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教学反思榆次区锦纶路小学马磊
(2022-12-02 10:05:40)《四边形》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既是一节关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课,又是一节操作性较强的课,学生通过操作不断理解、巩固并且应用新概念,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本单元要突破的是如何学生的经验与几何概念对接,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理性地认识图形本质,掌握研究图形的一般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我的思路是:首先从身边的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再由一般到特殊,从学生的经验,在描述、验证、研究中,抽象出四边形的特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等操作活动,进而寻找特殊的四边形的特点,感受任意四边形的共性和个性。
“数学教学应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对四边形有所了解,但不是很清晰。因此,通过前置作业,在身边的物体中寻找四边形,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识。又让学生画出心目中的四边形,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也为参与课堂学习有了铺垫。通过学生的前置作业完成情况,我也更了解学生对于四边形的感知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我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找一找、辨一辨、分一分、想一想、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动,认识归纳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选择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事先安排每位学生准备了正方形纸和长方形纸,进行小组探究讨论。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用圆规比一比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通过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发现角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课堂参与学习能力。图形初步认识中关于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因此在感知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抽象出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交流、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分享他人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检测环节中,我设计两道题,第一题为判断题,考察了学生对四边形的理解,属于基础题型;第二题为操作题,属于拓展题,学生自主选择星级挑战,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很多不足:
应多给学生思考展示的时间。如在辨析长方体正方体是不是四边形时,多给学生时间,生生质疑,明确四边形是一个平面图形,体会“面从体上来”;在给四边形分类时,也应多给学生一点时间,体会四边形的共性和个性。另外,检测题可以多展示学生成果,在丰富多样的四边形中,感受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