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观音寺,原名“黄德庵”,又称“于姑庵”。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建成于明代成化年间,毁于上世纪60年代。1982年被青岛市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青岛市有关部门启动于姑庵重修工程项目,并于2011年改为现名观音寺,寺院于2017年5月落成,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怀善大和尚,山东省佛教协会会长仁昌大和尚,山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青岛市佛教协会会长心见大和尚开光。
青岛观音寺是山东省佛教古刹,为汉传佛教著名丛林,曾经声名远扬,香火鼎盛时,方圆数百里信众扶老携幼前来朝拜三宝。位于市北区错埠岭东南的小山坡上,东临福州路,北依辽阳西路。

据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为保大唐江山稳固天下太平,派风水先生找保太平的四大(即皇、儒、佛、道)护国天柱。谋士李淳风和袁天罡寻通晓堪舆、天文和星象,先是将皇、儒两柱设在内宫,又将佛柱设在五台山,道柱则选择设在崂山,几经波折终于沿崂山山脉在错埠岭东南方向(即观音寺这里)找到了华夏之天眼,太宗大悦逐降圣旨,择黄道吉日在此盖庙并御赐寺名——黄德庵。
之后,唐朝皇帝李世民开始了中华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在全国施行减徭赋,养生息,行节约,开言路,虚心纳谏,在位23年,以农为本,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男耕女织,人民富裕安康,唐朝很快就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贞观之治迎来了唐朝的开元盛世。
院子中的两颗挺拔茂盛的大柏树,据记载已有500余年的树龄,见证了黄德庵的沧桑历史,见证了于姑庵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新建成的观音寺雄伟壮丽。



新建的观音寺在天眼处修建了名曰南阁的殿,里面供奉的是倒坐观音,李淳风为倒坐观音题对联一幅,“问观音为何倒坐,因世人不肯回头”,横批无字。亦证明观音道场,历史上的黄德庵香火很旺,前来参拜和赶山的信士络绎不绝。后因五昌禁佛而逐渐衰落。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因当地一于姓女子参佛,后重修黄德庵,并改各为“于姑庵”。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和四月初八为于姑庵庙会,据记载当时的庙会为青岛规模最大的庙会,香火极盛。有史料记载,寺庙曾先后6次重修与扩建。
古刹千年,历经沧桑,宝地风水依旧,灵性如故。五百多年的古银树依旧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甘露泉甘醇清冷,香柔依旧,沁人心脾,茶禅一味,既是佛法也关人情。自2007年起经市政府批准立项,经过7年的开发、重建,于2014年竣工。
重修后的寺庙占地16000平方米,古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集古代建筑风格与现代佛教雕塑艺术于一体,建有大殿三重,山门、钟楼、鼓楼、观音阁、弥勒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上客堂、法堂、斋堂、寮房、方丈楼、六角廊亭、福禄寿缘及天眼景石,甘露泉,倒坐观音石雕,放生池及童子拜观音,喷泉观音等景观。
2011年青岛市宗教局、市佛教协会批准,于姑庵正式更名为青岛观音寺。这既为广大信众提供了一处学佛礼佛的场所,也为青岛市增添了新的宗教文化旅游景观,也将对发展青岛市民俗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正殿(大雄宝殿)中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左殿奉药师如来,右殿奉阿弥陀佛。右弟子阿难和左弟子迦叶站立在两旁,两侧还有“护法”、“护神”各一尊。正殿的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坐像,即宾度罗跋惰诸尊者、迦诺迦伐蹉尊者、迦诺迦跋厘百惰?尊者、苏频陀尊者、诺巨罗尊者、跋陀罗尊者、迦哩迦尊者、伐?罗弗多罗尊者、戍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罗睢罗尊者、那迦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庆友尊者、罗汉宾头罗尊者。
青岛观音寺现主持名释惟方法师,山东沂水人,生于1978年,依上心下静法师披剃出家,后入福建佛学院求学,1999年八月授三坛大戒,法缘殊胜。1999年冬月,受美华集团邀请至临沂宝泉寺恢复道场。2005年,应沂水居士邀请到龙兴古寺恢复道场,2018年应邀主持本禅寺至今,获得僧众一致赞叹好评。
释惟方法师在寺院弘化作用方面,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努力建设“人间净土”,使寺院真正起到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的作用。同时在2012年至2015年在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山水高研班。十余年来对社会的弘化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青岛观音寺,是处于闹市中的一处绝佳净土。佛教中的观音道场箴言云“心似莲开,清风自来;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我们祝愿青岛观音寺就像院子中那2棵500岁的大柏树一样蓬勃发展、万古长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