山周公庙周公姬旦太公姜尚召公姬奭 |
分类: 旅游游记 |
据讲解介绍,周公庙最著名的景观为周公庙八景,此外还存有大量宗教性建筑,多山崖,凿洞而成。有吕祖洞、八仙洞、三清祠、玄帝洞、张仙洞、药王洞、菩萨洞等,洞内多有塑像、壁画,各洞以甬道相贯通,曲折幽深,若明若暗,回音荡耳,展现了关中建筑的独有风格。据资料记载,从明代起就有“周邸八景(周公庙八景)”之说:
“周邸八景”之二“乐山名画”在周公庙殿宇内墙壁,“所绘宫室,山水、人物、器数,幽雅奇古,曲尽其制。”史载为乐山所绘,乐山元姚安仁之号也。
“周邸八景”之三“云房仙笔” 周公殿西有一石碑,相传一日,背部突然出现“云房”二草字,点划奇异,旁注“钟离笔”三字,乃仙人钟离权所书。
“周邸八景”之四“白杨集乌” 周公庙内古有白杨树数百棵,“均粗数十围”,相传润德泉将涌时,乌鸦先集树上,将涸时,乌鸦先散,所以苏东坡有“牛酒不来乌鸟散,白杨无数暮号风”之句。动乱年代,许多参天古杨被砍伐,今仍有数棵白杨,底径在4尺左右。
“周邸八景”之五“新植桫椤” 周公殿前旧有桫椤树一棵“粗数十围,高入云汉,拥蔽天光”,称“桫椤远荫”。庙门口亦有两棵,今无存。
“周邸八景”之六“碑镜清莹” 碑在周公殿前,为宋代年间所立,“明莹如镜,殿壁、树木一照无遗。”国民党军官学校据庙时被破坏,今有残碑存。
“周邸八景”之七“汀洲鹤睡” 周公庙内原有仰德堂,堂前泉水汇为四个小池,时有鹤眠于其上,故名。今堂址与池埋没,止有废迹。
“周邸八景”之八“玄武玉像”汉白玉石雕玄武像位于周公庙后山崖窑洞内。高一米,通体洁白,面部丰满,披发无冠,赤足戎装,足踏龟蛇,仗剑而坐,相传出于唐代艺人之手。“雕镂古隽”,刀法熟练,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岐山县志》载:“昔年雷雨大作,山崖崩塌,闪显而出。”当地居民有用手抚摸玉石爷,可治百病的传说,所以,古往今来,游客云集,都以摸玉像为快,当地人叫它"玉石爷"。
景观一“润德泉” 《岐山县志》载:“唐大中元年,凤翔节度使崔珙因泉出为瑞,上其事,宣宗赐名润德。”意为润德于民。又载:“相传源于豳洲,十数年辙来去,来此则彼涸,去彼则此涸。”相传泉水涌流,则国泰民安,风华物茂,泉水枯竭,则世态动乱,兵荒不断。泉涌时,“为汛为滥,喷珠溅玉,湛然澈底。”“水则澄莹如镜,味甘如醴。”明天启年间钦差立“周公圣水”石碑于泉旁。
景观二“茥竹园”茥竹园在周公殿东,沿泉流渠岸,广植竹丛,杆紫、叶翠,微风摇曳,倒映泉流。现有竹丛遗留。 莲花池 莲花池在润德泉东南数十步,为一自然池沼,周围植柳,池内东北角有泉涌出,池中多植莲。藕出清池,洁如玉。 老龙泉 老龙泉在润德泉东数步之山岩下,泉口为一自然石灰岩裂隙,酷似龙口,故名。
景观三“凤山楼” 凤山楼在周公庙后山之巅,《竹书纪年》载:“周文王元年,有凤集于岐山”曾引颈高歌,“凤鸣岐山”之典故即出于此。宋真宗天禧年间在此筑台建楼,以示吉祥。后废,今建筑为新建。
景观四“丹穴凤迹” 丹穴凤迹,即指凤凰山,位于周公庙西北,为一圆锥形山岗,又称凤凰台、凤凰堆。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即指凤凰山,相传山顶有凤迹,山腰有丹穴,出五色土。明代曾在山顶建凤山石屋。
景观五“凤鸣朝阳” 即今周公庙后山坡一带,为岐山八景之一。《尔雅·释山》“山东曰朝阳”,《诗经·大雅·卷阿》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古人有诗赞曰“和鸣千古咏西周,唤起春风遍九州,一自岐阳留语后,碧梧烟冷不胜秋。”
景观六“唐碑” 唐碑位于周公殿前,为唐大中二年(848年)所立。为一青石石碑,碑首半圆形素面,与常见之多螭道盘龙唐碑相异,碑额刻“润德泉记”,碑阳刻唐凤翔节度使崔珙见泉水涌出之奏状,中书门下省复奏,唐宣宗手赐诏和崔珙谢赐手诏表,完整记录了唐代的公文批复程序,是研究唐代公文制度的一个实证。文字苍劲有力,为标准的唐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碑阴刻《周公庙赋》。
景观七“召伯甘棠图碑” 召伯甘棠图碑在周公庙内,为道光年间知县李文翰所绘,甘棠树之图碑枝干曲盘,虬态刚健,点画有力,笔法自然。(召伯甘棠,《诗经·召南》有《甘棠》篇。朱喜集传“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不忍伐也。”原树已枯,现树为老树新发,在今岐山刘家塬小学内召公祠前。
景观八“汉槐唐柏” 汉槐在姜原殿和山门前,共三棵,据专家测定,树龄一千七百余年,为东汉时所植,树圈一丈二尺,树干皆空,但仍叶茂枝盛。 唐柏共有四棵,庙门前两棵,庙内两棵,均粗数圈(大者围粗一丈四尺),老枝曲折,直指天空,至今仍苍翠蓊郁。
景观九“龙爪槐” 龙爪槐在郊媒祠前,为明代所植,距今400余年。树粗两围,主枝平曲远伸,势若飞跃巨龙,树干中空,但绿荫蔽日。
景观十“程潜别墅” 程潜别墅位于庙区东北角,三面依崖,是国民党元老程潜任天水行管主任时所修建。为四阿庑式砖结构,现重修一新,暂为接待游客渡假之处。
景观十一“文宪书院” 文宪书院在周公庙东崖下,原名岐阳书院,“元时陕西部使者孛兀鲁仲奏请于周公庙书院。元代元统二年(334年),命下如所言,赐额岐阳书院……卑儒者主周公祠祀。”明代嘉靖七年(1528年)改称文宪书院。今废,遗迹可考。
当然,来到这著名的“凤鸣于岐”之宝地,我们不能不一起来攀登并欣赏那美丽的“鸣凤”——即“凤凰山”。但因小编来的前日,此地刚刚下了一场大雪,漫山遍野都是积雪,山路无法攀登,小编也只得止步于凤凰山下的这座“凤凰山”碑亭了。
感谢你陪小编游遍了岐山宝地,此处不愧是周礼文明之邦,真正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值得一游且留下了无限美好的印象,让我们下次旅途再见!本文中部分章节文字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