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性之旅

(2023-12-02 07:50:11)
人性之旅

人性之旅
文/玉吊钟

        年过四十,随着阅历增加,见多了生活中的人情世故。那天奏然发现,自己是不是变得更自私、更自我了呢。有时生活中出现困惑,左右为难的时候,我会替自己着想,照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于是三下五除二地作出了决定。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讨好、责备、埋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人性之旅

      甚至有时心肠是不是更“硬”了呢,我越反思就越震惊。在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大小事情时,不再忧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而是直问自己愿不愿意,喜不喜欢,符不符合当下的心情,和自己的目标导向。像电影《星球大战》里说的,有时候,我们需要用直觉作出判断,而不是用大脑理性地思考。我还喜欢此电影里的另一句台词:“愿原力与你同在。”年入不惑,我想生活中的这种“原力”是良知、信仰、勇敢、正直......坚韧的力量吗。嗯,皆关人性。
       这些年,自己的目标导向也是更加清晰明确了,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自己额外增加的任务也少了,尽量多做些减法,尽人力安天命。当遭遇困难、挫折的时候,学会了给自己找合理化的理由,让自己解脱减负。不像以前那样,勉强自己硬抗着,或是吹毛求眦,追求完美......一些一时办不到的事情,一些不想参加的应酬,也是果断拒绝。

人性之旅

        这些改变有的是自己有意识作出的。近些年通过反省,对自己的生活习惯作了些改变。我发现自己提高了对自我的觉察能力,包括觉察外在的着装、言行,觉察自己的情绪、认知、兴趣爱好,以及觉察更深层次的思想认知、自我心理变化等。通过自我分析,更清晰地多角度地去认识自己。
       更多时候,这些变化都是在我的潜意识里自然发生的,悄无声息地进行。甚至连我们自己也是后知户觉,直到那天,身边熟悉的人随意地说我变了,我才恍然醒悟,才发现自己这些年确实变了不少,在有人看来也许已经面目全非了。也许是自己的认知模式变了,习惯变了,带来性格、人格的变化。我想,也许是自己的目标导向变了。

人性之旅

       反思自己这些年的变化,其实谈不上对错,是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生活、对人生不同的价值评判,都只是在那一个时空环境里,为了适应当下,而作出的选择吧。也许早些时候的一些重大抉择现在看来是肤浅幼稚,不凡冲动,但站在那时的主客观条件下,我能够做到那样的程度,走到如今这一步,已经很难得了。
       谁在年轻的时候,没有过虚荣之心,做过冲动之事啊。在那个特定地时刻,说过违心话,做过一些违心事吧。现在回忆起来,也是无需后悔、埋怨自己的啊。每个人都是在生命的旅途中,得到终身成长。活到老,学到老。张学良先生晚年说"黄金白银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身难。",在经历了年轻时候的种种阅历,千帆过尽之后,我们的内心会更加豁达、坦然,对人性的认识也是更通透、澄明了。

人性之旅

        有时,我反思自己从前是不是有些爱心泛滥呢。我当然赞美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可在特定的时刻,如果没有考虑别人的真实需求,内心感受,一味地从主观上强调助人,会不会弄巧成拙,给他人带来了不舒服。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爱的强迫症”现象,意为不尊重他人的意愿,主观上偏执地将爱的意愿付诸于人,由此给他人带去了困扰。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帮小孩出去春游,天气已经很热了,只有小东还穿着毛衣毛裤,其他小朋友笑话她时,只见他悠悠地说:你们不懂,世上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
       发生在小东身上的"爱的强迫症”现象,生活中彼彼皆是,很多人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控制欲望,体会了由此带来的快感,忽略了给他人带来无助、焦虑、失去控制感的不良感受,一些父母以“爱之名”伤害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双方互不理解。有人提倡,生活中,我们要更多地放弃救赎心理,尊重他人的命运。

人性之旅

       近些年,许多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渐行渐远。就好像两条直线,在短暂的交汇之后,愿与不愿,都是各按各的轨道前行。有的还会在逢年过节,突然在手机的另一端发来信息,或是打个电话问候,而有的会消失在人海,杳无音信。
       随着社会阅历增加,也许只需几句话,一个照面,......就会大致了解对方属于什么样的人,由此得出适不适合继续交往,交往到什么程度,确定一个让彼此感觉舒适的交往距离。

人性之旅

        在一些场合聚会中,明明心里不高兴,也会强迎笑脸,逢场作戏,为了迎合、融入当时的环境。而自那一次见面之后,便敏感地在内心决定以后不再交往,或拉黑对方的微信、电话号码,或者来电干脆不接,在此人的姓名上暗暗打上一个句号,到时候提醒自己。言而总之,皆是对他人,对自己更加了解了啊,明白了两人不适合继续深入交往。  
       如此这帮, 归根结底,何偿不是我们更加认识、理解人性了呢。生活中,我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乡下人来城市玩,请他们吃好玩好,给他们买东西,他们回去以后非但不感谢,双方还闹出不愉快。因为嫉妒心理啊,他们原先过的是一种贫穷生活,跟周边的人相差无几,没觉得痛苦、不幸,到城市里玩过一趟,见过花花绿绿的世界,内心里易生出嫉妒心理,在比较了两种不同的生活体验后,心理产生落差,受到伤害。

人性之旅

        有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王某一个人在外面发达后,把老家一个穷亲戚带出来一起创业,这位亲戚站稳脚跟后,在一起生意业务中,背叛王某,偷偷直接与商家对接,挣了几十万。这笔钱相对于拥有几亿身家的王某不算什么,可是他从此一直想不通,觉得委屈,郁郁寡欢,没几年就得癌症去世了。
        我想,是不是因为王某沒看到人性有自私、贪婪的一面呢,如此那件被背叛之事就一直幽居于心,难以释怀。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话,大致意思是人性归根结底是不能用善与恶来衡量的,有的只是满足基因的遗传和内心的欲望。

人性之旅

       一个人的目标在哪里,人性就定格在哪里。有些人年轻时,刚走上社会,心地善良、纯朴,一心想着找个稳定工作,学习做人的道理。而在经过多年的奋斗,事业有了一定基础,人生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有了更宏大、长远的目标导向,......言行举止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内心里的知识结构变了,原先的价值取向也变了,带来生活、人际交往对象、认知、……人格也就相应变了。皆因目标的变化,人性在时空环境的变迁中,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呢。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对人性的认识也会更通透些,如此,可以帮助我们放下生活中许多悲欢离合之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又何必怨天尤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生活纠缠不清呢。终其一生,我们的一生何尝不是一场别离的过程,是一场与他人、与世界,......乃至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过程。当我们最后奄奄一息,不仅是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的告别,也是与自己的思想、价值取向、......性格的告别,一切都要归于泯灭。当肉体与灵魂要分离的时刻,才是彻底看透了一切,生死两清。因为此时此刻,我们已经别无所求,没有了目标导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2023年11月7日晚于杭州

人性之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