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替尼为全球患者带来肺癌靶向“中国创新方案”
(2022-07-07 17:21:26)对于中国的抗肿瘤药物研发与创新来说,吸取已经上市进口药物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到新的临床突破口,难度可想而知。但在中国医生孜孜不倦地努力和尝试下,中国原研药正在逐步涌现,并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是中国首个原研第三代EGFR-TK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阿美替尼的主要研究者。截至目前,阿美替尼已有两项适应症在中国获批,多项针对肺癌的临床研究正在积极开展中。
陆舜教授介绍说:“中国肺癌患者人数占全世界肺癌患者总数的1/4以上,肺癌患者中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美国和欧洲约有10%~15%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EGFR突变,而亚洲患者中该比例高达30%~40%。所以对于中国患者,EGFR-TKI药物的研发至关重要。”
不过,在最开始临床试验的过程中,陆舜教授就遇到了困惑。药物研发首先是做爬坡试验,110毫克的疗效要远远好于55毫克。但到了扩展研究阶段,用量55毫克的病人缓解率却要高于110毫克。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究竟应该使用何种剂量,才能平衡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和药物毒性?陆舜教授百思不得其解。
在扩展试验入组时,为了验证药物的有效性,需要招募没有服用过此类药物的患者。事实上,部分国内不符合试验标准的患者因无法承受高价进口第三代EGFR-TKI,而在申请入组临床时隐瞒了以往用药经历,从而导致临床结果异常。在经过苦思冥想、深度走访及抽血化验后,陆舜教授找到了症结根源,正是因为进口药一家独大、价格高昂,才导致患者宁可隐瞒事实,也要参与试验。
为此,在后期的注册研究阶段,陆舜教授团队对每个入组患者都进行抽血检验同类药物的代谢物,以保证临床数据的真实可靠,最终真正达到药物研发试验设计的效果。也正是通过这次事件,陆舜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一定要做出中国自己的原研药,真正让百姓“吃得上、吃得起”国产好药。
有挑战也有收获。令陆舜教授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浙江的患者,这位患者对奥希替尼不耐受,副反应大,仅服用一片就呕吐不止,无法继续治疗,改服阿美替尼之后,原本按照110毫克的标准剂量,患者依然无法耐受。
此外,陆舜教授欣慰地表示,阿美替尼的获批上市,打破了进口第三代EGFR-TKI药物一家独大的局面。如今,在市场定价以及医保支付体系的作用下,国内第三代EGFR-TKI药物每年的治疗费用,从最初依赖进口产品约60万元下降到大部分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即将到来的2022年最新一轮医保谈判,国内第三代EGFR-TKI药物价格还有望继续降价,届时,国内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用药压力或将进一步减轻。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原研第三代EGFR-TKI的临床研究,陆舜教授带领的团队一直没有停止过,研发过程中不断显现出来的优秀数据,多次赢得国际肿瘤界的重视与肯定。2019年世界肺癌大会上,当陆舜教授结束阿美替尼期 APOLLO 临床研究口头报告时,世界肺癌大会创始人之一Paul教授率先站起来鼓掌,祝贺陆舜团队取得的卓越成果,并鼓励他做该领域“头对头试验”,这让陆舜印象极其深刻,并大受鼓舞。
此后,喜讯频传——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阿美替尼期临床AENEAS研究进展首次公布,引发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2022年5月18日,国际著名肿瘤学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在线发表了阿美替尼关键期临床AENEAS研究数据,该研究结果显示,阿美替尼用于一线治疗EGFR敏感突变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具有卓越优势。6月6日,AENEAS研究脑转移亚组数据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发布。6月14日,基于AENEAS研究数据,阿美替尼在英国的上市申请获受理,意味着其有望尽快登上国际舞台,真正开启惠及海外患者的第一步。
陆舜教授介绍,目前阿美替尼在联合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以及辅助、新辅助等治疗领域也正在不断探索,与跨国公司三代EGFR-TKI靶向药进行头对头比较的临床试验也即将展开。
“阿美替尼的临床研究能更好代表中国患者以至亚洲人群的获益情况,对其它海外地区的治疗也具有非常高的临床价值。”由此,陆舜教授对于阿美替尼的出海非常期待,他表示:“进口药不断地涌入中国市场,为什么我们中国的药物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希望中国的原研药不仅能惠及国人,也能够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中国好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