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清明节,古诗词中的风景

标签:
转载 |
分类: 民俗命理 |
沐浴着和熙春风,在天地明净,空气清新,桃红柳绿的景色中,我们走进今年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历经千百年来文化积叠厚重的二十四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人们祭祀祖先和悼念逝去的亲人,春游踏青,与大自然沟通,与活着的人和逝去的人沟通,感悟自然,感悟美好时光,感悟生命。清明节更激发着诗人们的灵感,节日期间扫墓和踏青的主要活动,在诗词中都有生动的反映,构成异样的风景。
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空灵的意境,生动的画面,描绘出清明节的特殊氛围。
在万物复苏的季节祭祀和悼念生灵的清明,引发了诗人们对人生和生死的思考,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其《东栏梨花》词中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清明》诗中吟咏:“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娇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篙共一丘。”这些诗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叹,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人的生死离别是自然规律,清明节是人们对逝去亲人寄托哀思的节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写道:“乌啼鹊燥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尽写生死离别的悲伤。
踏青也是清明节的风俗。宋代诗人程颐的《郊行即事》诗:“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远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宋朝诗人宋大成在《春日田园杂兴》吟咏:“高田二麦接山青,傍山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等等,诗歌体现了人们珍惜大好春光,热爱大自然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