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教廷的广场位于圣彼得大教堂前。它是罗马最大的广场,巴洛克式风格,可容纳50万人,是罗马教廷用来从事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坐落在台泊河西岸。广场前面有一条灰石铺成的国界线。以广场正面的圣彼得教堂得名。由于梵蒂冈国界除圣彼得广场外均以城墙为界,因此意大利不承认圣彼得广场属于梵蒂冈。
广场的建设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亲自主持设计施工。有人说,广场加上教堂,整体造型是圣母的样子,像圣母的怀抱。中间不是有两个喷泉吗?那象征着圣母的乳汁。教堂最高的圆顶就是头部的位置。
广场略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块铺砌而成。两侧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形成三个走廊恢宏雄伟。这两组柱廊为梵蒂冈的装饰性建筑,共由284根圆住和88根方柱组合成四排,形成三个走廊。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队伍排列在广场两边。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
朝广场一侧的每根石柱的柱顶,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圣男圣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方尖石碑。这座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据说为此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迁工程。
罗马时间钟
教堂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间是耶稣基督;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左边是罗马时间。大殿下面有5扇门,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门。如果遇上机会,教徒们就可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殿,不过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规定,每时25年的圣诞之夜,圣门打开后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其他的门分别是"圣事门"、"善恶门"和"死门"。
圣彼得大教堂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
圣彼得大教堂门前左边树立着圣彼得高大的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带微笑,右手握着两把耶稣送给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钥匙,左手拿着一卷耶稣给他的圣旨。他头上的缕缕卷发、脸上的根根皱纹、下巴上的撮撮胡须和身上的层层长袍无一不被雕琢得细腻、逼真。如果把脸和头发涂上真实的颜色,一定会被当作真人。
教堂门前的右边竖立着另一座高大精美的雕像,
那是耶稣的另一重要使徒:圣保罗。
保罗曾是在耶稣回天国之后,逼迫基督徒的罪魁之一,后来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被耶稣用光芒罩住并与之对话,从而得以认识耶稣,知晓耶稣原来是真神。从一个祸害基督教的人转变为基督教最重要的使徒。
圣保罗是基督教除耶稣基督之外最重要的传道者。
圣彼得和圣保罗雕像基座上的浮雕,也有三层教皇帽和两把钥匙。
大教堂正中大门上方的高浮雕,耶稣正在把金钥匙交给圣彼得。
教堂大圆顶前的平顶上,正中间站立着耶稣的雕像,两边是他的12个门徒的雕像一字排开。
教堂顶上有13座高5.5米的雕塑,中间是耶稣,他的右边是施洗圣约翰,左边是圣安德鲁,他是圣彼得的兄弟,耶稣最早的使徒之一,在希腊殉教时要求采用X型十字架,自认不敢与耶稣相同。
从广场上看去,高大的圆顶使得方形的教堂增加了美感,并且显得高大、神圣、威严,是天主居住的地方。
游客可以沿楼梯上到大圆顶,从高处观看教堂广场和罗马景色。
大教堂旁边的大门有皇家卫队守卫,皇家卫队就是梵蒂冈国家的军队。卫士们个个高大魁梧,他们身穿红黄蓝三色条纹的古代骑士服装,手握长戟,威风凛凛。他们都是瑞士人,据说在16世纪初教皇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进攻,为了保卫教皇,100多个瑞士卫兵战死在教堂外,当时的教皇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卫兵保卫教堂。
教堂卫兵穿的别致制服500年不变,据说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手中的长戈也是15世纪的产品。游人如果想同卫兵合影留念,他们不会拒绝,但要想从这里进入教皇宫,却行不通。
广场两侧有两座造型讲究的喷泉,相传也是名家作品。泉水从中间向上喷射,下分两层,上层呈蘑菇状,水柱落下,从四周形成水帘;下层呈钵状,承接泉水成细流外溢,潺潺有声。
据说巴黎协和广场上的喷泉仿自圣彼得广场,这样看来,真有几分相像。
广场以及两旁的柱廊由著名建筑师和雕刻家贝尔尼尼在1656年设计,用了11年时间建成。石柱柱顶的大理石像则为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所雕刻。贝尔尼尼以提倡华丽、夸张为特点的巴洛克式艺术著称于世。
朝广场一侧的每根石柱的柱顶,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圣男圣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柱廊的两端和拐角处都有这样的雕塑,上面有三层教皇帽和两把钥匙。
广场周围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圆柱,圆柱上面是140个圣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