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农家的“辞灶(过小年)”

标签:
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灶王爷杂谈 |
分类: 闲文轶事 |
“灶码”底子用的是1尺见方的土黄纸,一般印“灶码”的作坊,都会有3个一模一样大小的模子,分别涂上红黄蓝3种颜色,然后各压按在黄表纸上就成了彩色的“灶码”。
“灶码”上,灶王爷像边上坐着两个人,左丁香右海棠,两边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还要再“接灶”请回灶王爷,图的是顺顺当当,子孙满堂粮满仓!
上世纪文革之前,每到腊月二十前后,大街上就有卖灶码的但不喊“卖”,那是对灶王爷的大不敬,犯忌讳,而是要喊:“灶码、灶码,谁请灶码!”突出一个“请”字,以示尊敬之意;也有不在乎的,就直统统地吆喝:“灶码、灶码!一毛钱俩(张)!”
家里的老人们特别看重灶码上面印的明年“几龙治水”。最喜好的年景是“二龙治水”,民间认为二龙治水最能制约互补:一条龙不爱干了,另一条龙可以替补,这就预示着第二年的年景会风调雨顺。
灶码上面若印“一龙治水”,明年是旱是涝便有些悬乎,因为一条龙随意性太大,它要是勤快了,雨就下个没完;它要是懒起来、就不出来行雨了。要是十龙或十二龙治水,次年恐怕将是大旱之年——俗话说“人多了乱,龙多了旱;母鸡多了不下蛋”,
民间传说的“灶王爷”太多,《酉阳杂俎·诺皋记》记载,供奉的灶王爷本名叫张单,妻子丁香孝顺公婆,一家人其乐融融。后来张郎经商发了财,移情别恋妓女海棠,便回家休了丁香。
娶进门的海棠好吃懒做,还不小心烧光了家产,丢下张单改嫁他人。张单只好流浪乞讨,腊月廿三,他无意中讨饭到丁香家。被认出后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死了。
每年辞灶这天,灶王爷要上天汇报这家的事,所以每家都想让他上天多说好,不说孬。年节供奉天地、列祖列宗,都要特别丰盛,但对这位灶王老爷,就不能给他供奉酒肉,只怕他一时贪杯,忘乎所以,在玉皇大帝跟前说漏了嘴。
有句俗语:“灶王老爷本姓张,一年一顿杂面汤”。腊月二十三傍晚,家里老人就擀面下汤捞一碗供奉在灶台上,再放上一双筷子和一小碟糖瓜,让他甜甜嘴、黏住牙,再点上三炷香供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