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秋千节”----
在文献中解读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千秋往事
荡秋千,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增添娱乐气氛,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项娱乐运动,在古代还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秋千节”作为“清明节”的别称,估计鲜有人知。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有关文献,解读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千秋往事。![[转载]“清明节”又称“秋千节”---在文献中解读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千秋往事 [转载]“清明节”又称“秋千节”---在文献中解读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千秋往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清明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兼具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等春季活动的节日。荡秋千作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自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开来。时序到了元明清三代,朝廷将“清明节”定为“秋千节”,民间广为流行,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清末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十课课文题目就是“蕩鞦韆”。其“鞦韆”二字系“秋千”的繁体字。关于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先祖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援和奔跑中,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就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均以“革”字为偏旁,也就是该篇课文中所应用的“鞦韆”二字。![[转载]“清明节”又称“秋千节”---在文献中解读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千秋往事 [转载]“清明节”又称“秋千节”---在文献中解读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千秋往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该篇课文采用图文并茂形式记述荡秋千的过程以及秋千架的构成等内容。课文内容为:“荡鞦韆,
鞦韆架,高丈余,柱上架梁,梁上悬绳,绳端系小板,人立板上,两手握绳,渐荡渐高,空中往还。”课文采用传统自上而下、自左至右的结构印制。课文没有使用标点符号,语句采用空格断句方法。语言使用文言文记述,简练明了。其左下角配有插图,插图采用写实技法,刻画出一小朋友荡秋千的场面。在青青的草地上,那高高的木制秋千架上,一小朋友双手紧握悬挂于木架上的绳索,脚踩绳索下拴踏板,荡来荡去,高高低低,反反复复,意趣无穷。据民间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民间认为,秋千荡得越高,象征着生活过得越美好。秋千架由于制作十分简易,还能给人们带来欢乐,所以它也深受老百姓们,甚至是皇宫里嫔妃公主们的喜爱。明
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清明则秋千节也。带杨枝于髩, 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 清
陈维崧《天门谣•汲县道中作》词:“已过秋千节,看汲冢苔钱铺缬。”唐代,荡秋千活动已经盛行,并且已经成为了清明节习俗的重要一环。元明清三代将清明节定为了秋千节。齐桓公北征山戎族的时候,将秋千引进了中原,那个时期还不叫秋千,而是叫做“千秋”,这个名字还有“千秋万代”“江山千秋稳固”的意思,再到了后来为了避讳,就将“千秋”改称为了“秋千”。![[转载]“清明节”又称“秋千节”---在文献中解读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千秋往事 [转载]“清明节”又称“秋千节”---在文献中解读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千秋往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初级小学国文课本第二册第一课题目是“秋千”,课文讲述夕阳之下,两个小朋友在玩荡秋千游戏。课文内容采用纯白话文记述,内容为:“淡淡的斜阳一抹,萋萋的青草满地。我和你,我和你,大家搭上秋千,做半天游戏。把稳手脚,弯著身体。才荡到东,又翻到西,上上下下,风吹我衣。几乎荡到墙头一样齐。”课文仍然配有插图,画图中的两个小朋友身着春装一起玩荡秋千游戏,
一个小朋友在秋千上荡来荡去,荡到高处时和院墙齐高。那飘逸的姿态,兴奋的眼神,满满幸福的表情引得秋千架旁边另一个小朋友投去羡慕的眼光。课文非常富有诗意,不但讲述荡秋千喜悦的过程,而且还教会小朋友荡秋千的技巧,即“把稳手脚,弯著身体。才荡到东,又翻到西,上上下下,风吹我衣。几乎荡到墙头一样齐。” ![[转载]“清明节”又称“秋千节”---在文献中解读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千秋往事 [转载]“清明节”又称“秋千节”---在文献中解读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千秋往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要想荡好秋千,一定要了解秋千的原理和技巧。因此,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初级小学常识课本第七课以“秋千和跷跷板”为篇目,讲述秋千和跷跷板的工作原理,以便让小学生掌握这些运动项目的科学知识。课文仍然采用传统自右至左、自上而下结构印制,并配有插图。课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小朋友思考想象的内容,旨在应对小学生认识秋千和跷跷板这些运动项目;第二部分是课文内容,重点讲述秋千和跷跷板的机构构成以及工作原理,首次引用杠杆原理、重心、引力、摩擦力、阻力等等现代物理名词。第三部分是鼓励小学生动手制作简易模型,亲手体验这些体育运动设施的原理乐趣。该篇课文以科学知识讲授运动项目,使那时的小学生广泛接受科普教育。现代科研证明,人们在荡秋千时,如果站在秋千上不动,荡秋千的运动类似于单摆的运动。当秋千从最低点荡到最高点的过程中,重力做负功,系统的动能转化为系统的势能,当秋千从最高点荡回到最低点时,系统的势能又转化为系统的动能,整个过程机械能守恒,秋千将做等幅摆动。![[转载]“清明节”又称“秋千节”---在文献中解读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千秋往事 [转载]“清明节”又称“秋千节”---在文献中解读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千秋往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如果要让秋千越荡越高,就必须借助外力,自己荡秋千,就没办法借助外力了,系统也就无法从外界获得能量。只有通过荡秋千的人自己与绳子的内力做功将自己的内能转化为系统的机械能,而人的内力做功又只能靠人在秋千上站起或蹲下来实现。但当人荡到平衡位置时,双手用力拉绳,则绳以相同大小的反作用力拉人。此力克服人的重力做功使人突然起立,人在此时重心将上移。系统的重力势能增加。此时切向速度未变即动能未变,系统的机械能增加。当秋千从最低点荡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慢慢下蹲,则在此过程中,重力不再做负功了,而近乎不做功,甚至还可以做正功。当人升至最高点时在迅速站起。使重力势能增大。当秋千由最高点荡回到最低点时慢慢下蹲,使其重心下降,此时重心的位置下降,此过程重力仍然做正功。则在一个周期中重力始终做正功。这样,荡秋千的人就可以将自身的内能转化为秋千的机械能。荡秋千的人应在秋千运动到最低点时迅速站起,然后慢慢下蹲,当秋千荡到最高点时,再猛然站起,过了最高点后再慢慢下蹲,到了最低点时再猛地站起,以后重复上面的动作,即秋千越荡越高。 ![[转载]“清明节”又称“秋千节”---在文献中解读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千秋往事 [转载]“清明节”又称“秋千节”---在文献中解读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千秋往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古代荡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而今,秋千是一种体育娱乐运动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一年四季皆可以荡悠,各地流行甚广。秋千运动不仅是一项精彩的竞赛运动,更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培养勇敢精神。同时,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荡秋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锻炼身体和意志,培养勇敢精神,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常见于幼儿园、小学的操场旁,或公园、游乐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